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量:以樓忠福和廣廈為坐標

中國力量:以樓忠福和廣廈為坐標

《中國力量:以樓忠福和廣廈為坐標》不是一個人的傳記,而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中國力量:以樓忠福和廣廈為坐標》不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史,而是一個國家力量的勃發。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力量:以樓忠福和廣廈為坐標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27頁
  • 開本:16開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龍鎮洋 周建順
  • 出版日期:2005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50849, 750045084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書評,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國力量:以樓忠福和廣廈為坐標》以大歷史的視角,以宏大敘事的手法,將出生於1954年的樓忠福的人生命運和廣廈創業經歷放在國家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下來敘述和解讀。從他充滿傳奇的人生和廣廈成功的創業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他以及很多和他一樣優秀的中國企業家身上傑出的精神品質和企業家精神,還可以見證新中國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和變化。記錄樓忠福和廣廈的成功,不是記錄一個孤立的人和一個孤立的企業,而是為了記錄一個開天闢地的時代。記錄一段至關重要的歷史,記錄一個社會必須容納的一個群體,記錄一個民族必須讚頌的一種精神,錄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和厚積的一種力量。

作者簡介

龍鎮洋,1970年生於廣東吳川,求學於長春師範學院外文系和中國新聞學院國際新聞系,雙文學士。在校期間曾單獨騎車週遊于吉、遼、津、京、蒙,露宿玉米地里20餘天。曾供職於廣東省外經貿研究所和深圳特區報,2000年底任香港商報首席記者,以《湛江經濟陸沉解謎》、《汕頭經濟陷危機》、《廣東經濟:中間開花 三面死火》等深度文章震動廣東朝野。2001年以《長三角與珠三角世紀大比拼》系列報導摘取香港報業經濟新聞報導獎冠軍,被武俠大師、資深報人查良鏞指“給香港經濟報導帶來新文風、新視野、新高度和新活力”。2002年以《粵港融合須謀戰略突破》、2003年以《大佛山重組宜早不宜遲》、2004年以《海洋經濟戰略攸關中國崛起》等系列重大報導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周建順,浙江省江山市人。1978年至1981年在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就讀;1997年至1999年在浙江大學新聞系讀碩士研究生。1981年之後,歷任講師、記者、編輯、機關公務員。1996年至今,供職於《香

書評

謹以本書,紀念那些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摸著石頭過河的勇者,紀念那些仍然站著或者已經倒下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們。
我們懷著求證和實證的目的,以一種大歷史的眼光,去考察一個國家的起伏、一段歷史的功過和一個時代的變遷。我們表層上是在寫一個人,但實質上我們是在寫一群人、一個國家、一段關鍵的歷史和一個偉大的時代。
作者題記

圖書目錄

前言 革故鼎新 與時俱進
代序 沒有中國企業家 就沒有中國未來
第1章 時間開始了
一個“堅硬”的鐵匠
“鍛造”於打鐵鋪里的新生命
“媽媽別哭,讓我去!”
伏牛少年
十六歲的童話:獅子與天鵝的愛情
第2章 走出舊約
1976;終結就是開始
換了人間
散沙里有黃金
第一隻變成青蛙的蝌蚪
東陽: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長江浪里“讀”時勢
堅硬的鐵錘
狼群里有一頭獅子
第3章 八仙桌上吃牛排
“合作秩序的擴展”
順著體制的河道行船
浙江大象能跳舞
既有繡花功也有劈柴力
麻煩是最好的老師
最初的“帽子戲法”
硬漢子偏愛“軟力量”
吃飯筷子可撐船
第4章 向天堂的方向快跑
走後娜拉的天花
參考附屬檔案1 百年小平 百年中國
廣廈——春天就是“準生證”
推開自由的大門
參考附屬檔案2 財產權、繁榮與千年教訓
北海栽花花不發
東陽插柳柳成蔭
“獨食”非為霸氣
“鄉人”入城:總部遷入杭州
給人才的軟肋補鈣
上市——生死時速
第5章 桃子熟了
第6章 激情燃燒的地產
第7章 國人國力
後置的前言 梳理歷史的長髮
附錄1 樓忠福簡介
附錄2 廣廈控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文摘

