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婚俗文化》是由向仍旦編寫的一本介紹古代婚俗文化的書,1993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婚俗文化
- 作者: 向仍旦
- ISBN:7-5011-2144-3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
-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介紹,目錄,
內容介紹
遠古的婚姻,以掠奪婚為主,因為搶婚多是在黑夜進行,所以婚姻最早稱為“昏因”,所謂婚禮即“昏時成親”的意思。由於掠奪婚帶有濃重的野蠻色彩,再加上各方麵條件的制約,最初意義上的婚禮是非常簡單的。隨著人類文明和政治經濟的發展,婚禮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禮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婚禮習俗已經做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植根於整箇中華文化之中。
花轎迎親
據記載,最早的花轎迎親僅限於皇宮貴族,而民間娶婦嫁女“坐花轎”則適於宋代。轎是古代達官貴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舉制度後,為彰顯對人才的重視,對考中的舉人、進士都要以轎迎接。因為結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們便把結婚叫作“小登科”,認為和考取功名一樣光彩。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讓新媳婦做上花轎“隆重”一下。使用花轎迎親有許多講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轎夫要把花轎抬至男家,晚上轎中百燭齊燃,謂之“亮轎”,即紅燭高照,驅鬼祈福之意;花轎到女家後,要先停於廳上,女家請一老婦,用鏡子向轎中來回照一照,謂之“照轎”,其意和男方的亮轎差不多;新娘上轎,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進花轎。有的地方則是新娘穿著自己的紅繡鞋,然後套著父兄大鞋,走著上轎,上轎之後再將大鞋脫掉。按迷信說法,女子出嫁之時,雙腳不能踏地,否則會沖犯地神。新娘上轎後,轎夫要討吉利錢,女方給了以後方可“起轎”。
新娘障面
從上轎開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塊“紅蓋頭”。有的說是新娘嫁與新人,難免不好意思,故蒙頭遮羞;有的認為是用紅布避邪。其實這裡也有原始掠奪婚的痕跡,在搶奪新娘時, 為了不讓其大喊大叫和看清來人,搶到手後,都要把她的頭蒙起來,後來婚禮時一直延用這個習俗。
撒谷揚豆
新娘上轎前,要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手持裝有穀子、豆子等五穀雜糧的器物,到處撒播,最後一把要撒在花轎當中。當花轎來到男家時,也有人照樣撒谷揚豆。這樣做的含義是,女方希望女兒出嫁後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則希望娶新婦後帶來好運,五穀豐登!也有的說這種習俗是為了避邪,撒一些糧食給那些搗亂的鬼神,阻止他們進家門。現代婚禮中有人在樓梯上撒麥膚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親
拜堂又稱拜天地,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因為男女結合延續了人類,所以要先拜天地;從結婚開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員,所以要拜高堂;結婚之後,男女將結合為一體,所以要夫妻交拜。關於拜天地,有一個傳說: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生了一個後生。這後生雖然有吃穿,逍遙自在,卻感到很孤單,於是請求月亮老人給他找個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媧造了個姑娘,讓他們結為伴侶。在結婚的時候,月亮領著兩個白髮長者對二人說,“這是天公和地母,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她倆,首先得給養育了你們的天公地母拜三拜。”從此便流傳下了“拜天地”的習俗。
花果撒帳
新婚夫婦進入洞房之前,要從親屬中選一位兒女齊全的吉祥長輩,手執托盤,裡面裝滿棗、栗子、桂圓、花生等,走進洞房,一邊抓起這些果子撒向寢帳,一邊吟誦:“撒個棗、領個小(兒子),撒個栗、領個妮(女兒),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棗子諧音“早子”,栗子諧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著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養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貴子,兒女雙全。據記載,撒帳之俗始於漢武帝。漢武帝迎娶李夫人時,將其迎入帳中共坐,帝令宮人將準備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帳中,坐在帳中的漢武帝和李夫人爭相牽起衣角相接,以為得果多則意味著婚後得子多。從此,撒帳既是婚禮中的笑樂調侃之舉,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儀式。有人認為,現代婚禮上的彩色紙屑,就是從撒五色花果傳承而來。
安床坐帳
撒帳結束後,吉祥婆要幫新人把被子鋪好,一邊鋪還要一邊說“百年合好,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此謂“安床”。安床完結後,要請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將新娘的蓋頭揭下來,稱為脫纓;然後新人共飲“交杯酒”,宋代以前是用瓢飲,二者相合,即成葫蘆狀,象徵夫婦合二為一。宋代以後即改成用酒杯,用紅線把兩個酒杯栓在一起,飲後將酒杯放於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為大吉,象徵天履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和諧,婚姻美滿。喝完交杯酒,要將男左女右各一縷頭髮合在一起,謂之“合髻”,也稱結髮。據有人考證,婚禮上的結髮習俗來源於一個古代的愛情巫術。古人認為,頭髮是身體的一部分,裡面藏有人的靈魂,假若對頭髮施展法術,就會對頭髮的主人產生直接影響。如《金瓶梅》中,潘金蓮失寵後,就以一小木人寫上西門慶的生辰八字,用自己的頭髮把他纏住,想以此重新把西門慶拉到自己身邊。儘管這種巫術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但這種美好願望一旦移植到婚禮這么莊重的事情上來,就沒有了愛情巫術的成份,取而帶之的則是夫妻恩愛忠貞的民俗象徵了。喝完交杯酒、結完發之後,還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壓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據說是男人應該壓倒女人的意思。以上儀式統稱為坐帳。坐帳結束後,婚禮基本結束。
