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研究(1920-1927)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研究(1920-1927)》是黃金鳳創作的論文。

筆者認為青年團組織渙散、紀律鬆弛,與列寧主義政黨的要求相差甚遠。追本窮源,實因列寧主義政黨雖以“嚴密的組織”,“鐵的紀律”而著稱,然其組織設計本身存在諸多矛盾之處,這使得列寧主義政黨所設計的組織只是個理想化的烏托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研究(1920-1927)
  • 作者:黃金鳳
基本內容,摘要,機標關鍵字,授予學位,學科專業,導師姓名,學位年度,語種,分類號,目錄,

基本內容

摘要

本文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放在1920年代的社會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側重對團組織形態、黨團關係及青年動員等方面的研究,試圖揭示青年團在1920年代政治生態中生存和發展的本相。  
在蘇俄的大力促成下,共產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攜手合作組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爭奪青年團領導權的激烈角力中,信奉嚴密組織、鐵的紀律的共產主義者最終戰勝組織鬆散的無政府主義者,並以列寧主義政黨的模式對青年團進行改組。然改組後的青年團組織結構渙散,五卅前後經過布爾什維克化的整頓,團組織較前顯得嚴密,但仍與其理想狀態相距甚遠。  
早期加入青年團的團員中,青年知識分子占了絕大部分。五卅後工人成分凸顯,但直到大革命失敗前夕,知識分子的數量仍然接近半數,知識分子在團內仍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團組織早期活動以學生運動為主,以此作為動員青年工農之手段。在爭奪學運權的博弈中,青年團起初欲聯合國家主義派,後轉向聯合國民黨右派打倒國家主義派,並倚重政權力量對國家主義派進行打壓,結果卻遭到國家主義派與國民黨右派的聯合進攻,最終導致了各地學聯的分裂。大革命失敗前,青年團的活動舞台主要在廣大城市。國民黨厲行清黨後,青年團被迫從城市轉入鄉村,青年農民取代學生成為其動員的主要對象。  
中國共產黨在組織之外,另設青年團獨立存在,原意是作為臂助,發揮其助手與後備軍的作用。然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黨團之間為爭奪組織資源與政治資源,互不相讓,時起糾紛。當團表現強勢時,容易導致“先鋒主義”;當團表現弱勢時,容易導致“取消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經常要與青年團的“先鋒主義”和“取消主義”作鬥爭。青年團重建後,中國共產黨乾脆放棄青年團保持組織上的獨立性這一組織傳統,使青年團在政治與組織上完全從屬於共產黨。  
通過以上考察,筆者認為青年團組織渙散、紀律鬆弛,與列寧主義政黨的要求相差甚遠。追本窮源,實因列寧主義政黨雖以“嚴密的組織”,“鐵的紀律”而著稱,然其組織設計本身存在諸多矛盾之處,這使得列寧主義政黨所設計的組織只是個理想化的烏托邦。

機標關鍵字

授予學位

博士

學科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

導師姓名

王奇生

學位年度

2008

語種

中文

分類號

D290(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目錄

文摘
英文文摘
附表目錄
緒論
一 選題之緣起
二 學術史背景
三 研究思路與資料說明
第一章 青年團的組織發展及形態
第一節 青年團的創建與改組
一 蘇俄因素
二 雙方離合
三 青年團的改組
第二節 團組織形態
一 組織嚴密化的追求
二 吸納團員
三 支部狀況
四 經費的來源與運作
第二章 團員群像
第一節 團員群體結構分析
一 團員的數量變化
二 團員的地域構成
三 團員的社會構成
四 團員的教育背景、年齡與性別構成
第二節 投身共產革命
一 何謂主義?
二 對團員的改造
三 革命與戀愛
第三章 黨團關係
第一節 黨團關係的制度演變
一 黨團關係的初始形態
二 黨團關係調整
三 青年團的性質定位
第二節 黨團關係在下層的實際運作
一 黨團關係疏離
二 組織競存
三 黨團糾紛
四 湖北事件:黨團之爭的升級
第四章 青年運動
第一節 從學生運動到工農運動
一 從學生運動到工農運動
二 民眾動員中的策略運用
三 從動員到形成運動
第二節 爭奪學運權
一 對學聯組織的滲透
二 對學運權的爭奪
三 青年團學生運動的走向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