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是2008年1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明楚。本書主要概括了建黨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文革時期等不同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
  • ISBN:9787211056170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1-0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書籍目錄,書摘,

基本信息

版 次: 1
頁 數: 605
裝 幀: 平裝
開 本: 大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政治/軍事>中國共產黨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具有以下特點:《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體現了整體性。即注重從整體性上去研究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的歷史。由於中國共產黨是按照嚴格的體系和原則組織起來,由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組織發揮作用的。正因為黨的建設具有整體性的特徵,因而決定了研究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史,不能離開全黨的整體性建設,必須體現全黨整體性建設的內容和要求。第二,體現了基礎性。即從基礎性上去研究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在中國共產黨的整體性結構中,黨的基層組織處於全黨組織體系和工作體系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除了整體性的特點外,還有自身的基礎性特點。研究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一定要充分反映處於戰鬥、生產或工作第一線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生動具體情況。第三,體現了開創性。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總是發生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下,並與特定的歷史條件處於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過程中。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和歷史過程的推進,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的內容與要求也在發展進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正處於不斷前進與創新的過程之中。因而,《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必須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深刻反映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新經驗。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建黨初期與大革命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創建時期黨的基層組織狀況
二、中共四大確定支部為黨的基本組織
三、支部建設理論的初步提出
四、第三次擴大會議提出“一切工作歸支部”
五、中共五大前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三灣改編毛澤東確定“支部建在連上”
二、湘贛邊界基層黨組織的恢復與發展
三、白區黨的基層組織的鞏固和加強
四、古田會議決議規定“支部建在連上”為紅軍建黨建軍的重要原則
五、“左”傾錯誤對白區黨的基層組織的嚴重危害
六、中央蘇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七、瓦窯堡會議提出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
第三章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抗戰初期黨的基層組織的恢復
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對基層組織建設的部署
三、陳雲《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與《支部》
四、中共中央《關於鞏固黨的決定》
五、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支部建設
六、周恩來關於“建設堅強的戰鬥的西南黨組織”和“三勤”方針的提出
七、劉少奇《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第四章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實現“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方針與東北根據地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二、土地改革與整黨運動
三、解放區的公開建黨方針
四、城市接管與城市公開建黨
第五章 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
二、整頓黨的基層組織
三、農村中黨的基層組織工作
四、企業領導體制的變革與爭論
五、1956年到1957年發展新黨員規劃
六、中共八大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出新規定
第六章 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大躍進”中的支部工作評比競賽
二、人民公社化運動與調整農村黨的基層組織設定
三、《工業七十條》及三個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的制定
四、“四清”運動對黨的基層組織的衝擊
五、中央組織部關於加強黨的建設的三個報告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踢開黨委鬧革命黨的基層組織普遍癱瘓
二、“五十字”建黨方針與整黨建黨
三、“批林批孔”運動與“突擊入黨”、“突擊提乾”
四、全面整頓中黨的基層組織狀況
第八章 歷史轉折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第九章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第十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附錄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大事記
後記

書摘

六、中央蘇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古田會議結束後,朱德率一、三、四縱隊出擊連城籌款,毛澤東率二縱隊在龍巖方向掩護主力行動。1930年1月下旬,紅四軍四個縱隊在東韶會合。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在吉安縣陂頭村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與紅五軍、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會議決定將贛西特委和贛南特委合併為贛西南特委。接著,成立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曾山任主席。
1930年3月18日,閩西蘇維埃政府成立,主席鄧子恢。
贛西南蘇區和閩西蘇區,後來發展成為中央蘇區。
隨著紅軍的擴大,根據中央關於紅軍統一編制的決定,紅一軍團於1930年6月19日在長汀縣城宣布成立,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下轄紅四軍、紅六軍、紅十二軍,兵力兩萬餘人。
在此之前,紅三軍團在湖北大冶宣告成立,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五、第八兩個軍,兵力近一萬人。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的成立,為中央紅軍和中央蘇區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30年8月23日,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在瀏陽永和市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彭德懷和滕代遠分任副總司令和副總政治委員,全軍共3萬餘人。紅一方面軍成立後,奉命再度攻打長沙,在總攻不克的情況下,總前委決定撤離長沙,回師江西。9月13日,毛澤東在株洲主持召開總前委會議,作出了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吉安推進的決定。
1930年10月4日午夜,紅一軍團攻占吉安。隨後,連續解放泰和、安福、吉安、峽江、新乾、清江等地,使贛西南蘇維埃區域連成一片。
1930年10月7日,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在吉安成立,主席曾山。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誌著贛西南蘇區已成為全國最大、也是最為鞏固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1930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其通過的《關於蘇維埃區域目前工作計畫》中,將當時全國的革命根據地列為六大蘇區,除贛東北、湘鄂邊、鄂東北、閩粵贛、廣西左右江五個蘇區外,將贛西南與湘鄂贛合為蘇區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即中央蘇區。《計畫》指出:“我們現在確定湘鄂贛連線到贛西南為一大區域,要鞏固和發展它成為蘇區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環繞著它的首先是贛東北與湘鄂邊兩個蘇區根據地,再則,鄂東北與閩粵贛兩個蘇區也很重要s廣西的蘇維埃隔離中央蘇區太遠,必須向著湘南發展,才能打通這一區域。”①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央蘇區”。但由於形勢發展的變化,湘鄂贛蘇區與贛西南蘇區始終未能連成一片,因而湘鄂贛蘇區一直未能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
中央當時還要求,應迅速完成將閩粵贛蘇區與贛西南蘇區打成一片的任務。這項任務直到1931年10月,紅一方面軍第十二軍東入長汀,與閩西新紅十二軍勝利會師,閩粵贛蘇區(即閩西 蘇區)才與贛西南蘇區完全連成一片,成為中央蘇區鞏固的基本 區域。
1931年11月1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 西瑞金宣告成立,毛澤東當選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其中央政府的誕生,是中央蘇區正式形成的標誌,從此,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成為全國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和指揮部。
1932年春,中央蘇區已擁有江西的瑞金、興國、寧都、雩都、勝利、贛縣、南康、信豐(南康、信豐兩縣蘇區後合併成立信康縣)、安遠、尋烏、會昌、石城、南廣、樂安、永豐、萬泰、公略和福建的長汀、汀東、寧化、清流、歸化、上杭、龍巖、永定、連城、武平、新泉等29個縣,占有17座縣城,面積7萬平方公里,人口340萬以上。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