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學教育

中國力學教育(mechanics education in China)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培養專業的力學人才;另一方面是向在校學習非力學專業的學生傳授力學知識。就教學任務來說,後者占更大的比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力學教育
  • 外文名:mechanics education in China
力學課程,力學專業人員的培養,

力學課程

力學在中國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各種工程專業的教學計畫中是重要的基礎技術課。普遍開設的課程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兩門,或由兩者合起來的工程力學;此外按專業的需要還分別開設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等課程。在綜合大學設定的力學類專業的教學計畫中,理論力學、 材料力學、 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都是主要必修課程,數學或數理課程的比重則比理工科大學或工科大學為大;而在理工科大學或工科大學的力學類專業中,往往開設工程技術方面的課程。這些高等院校的力學專業除課堂講授外,還有實驗應力分析、振動、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等專門力學實驗,要求學生會使用電子計算機作力學方面的數值計算,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參加校外生產部門和科學研究機構的實習。在高等工業學校中都設定有供教學用的力學實驗室,如材料力學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實驗室等。在高等學校的物理類專業中,力學是作為一門基礎物理課程開設的;在數學類專業和農、林、醫類專業中,也開設少量的力學課程。在職的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業餘教育中,新的力學知識和課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1949年以前,中國高等院校的力學課程,大多採用西方學者編寫的英文教材,只有少量教材是中國學者編寫的,如范會國的《理論力學》,陸志鴻的《工程力學》。50年代初,周培源、錢令希、季文美、曹鶴蓀、薛鴻達、徐芝綸編寫了一些力學教材,哈爾濱工業大學翻譯了一批蘇聯的力學教科書。從此,基礎課開始廣泛採用中文教材。到60年代,基礎的力學教材已全部由中國學者編寫,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大量出版發行。在台灣省有徐迺良《工程力學》等中文教材。

力學專業人員的培養

1949年以前,中國的力學工作者,大多是學工程出身的,少量是學數學或物理出身的。1952年由周培源負責在北京大學設立第一個力學專業,培養大學本科生,從1956年起有畢業生;這個專業發展成為北京大學力學系。由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張維等倡議,1957年在清華大學設立工程力學研究班,招收各大學受過兩年工科專業教育的學生學習兩年力學,從1959年起有畢業生,這個研究班後來發展成為清華大學的工程力學系。1958年以後,設定力學類型專業的高等學校數目迅速增加。據1983年統計,綜合大學設定力學類專業的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6所,在理工科大學或工科大學設定力學類專業的有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工學院、華中工學院等近30所,共設有力學系或力學專業達50個。據1983年統計,這些院校從50年代以來培養出力學專業人材約 12000人。他們畢業後從事各種科學研究專門機構中的力學研究工作、各類學校的力學教學工作和生產、工程、出版等部門與力學有關的計算、實驗和技術工作。1983年全國在校的力學類大學本科生約4000人。在80年代,本科生學習年限為4或5年;60年代有的學校的學習年限為6年。
力學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多數由高等學校培養,少數由科學研究機構、工程技術部門培養。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為2~3年,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 3年。研究生的培養是和本單位的科學研究工作結合進行的。高等學校的力學教師大多同時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有些學校還設有專門的力學研究機構,如大連工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力學研究所。到1983年為止,各高等學校畢業的力學研究生約 600人。1983年在校力學研究生約70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