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賦

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賦

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賦,它稱不得詩,曰不得文。說它不是詩,它又對仗押韻,說它不是文,它又單行散行。它的優勢正在於兼二者之長,既有詩的詩意韻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國文學文體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範讀本賦
  • 作者:孟兆臣
  • ISBN:9787206040436
  • 頁數:208
  • 定價:10 元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1-1
  • 裝幀:平裝 
  • 字數:120000
  • 紙張:膠版紙
內容提要,序言,目錄,文摘,

內容提要

炎黃藝林,中華文苑。奇華異卉,爭芳吐艷。中有奇葩,曰賦曰駢,介於詩文之間。詩騷苗裔,縱橫之新篇。濫觴戰國,藻飾六朝,唐宋變幻,明清綿延。上下千年,蔚為大觀。賦之特質,在於詩文之間。它稱不得詩,曰不得文。說它不是詩,它又對仗押韻,說它不是文,它又單行散行。它的優勢正在於兼二者之長,既有詩的詩意韻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國文學文體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司馬遷的《史記》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收錄取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司相如列傳》中收《子虛賦》、《上林賦》、《哀秦二世》、《人大賦》。《史記》之後,班固的《駐書》收錄了楊雄的《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等。把一部作品當作信史,是古人對文學作品的最高評價,享受這種殊榮的古代文學作品,不能說獨賦一家,但也為數不多。
賦誕生於《詩》、《騷》之後,律詩、戲曲、小說之前。從時代的先後來講,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淵源,承擔了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重任,它開拓了題材,豐富了表現手法,發展了體式,對後世文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題材方面,《文選》中把賦的類型分為十五種。今人往往可以在賦種考證事物的源流。賦中的紀行和遊覽一類作品,對山水有很多描寫,開了東晉山水文學的先聲,後代產生了山水田園詩派,出現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這樣的偉大作家。明清白話小說中,賦是常用的文體,或用它描寫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氣氛,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也離不開賦。
本書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介紹賦的文體知識,後一部分是經典賦選,文體知識部分參照了很多專家的著作,儘量做到深入淺出。賦文部分,考慮到賦古奧難懂,入選的賦作,多是短小且可讀性較強的作品。注釋力求簡明扼要,以讀者能讀懂原文為準,不對語源作煩瑣的考證。

序言

炎黃藝林,中華文苑。奇華異卉,爭芳吐艷。中有奇葩,日賦日駢,介於詩文之間。詩騷苗裔,縱橫之新篇。濫觴戰國,藻飾六朝,唐宋變幻,明清綿延。上下千年,蔚為大觀。先賢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王國維)
賦之特質,在於詩文之間。它稱不得詩,日不得文。說它不是詩,它又對仗押韻,說它不是文,它又單行散行。它的優勢正在於兼二者之長,既有詩的詩意韻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國文學文體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司馬遷的《史記》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收錄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司相如列傳》中收《子虛賦》、《上林賦》、《哀秦二世》、《大人賦》。《史記》之後,班固的《駐書》收錄了楊雄的《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班固本人的《幽通賦》,漢武帝的《悼李夫人賦》,班婕好的《自悼賦》。《史記》、《漢書》後的正史都採錄賦作。史家收錄賦作,說明他們把賦作為信史看待。把一部作品當作信史,是古人對文學作品的最高評價。享受這種殊榮的古代文學作品,不能說獨賦一家,但也為數不多。
賦誕生於《詩》、《騷》之後,律詩、戲曲、小說之前。從時代的先後來講,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淵源,承擔了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重任。它開拓了題材.豐富了表現手
法,發展了體式,對後世文學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題材方面,《文選》中把賦的類型分為十五種,計為:京都、郊祀、耕藉、畋獵、紀行、遊覽、宮殿、江海、物色、鳥獸、志、哀
傷、論文、音樂、情。《文苑英華》一下子劇增至42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世間萬物,無所不包,俱為賦家所描述,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題材,今人往往可以在賦種考證事物的源流。賦中的紀行和遊覽一類作品,對山水有很多描寫,開了東晉山水文學的先聲,後代產生了山水田園詩派,出現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韋應物這樣的偉大作家。明清白話小說中,賦是常用的文體,或用它描寫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氣氛,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也離不開賦。
今天,賦已經不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套用文體了,除了《秋聲賦》、《前赤壁賦》、《陋室銘》等選入中學課本外,非有較深文墨者,不會對賦有更深的了解。但賦對我們文學思維和表達方式的影響無處不在,如“子虛”、“烏有”典故出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這兩段對美人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欣賞,並為他們所模仿,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文學描寫和審美習慣。總之文學遺產是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割
之不斷、棄之不丟、如影隨形、得自先天的氣質靈魂。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增加讀者對中國文體知識的了解,我們特編寫了這本書。書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介紹賦的文體知識,後一部分是經典賦選,文體知識部分參照了很多專家的著作,儘量做到深入淺出。賦文部分,考慮到賦古奧難懂,入選的賦作,多是短小且可讀性較強的作品。注釋力求簡明扼要,以讀者能讀懂原文為準,不對語源作煩瑣的考證。文中疏漏不當之處,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孟兆臣
於福建師範大學
2003年12月4日

