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味道(小說卷2)》介紹了:為慶祝建國60周年,中國作家協會兒童委員會將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兒童文學原創作品精選,由外研社少兒分社負責出版,由兒委會負責編選,北師大兒童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王泉根執行主編,以建國60周年為契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精選出60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最有歷史意義、最有影響力、最具可讀性的作品,作為建國60周年兒童文學界向祖國母親的獻禮。該項目既是見證60年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成就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積累工程,同時更是將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重塑整合的兒童閱讀推廣工程,用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引領新世紀兒童文學新主流閱讀,將為歷史留下可圈可點的珍品。本冊為小說卷第二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兒童文學60周年典藏:成長的味道
-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頁數:413頁
- 開本:32
- 品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作者:王泉根
-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083995, 7560083994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耕耘、他們的探索、他們的鼓勵和培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長與繁榮。今天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就是60年來幾代兒童文學作家為讀者奉獻的近百篇小說作品。在學校、在家庭,在幻想的空間、在現實的世界,在人的範疇、在動物的領域裡,作家們風格不同,但無一不是用各種形式傳遞著友情、愛、正義和歡樂。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張之路
收入本套書系的作品均為文學經典,就是那些戰勝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那些幫助我們塑造人生,讓我們增加底氣從而提升精神高度的東西。閱讀過後,你一定會感受到精品文學所蘊含的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審美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
——高洪波 王泉根
本套書系收入的作品是60年中兼具文學性、影響力和可讀性的精品。在建國60周年之際,我們借這套書重樹文學的標準,重敘文學的意義,重申文學的操守,希望兒童文學從此走向堅定和繁榮。
——曹文軒
圖書目錄
張之路小說卷序:種下一粒文學的種子
我舉著百合,走向青春
鐵凝喔,香雪
白冰白的茉莉花
玉清小百合
韋伶出門
林彥單純
謝璞竹娃
親親我的老師
黃蓓佳小船,小船
殷健靈夏日和聲
陸梅矢車菊的天空
老臣火之舞
孫衛衛親親蕭老師
一場心與心的冒險
彭學軍北宋浮橋
伍美珍深藍
蕭萍和方舟約會
周晴藍色心事
少年心事少年風
夏有志普萊維梯徹公司
劉健屏我要我的雕刻刀
張品成真
劉東沉默
鄧湘子清明
父愛是一棵樹
鹿子遙遙黃河源
王巨成父親是一棵樹
常新港獨船
曾小春父親的城
黃春華爸爸的左眼
家的等式與不等式
張國龍我想叫那小子一聲“哥”
張潔天堂的孩子
李麗萍選一個人去天國
龐敏淡淡的白梅
五味雜陳的生活
楊老黑夏日的河神咬了雪雪的腳丫
王樹槐麻子五哥
立極坐在高高的樓頂上
毛蘆蘆青瓦與水藍
曹文軒跋:60年的尋找
附錄一:小說卷全目錄
附錄二:中國兒童文學60年國級獎項獲獎篇目
文摘
鐵凝喔,香雪
如果不是有人發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么也不會愛現台兒溝這個小村。它和它的十幾戶鄉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地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
然而,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延伸過來了。它勇敢地盤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試探著前進,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於繞到台兒溝腳下,然後鑽進幽暗的隧道,沖向又一道山樑,朝著神秘的遠方奔去。
不久,這條線正式運營,人們擠在村口,看見那綠色的長龍一路呼嘯,挾帶著來自山外的陌生、新鮮的清風,擦著台兒溝貧弱的脊背匆匆而過。它走得那樣急,連車輪碾軋鋼軌時發出的聲音也好像都在說:不停不停,不停不停!是啊,它有什麼理由在台兒溝站腳呢,台兒溝有人要出遠門嗎?山外有人來台兒溝探親訪友嗎?還是這裡有石油儲存,有金礦埋藏?台兒溝,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具備挽住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
可是,記不清從什麼時候起,列車的時刻表上,還是多了“台兒溝”這一站。也許乘車的旅客提出過要求,他們中有哪位說話算數的人和台兒溝沾親;也許是那個快樂的男乘務員發現台兒溝有一群十七八歲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車疾馳而過,她們就成幫搭夥地站在村口,翹起下巴,貪婪、專注地仰望著火車。有人朝車廂指點,不時能聽見她們由於互相捶打而發出的一兩聲嬌嗔的尖叫。也許什麼都不為,就因為台兒溝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鋼筋鐵骨的巨龍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闊步,也不能不停下來。總之,台兒溝上了列車時刻表,每晚七點鐘,由首都方向開往山西的這列火車在這裡停留一分鐘。
這短暫的一分鐘,攪亂了台兒溝以往的寧靜。從前,台兒溝人歷來是吃過晚飯就鑽被窩,他們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大山無聲的命令。於是,台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如今,台兒溝的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她們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她們洗淨蒙受了一天的黃土、風塵,露出粗糙、紅潤的面龐,把頭髮梳得烏亮,然後就比賽著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換上過年時才穿的新鞋,有人還悄悄往臉上塗點胭脂。儘管火車到站時已經天黑,她們還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著服飾和容貌。然後,她們就朝村口,朝火車經過的地方跑去。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
後記
曹文軒
60年的中國兒童文學是苦苦尋找自己的60年——
“我是什麼?”
