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是張瑞芳創作的文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0月。

該書通過分析動物形象在古代小說中的整合變遷,揭示各民族互相融合、中外文化交流等外部環境對於中華文化形成的推動與補充;以故事個案為例,梳理動物形象在古代小說中的外部形態、內在神性、身份性別、角色作用等方面的變化,探究中華民族文化在精神世界成長、審美傾向變化、人生意趣追求等方面的演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
  • 作者:張瑞芳
  • 類別:文學研究著作
  • 字數:314千字
  • 首版時間:2020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敘事作品中的動物形象作為研究切入點,對古代敘事文學中涉及的動物及相關故事的形成、流傳及其折射的文化意義進行解析;通過解讀動物形象在不同階段敘事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分析文人庶眾對各種動物之品性的接受、重塑以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心態;通過對動物故事在宗教文化影響下的變化與發展進行探討,探尋以動物形象為核心的敘事作品在不同文化影響下表現出的特點,分析人們對若干動物故事的接受與改造方式,以及由此對後世文化觀念、文學創作產生的影響。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先秦發端(上)——古代神話與動物
第二章 先秦發端(下)——早期寓言與動物
第三章 魏晉演進(上)——巫術文化與道教影響下的動物故事
第四章 魏晉演進(下)——佛教文化影響下動物形象的多元成長
第五章 唐宋新變——“有意為”小說中動物形象的衰落
第六章 明清突圍——重壓下藉助動物形象的異類表達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富含特殊的文化意義,主要出現在神話傳說、志怪記載、民問故事等內容中。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動物形象由最初神話中的特殊意象,志怪中的主要角色,逐漸演變為小說故事中的一般所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世界成長與發展的見證。對動物形象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變遷進行梳理,從文化演變的角度加以闡釋,是人們審視自身的一種途徑。基於此,《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文學作品是直觀可視的精神文化載體,人類心靈深處對於外部世界的體認,以及內在精神的追求等,在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人們對於動物的種種情感,以及藉由動物來表達諸多需要與感慨的方式,是古代敘事作品成長的動力之一。人們在接受源自神話的動物神祇、動物寓言,欣賞各種美麗的人獸婚配故事,聆聽神奇的化生變形與果報轉世故事的同時,試圖盡力釐清動物形象在不同文化發展階段所發生的變化。動物形象在中國敘事文學中,由最初的受重視,到逐步被工具化、定型化,直至邊緣化,是人們心靈成長的結果;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影響到敘事文學中的動物形象演變,並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
該書指出,中國先民對於動物意象的關注,無論是原始時期的心存敬畏,或是魏晉時期的宗教忌憚,精彩的故事背後,反映的都是關涉人自身的心理變化。然而,無論是上古神話、魏晉志怪,或是唐人傳奇、明清小說,為善、正直、勇敢是這些故事所要表達的恆定主旨。神話、寓言以及志怪、傳奇、小說,雖然在體裁內容等各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故事類型和影響力方面有較多的區別,但各類故事在寄寓了人自身的形象、包含了基本道德標準的前提下,所反覆歌詠並始終加以宣揚的,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即便在後世,宗教觀念的束縛愈加強大下,這種表現為變形轉生、法術鬥爭等形式的抗爭精神,也始終貫穿了藉助動物意象的文學敘事中。
該書指出,動物形象在敘事文學作品中的成長,是文化理念的演進和文學手法點滴積累的過程。動物形象在不同時期的變遷,為文學的成長與繁榮奠定了重要的基石,而這種變遷,既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也是民族精神延續的重要載體。敘事作品藉助動物形象,在神話、志怪、小說等作品中,用誇張、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法,一方面,通過演繹離奇曲折、光怪陸離的故事,滿足了人類尚奇求異的心理;另一方面,則通過對臆想世界的構建,不僅幫助人們實現精神緩衝,緩解現實壓迫,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人類對於真善美的禮讚和追求。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形象變遷研究》
202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210-7

作者簡介

張瑞芳,1982年2月生,文學博士,渭南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先後就讀于山西師範大學、西藏民族大學、南京師範大學,2016年進入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先唐文學與文化、中國古代藝術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