目錄

上篇 賦論
一、賦的產生和發展
二、賦的特點和分類
三、賦的作用
四、賦的影響
五、賦集
六、賦論和賦話
下篇 賦的經典作品
風賦
吊屈原賦
子虛賦
長門賦
歸田賦
刺世疾邪賦
登樓賦
洛神賦
閒情賦
別賦
北山移文
哀江南賦序
弔古戰場文
陋室銘
阿房宮賦
秋聲賦
前赤壁賦

文摘

書摘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司馬相如在梁,作了一篇賦叫《子虛賦》,武帝讀後大為欣賞,後經人推薦武帝得見司馬相如,相如“請為天子遊獵之賦”,使武帝十分高興,把司馬相如任為郎。司馬相如又作《大人賦》,武帝讀了“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武帝的言語侍從之臣除司馬相如外.還有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等人。據《漢書·枚皋傳》,皋曾“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見待詔。皋因賦殿中,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此人最滑稽,也最得武帝的歡心。所以侍從武帝,左右不離,凡“有所感,輒使賦之”。其賦除《漢志》著錄的一百二十篇外,又有“尤嫂戲不可讀者”數十篇。可見其善於取笑。張衡以《二京賦》有聲名,據《後漢書·本傳》載:“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賦》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再如梁孝王,《西京雜記》載,他曾游於忘憂之館,召集自己養的文人,齊集於忘憂館,為其助興。於是枚乘作《柳賦》、路喬如作《鶴賦》、公孫詭作《文鹿賦》、鄒陽作《酒賦》、公孫乘作《樂賦》,羊勝作《屏風賦》、韓安國作《幾賦》不成,由鄒陽代作,結果枚乘、路喬如賦為孝王所賞,賜絹五匹。鄒陽、韓安國則罰酒三升。
文人們的賦作除了潤色鴻業外。有時也略有諷諫。
《史記·司馬相如傳》載,司馬相如游梁孝王劉武的梁園,“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游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漢武帝聽說後,問司馬相如。“相如曰:‘有是,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也,請為天子遊獵賦,賦成奏之。’上許,令尚書給筆札。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於節儉,因以諷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這便是《子虛上林賦》的創作緣起。我們從《子虛上林賦》本文來看,它一方面頌揚漢王朝的強大,如文中所描寫壯麗豪華的園林宮苑、聲勢浩大的遊獵場面,另一方面也告誡武帝節儉。文中寫了一個大國的君主,他喜歡遊獵,但又能自警,文中寫道:“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茫然而思,似若有亡。日:‘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覽德餘閒,無事棄日,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恐後葉靡麗,遂往而不返,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也。於是乎乃解酒罷獵,而命有司日:‘地墾闢,悉為農郊,以贍萌隸。潰牆填塹,使山澤之人得至焉。實陂池而勿禁,虛宮館而勿仞,發倉廩以救貧窮,補不足。恤鰥寡,存孤獨,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更始。於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游於六藝之囿,馳騖乎仁義之途,觀覽春秋之林。”