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婚俗也不盡相同,象跳火盆、背媳婦、鬧洞房、吃合婚餃子合婚面等在一些地方也是必須的儀式。
本質上看,中國古代的婚姻,都是以家族需要為核心的,為了表達傳宗接代、祈禱平安的心愿,幾乎每一個婚禮程式都賦予了文化乃至神祉的寓意。
花轎迎親
據記載,最早的花轎迎親僅限於皇宮貴族,而民間娶婦嫁女“坐花轎”則適於宋代。轎是古代達官貴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舉制度後,為彰顯對人才的重視,對考中的舉人、進士都要以轎迎接。因為結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們便把結婚叫作“小登科”,認為和考取功名一樣光彩。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讓新媳婦做上花轎“隆重”一下。使用花轎迎親有許多講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轎夫要把花轎抬至男家,晚上轎中百燭齊燃,謂之“亮轎”,即紅燭高照,驅鬼祈福之意;花轎到女家後,要先停於廳上,女家請一老婦,用鏡子向轎中來回照一照,謂之“照轎”,其意和男方的亮轎差不多;新娘上轎,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進花轎。有的地方則是新娘穿著自己的紅繡鞋,然後套著父兄大鞋,走著上轎,上轎之後再將大鞋脫掉。按迷信說法,女子出嫁之時,雙腳不能踏地,否則會沖犯地神。新娘上轎後,轎夫要討吉利錢,女方給了以後方可“起轎”。
新娘障面
從上轎開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塊“紅蓋頭”。有的說是新娘嫁與新人,難免不好意思,故蒙頭遮羞;有的認為是用紅布避邪。其實這裡也有原始掠奪婚的痕跡,在搶奪新娘時, 為了不讓其大喊大叫和看清來人,搶到手後,都要把她的頭蒙起來,後來婚禮時一直延用這個習俗。
撒谷揚豆
新娘上轎前,要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手持裝有穀子、豆子等五穀雜糧的器物,到處撒播,最後一把要撒在花轎當中。當花轎來到男家時,也有人照樣撒谷揚豆。這樣做的含義是,女方希望女兒出嫁後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則希望娶新婦後帶來好運,五穀豐登!也有的說這種習俗是為了避邪,撒一些糧食給那些搗亂的鬼神,阻止他們進家門。現代婚禮中有人在樓梯上撒麥膚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親
拜堂又稱拜天地,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因為男女結合延續了人類,所以要先拜天地;從結婚開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員,所以要拜高堂;結婚之後,男女將結合為一體,所以要夫妻交拜。關於拜天地,有一個傳說: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生了一個後生。這後生雖然有吃穿,逍遙自在,卻感到很孤單,於是請求月亮老人給他找個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媧造了個姑娘,讓他們結為伴侶。在結婚的時候,月亮領著兩個白髮長者對二人說,“這是天公和地母,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她倆,首先得給養育了你們的天公地母拜三拜。”從此便流傳下了“拜天地”的習俗。
花果撒帳
新婚夫婦進入洞房之前,要從親屬中選一位兒女齊全的吉祥長輩,手執托盤,裡面裝滿棗、栗子、桂圓、花生等,走進洞房,一邊抓起這些果子撒向寢帳,一邊吟誦:“撒個棗、領個小(兒子),撒個栗、領個妮(女兒),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棗子諧音“早子”,栗子諧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著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養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貴子,兒女雙全。據記載,撒帳之俗始於漢武帝。漢武帝迎娶李夫人時,將其迎入帳中共坐,帝令宮人將準備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帳中,坐在帳中的漢武帝和李夫人爭相牽起衣角相接,以為得果多則意味著婚後得子多。從此,撒帳既是婚禮中的笑樂調侃之舉,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儀式。有人認為,現代婚禮上的彩色紙屑,就是從撒五色花果傳承而來。
安床坐帳
撒帳結束後,吉祥婆要幫新人把被子鋪好,一邊鋪還要一邊說“百年合好,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此謂“安床”。安床完結後,要請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將新娘的蓋頭揭下來,稱為脫纓;然後新人共飲“交杯酒”,宋代以前是用瓢飲,二者相合,即成葫蘆狀,象徵夫婦合二為一。宋代以後即改成用酒杯,用紅線把兩個酒杯栓在一起,飲後將酒杯放於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為大吉,象徵天履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和諧,婚姻美滿。喝完交杯酒,要將男左女右各一縷頭髮合在一起,謂之“合髻”,也稱結髮。據有人考證,婚禮上的結髮習俗來源於一個古代的愛情巫術。古人認為,頭髮是身體的一部分,裡面藏有人的靈魂,假若對頭髮施展法術,就會對頭髮的主人產生直接影響。如《金瓶梅》中,潘金蓮失寵後,就以一小木人寫上西門慶的生辰八字,用自己的頭髮把他纏住,想以此重新把西門慶拉到自己身邊。儘管這種巫術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但這種美好願望一旦移植到婚禮這么莊重的事情上來,就沒有了愛情巫術的成份,取而帶之的則是夫妻恩愛忠貞的民俗象徵了。喝完交杯酒、結完發之後,還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壓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據說是男人應該壓倒女人的意思。以上儀式統稱為坐帳。坐帳結束後,婚禮基本結束。
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婚俗也不盡相同,象跳火盆、背媳婦、鬧洞房、吃合婚餃子合婚面等在一些地方也是必須的儀式。
本質上看,中國古代的婚姻,都是以家族需要為核心的,為了表達傳宗接代、祈禱平安的心愿,幾乎每一個婚禮程式都賦予了文化乃至神祉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