“我在哪裡?”
兒童文學的歷史畢竟短暫,而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更加短暫。加上它在懵懂期、混亂期停留的時間又格外地長,因此,它的成熟是遲遲來到的。現在回過頭去翻看它一路走來的情形,大致可以用“嘆息+驚嘆”來概括。
在作為歷史轉折點的1949年10月之後,中國陽光明媚,鶯歌燕舞,所有的國民都認定,這個國家將是這個世界上最有生氣,最有前途的國家,雖然我們所接受的遺產是滿目瘡痍的土地、無邊無際的貧困,還有虛弱的體魄以及無處不在的愚昧無知,但這一切並不妨礙我們激情的振盪和幸福感的流播。而且我們確實給了世界一個壯麗的歷史轉身,幾乎一夜之間成了巨人。所有的中國人,都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一員而驕傲。鳳起雲涌、風馳電掣、扶搖直上、呼嘯而過、大江東去、噴薄而出——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感覺,那個時代的氣象。
但也正是如此氛圍,後來導致了對一種政治、一種意識形態的宗教性信奉。單純的兒童文學,本應有自己一番獨特的天地,但也一樣被政治的風暴所挾裹,一樣成為工具。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兒童文學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它自己。如此狀況,既是強迫的,也是自願的。這一段時間的兒童文學,現在還依然可讀的——不自欺欺人地說,至多只是鳳毛麟角。
這段時間的兒童文學,大概可稱為“政治的兒童文學”,或者說是“教育的兒童文學”。
1976年10月,中國歷史又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轉折。
1987年秋,一批當時銳意突破並且很有文學感覺的年輕作家聚集廬山共商中國兒童文學大計,作為成果的“新潮兒童文學叢書”,其總序帶有鮮明的宣言性質:
我們贊成文學要有愛的意識;
我們推崇遵循文學內部規律的真正藝術品;
我們尊重藝術個性;
我們贊同文學變法。
覺醒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對從前那段歷史進行了冷峻而嚴厲的反思。他們形容從前的中國兒童文學中了魔法,醒來時依然老態龍鐘、步履蹣跚、口齒不便。尤其是一些年輕作家,對兒童文學被政治所脅迫而迷失本性的經歷更是耿耿於懷。“兒童文學是文學”,成了那時兒童文學作家的共識。在他們看來,這本來是一個簡單的、無需重申的,更不需爭論的問題。文學的意識成了重要的意識。作品就是藝術品——我們創造的不是別的什麼,是藝術品。“文學”才是兒童文學的真正屬性。兒童文學與廣義的文學並無本質的不同,它也是文學。這段時間裡的兒童文學作家扮演的是“扳道岔”的角色:把兒童文學從過去的非文學軌道上,扳回到文學自己的軌道上。
關於這段時間的兒童文學,可稱為“文學的兒童文學”。
這樣的意識逐漸鞏固之後,後來又有另一意識在日益強化:兒童乃兒童文學之本。它強調的是客群,客群的心理機制、客群的欣賞能力和趣味以及客群的根本利益。兒童文學的主體性得以彰顯。
“兒童的兒童文學”,成為又一種聲音。
但這種聲音,只能作為“文學的兒童文學”的一種補充,因為它無法否定兒童文學的文學屬性,因為否定了它,兒童文學也就不再是文學了。是“文學”重要還是“對象”重要,只是不同作家在具體寫作中考量的重點不同罷了。事實上,那些強調文學——文學性的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心中的對象是無聲地存在著的。
何為“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何為?