書摘
沒有中國企業家就沒有中國未來歷史的教訓是沉痛的,但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往往只承受了歷史的痛而不接受歷史的教。所以說,今天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如果能夠被更好容納、理解和尊重,這與其說是他們這個群體的幸運,不如說是我們整個國家、民族和文明的希望。
我是一個歷史感特彆強烈的人,所以作為一個常常奔走於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香港傳媒記者,我一直感覺自己像掉進了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時間隧道”一樣。
作為“時間隧道”的行者,我一直用左眼看著香港,用右眼看著大陸。2003年我的左眼看到了香港政局的紛爭,而右眼看到了中國民營經濟力量從歷史的後台走向時代的前台。
所以在2003年底,我的老毛病又來了。我叫自己寫兩本書:一本名為《香港: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的命運》,另一本是《民營企業家:一個群體和一個國家的命運》。但是這么多年來,動不動就想寫書的我卻像個習慣性流產的婦女一樣,“懷孕”很多,但從未成功“生產”。
不過,這一次卻因為很多偶然的因素改變了我的“習慣性流產”,因此便有了本書。
2004年3月全國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召開期間,參加會議的6位浙江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舉行專場記者招待會。因為民營企業家和全國人大代表的雙重身份所散發的新聞魅力,加上這是整個人大會期的首個專場記者招待會,所以二百多中外記者蜂擁而至。其間,德國《明鏡周刊》的記者向他們提問:“如果馬克思到浙江,你們說他會有什麼感想?”
這是一個看似無趣但卻十分刁鑽、嚴肅的問題。向來務實,習慣在無趣和無聊面前裝傻的浙江企業家們,本想以笑聲和打哈哈來消解這個看似無趣的問題。
但廣廈控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樓忠福卻不肯因為表面的無趣而丟掉一個嚴肅的問題,所以等大家打完哈哈之後,他主動接招。
他說:“我再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想馬克思如果看到浙江經濟發展得這么成功,首先肯定會很高興,第二他也會很驚訝,因為他看到我們的實踐已經超越了他的理論。”
馬克思仍然是一個沉甸甸的、能鉤起無數往事的中國歷史和現實關鍵字。樓忠福是在內地有標桿意義的民營企業家之一。民營企業家群體是分量越來越沉甸甸的、能寄託很多夢想的中國未來關鍵字。
所以這個看似波瀾不驚的簡短對答,對於一個有“宏大敘事”毛病、常常在“時間隧道”中穿行的我,有如巨石擊水,久久不能停止思索。這一幕不僅衝擊著我的內心,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我寫《民營企業家:一個群體和一個國家的命運》的願望。
無巧不成書。兩會歸來一個月後,我的同事香港商報總編輯助理周建順先生,正打算寫一本關於樓忠福的傳記,而且邀請我一起合作。於是我的寫書計畫再向前走了一步。
通過幾個月的調查和採訪,我們被樓忠福先生充滿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創業經歷深深吸引,被他以及其他浙江民營企業家身上健旺的企業家精神深深感動。樓忠福先生不僅個人命運曲線的起伏跟新中國的國運曲線完全吻合,而且他個人經歷中的很多細節也跟國家當時的變化起伏絲絲入扣。
選擇了漸進改革的中國,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都離不開在體制邊沿上創新的中國民營經濟力量。而中國民營經濟力量每一階段的成長,又反過來推動了舊體制的變革。一個令世界驚詫的中國經濟奇蹟,一個日見其好的改革開放局面,其實就是一場體制內外力量協調的“雙人舞”。
正當我們為樓忠福艱難曲折的早期人生經歷、篳路藍縷的創業經歷,以及他身上所蘊涵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偉大精神而激動不已的時候,素來對中國內地民企極端不友善的個別本港學者再次向中國內地民營企業“發炮”。其後,其“劍鋒”直指中國主流經濟學者,以及整箇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一場始料未及的爭論,就此在一個虛擬的空間爆發並迅速蔓延。
如果見諸媒體的報導屬實,那么最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是,號稱給外國學生講中共黨史的個別本港學者不僅全盤否定“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而且否定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甚至連整箇中國改革的大方向都否定了。
與此同時,歷來對改革開放政策基本全盤否定、主張關起門來自力更生的個別北京學者也在北京振臂高呼:“我們不僅需要中國的普京”,而且還要“展開系統的秋後算賬”--言辭之激烈,大有“金猴奮起千鈞棒”的氣勢。
史家袁偉時曾經說,中國“歷史包袱非常沉重。死的拖住活的,該死的不死,這是兩百年來中國苦難的最重要的根源”,“一部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就是衝破這個‘鐵桶江山’的苦難史”。
個別人願意過什麼樣的生活、喜歡什麼樣的明星感覺,是他們自己的自由和權利。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國企改革的大方向、民營企業家的巨大作用--這些事關重大的問題,是不能含糊,也是含糊不起的。這些問題的是非對錯,不是誰拍胸脯就可以給出答案的,這些答案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很長時間的實踐中付出了巨大試錯成本之後的慎重抉擇。
基於這些考慮,基於我們對個別學者貌似崇高而實質荒謬的言論的擔憂,我們在動手寫作本書的時候,拋去了傳統人物傳記的寫法--我們不是為了寫一個人物而寫一個人物,我們試圖通過這本書來對這場關係國家前途命運的爭論作一個解答。
所以說,這本書不是寫樓忠福的個人成功史。我們是懷著求證的目的、以一種大歷史的眼光,去考察一個國家、一段歷史和一個時代。我們表面上是寫一個人,但實質上我們在寫一群人、一個國家、一段重要的歷史和一個偉大的時代。
起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注定是一場前無古人的革命。這場前無古人的革命,如果要取得成功,注定只能是一場改革。在這場注定只能是改革的革命中,民營企業家就注定是其中最偉大的戰士。而對於戰士,不管是站著的還是已經倒下了,我們都必須報以敬意。
正如魯迅先生在紀念國民革命的先烈時所說的:“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
對於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今天的民營企業家,和革命的戰士是同樣的偉大和值得尊敬的。
尊敬他們,就是尊敬他們身上的偉大精神--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征服了西方並重塑了西方,進而征服了世界並重塑了整個世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公認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民族之一,可惜我們一直在蔑視它、踐踏它,所以它也蔑視我們、踐踏我們。因此1840年以來,我們這個民族的命運就只能是被踐踏、被重塑--這與其說是被外族和外來文明打敗,不如說是我們的中華文明不曾善待過的企業家精神對我們文明的報應。
歷史的教訓是沉痛的,但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往往只承受了歷史的痛而不接受歷史的教。所以說,今天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如果能夠被更好地容納、理解和尊重,這與其說是他們這個群體的幸運,不如說是我們整個國家、民族和文明的希望。
本書寫完後,本來打算請德高望重、一直以來為中國民營經濟仗義執言的茅于軾先生或者吳敬璉先生為本書作序的。但兩位百事纏身的老前輩實在太忙,所以只好自己代勞。
情之所至,百感交集,語無倫次!
謹以這些語無倫次的話語,紀念那些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摸索過河之石的勇敢先驅們,紀念那些仍然站著或者已經倒下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們,同時也算是本書之序吧!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