最後司馬相如對遊獵發了自己的一番議論:“若此,故獵乃可喜也。若夫終日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撫士卒之精,費府庫之財,而無厚德之恩,務在獨樂,不顧眾庶,忘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由也。從此觀之,齊楚之事,豈不哀哉,地方不過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墾闢,而人無所食也,夫以諸侯之細,而樂萬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司馬相如給皇帝提建議說,你與民同樂,不能耗費民力,僅為一人之樂。這話應該說是很精闢的了,也說了一個文臣所應說的,應該說也無可挑剔了。說是一回事,君主看不看就是另一回事。所以司馬相如的諫言,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就不好說了。實際上,司馬相如在賦中,所含的諷諫之意和全篇相比,實微不足道。有時候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相反,實諷反勸。司馬相如見武帝好神仙,寫《大人賦》以諷,賦中大寫神仙遨遊天地的自由自在,把虛無飄渺的神仙寫得有鼻子有眼。結果“相如既奏《大人》之賦,天子大悅,飄飄然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間意。”這篇《大人賦》獻給漢武帝,應該讓他作個人間的好天子。結果反使武帝有點飄飄欲仙,這樣他怎么能潛心經營江山哪。這司馬相如寫的《大人賦》是勸善呢,還是濟惡呢?只有天知道。
另一個人是楊雄。成帝時,楊雄曾以賦來諷諫成帝。據《漢書·楊雄傳》載:“上方郊祠甘泉泰疇、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以風。……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陟西嶽以望八荒,跡殷周之墟,眇然以思唐虞之風。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網,還上《河東賦》以勸。”楊雄上《河東賦》的目的就是勸成帝建立新的功業,徒然羨慕古昔聖人毫無用處。楊雄的另兩篇賦《羽獵賦》和《長楊賦》寫於《甘泉》、《河東》二賦之後,諷諫之意亦很強烈,意欲告誡君主節制遊獵。休養生息。但他在文中大肆鋪敘天子遊獵的壯闊場面,僅在文尾,曲終奏雅,流露了一些諷諫之意.實際上也沒有起到諷諫的作用。
過去,賦還被文人用於社交活動,用來拜見名人,拜見名人的目的是為自己延譽。帝王們用賦為自己歌功頌德.文人們則把賦作為自己升遷的敲門磚,各得其所,賦之用可謂夥矣。舉一個例子,比如左思。左思作《三都賦》作了十年,作完後躊躇滿志,很是自負,自認為所作不下班固《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但他當時並不被人看重.於是。他去見了當時的一個名人,這人叫皇甫謐。皇甫謐當時聲譽甚隆,看了賦後“謐稱善,為其賦序”。十年辛苦寫成的《三都賦》,有了名人作序,便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張載、劉逵為之注,衛瑾為之作解。“司空張(張華)見而嘆日:‘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本傳》)
賦用來乾謁。唐代有所謂行卷和溫卷之說。“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加以編輯,寫成捲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和文學》)所謂溫卷是第一次送呈後,過數日再送,以加深主考官對自己的印象。此外還有納卷,是舉子應試前,按規定向禮部主考官交納一定數量的有關作品。無論行卷、溫卷還是納卷,各種文體都有,唐代以詩賦取士,賦當然也在投贈之列。還有記載說,除了詩文之外,還有人投贈《幽怪錄》、《傳奇》、《纂異》一類傳奇小說作品。
賦還有傳世的作用。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歷代文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之金石,施之樂章,藏之名山,傳於後世。而作品被采人史傳。也是無尚的光榮,是傳於後世的一條途徑。史傳收錄賦作從司馬遷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