在中國轉入商業化社會之後,這些問題的思考又在新的語境裡進行著。一個原本看上去已經初步轉入正軌的兒童文學格局,又再度面臨考驗。市場似乎成了判斷作品高下、作家地位的標準,對文學的堅守成了越來越困難的事情,對文學的操守正在成為越來越少的人的操守。
“利潤”像鮮綠的草地在吸引著兒童文學這頭驢子。
“我是什麼?”
“我在哪裡?”
——尋找,難道是我們60年的宿命嗎?
幸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這套《中國兒童文學60周年典藏》。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總結,因為書里收入的是60年中最具文學性、最具影響力、最具可讀性的作品。但更有意義的是,在這60年的最後,我們借這套書重樹文學的標準,重敘文學的意義,重申文學的操守——兒童文學不是別的,只能是“文學的”和“兒童的”。
總結也是開端。
希望《中國兒童文學60周年典藏》掀起一個新的開端,讓兒童文學結束尋找自我的宿命,在商業的紛繁蕪雜中,走向堅定和繁榮!
序言
張之路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從保守的時間來看,中國的兒童文學已經走過了百年的行程。我們應該記住那些歷史上曾經為中國兒童文學作過貢獻的人們,無論是著名的還是默默無聞的。
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耕耘、他們的探索、他們的鼓勵和培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長與繁榮。一個行當、一個文學門類,只有尊重它的歷史,記住他們前輩的經驗和教訓,記住他們的人和事,這個門類才能有根有脈、才能後繼有人、才能人丁興旺。
今天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就是60年來幾代兒童文學作家為讀者奉獻的近百篇小說作品。在學校、在家庭,在幻想的空間、在現實的世界,在人的範疇、在動物的領域裡,作家們風格不同,但無一不是用各種形式傳遞著友情、愛、正義和歡樂。
中國兒童小說在誕生的時候曾經非常注重教育性,把教育當成小說最根本的功能,但是卻忽略了兒童文學的文學性和兒重文學愉悅兒童的特質,把教育性孤立起來。在近幾十年的創作和兒童閱讀的實踐中,大家發現並且重視兒童文學的文學性和娛樂性。這無疑是個有劃時代意義的進步。
但曾幾何時,有些兒童文學從教育的文學演變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學。這些作品不是從教育性走向了文學性,而是走向了簡單和膚淺的感官刺激,在創作的意識當中以為只有吸引兒童就是好的作品,吸引兒童就是唯一的目的。這是需要反思的。真正有文學性的作品,教育性是涵蓋在裡面的。兒童文學中應該有教育的因素,這種教育就是正直、善良、正義、同情、樂觀、悲憫情懷等兒童在少年時代應該打下根基的精神世界中應有的品質。少年兒童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前輩精神的引領。當前的問題是:他們不是不需要引領,而是需要被一隻他們信服的大手引領。這種引領包括智慧的啟迪和人文的薰陶。
曾幾何時,有些文學創作從追求深刻、追求內涵漸變到了追求簡單、追求娛樂,這也是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我以為有“意義”和有“意思”仍然應該是我們需要共同達到的目的。兒童文學和所有文學的規律是一樣的,文學內涵和主題的複雜性、多異性、豐富性仍然是文學的魅力所在。當我們讀到某個作品,覺得貌似簡單卻很有味道、百看不厭時,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小說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是讀者卻津津樂道。其實這些作品不是沒有意義,只不過是這些意義很含蓄很廣闊,這些作品裡面的智慧、幽默、審美不都是意義之所在嗎?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一個真正有意思的作品它的意義就已經存在了。這些作品和那些低俗的沒有文學含量的作品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從事兒童文學事業的人要以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正是兒童作家的艱難也是他們的光榮和驕傲之所在。
兒童文學讓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當一個孩子看了你的書,可以笑,可以哭,還思考了一會兒,體會了一些人生的況味,這是最理想的……
優秀的作品和賣得好的作品是兩個概念,兒童喜歡的作品和兒童成長需要的作品也是兩個概念。它可以統一在同一部作品上,也可以在一個作品上看到兩個概念的背離。這裡沒有好與壞的區別,只是深層次的精神追求與眼前的需要不同而已。
兒童文學創作和兒童閱讀是密不可分的。
當一個作家與兒童讀者交流的時候,他們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或者反覆問的問題就是:我怎么把作文寫好?
這個問題出現在應試教育為主的現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這種問題過於功利,它也有悖兒童自然的天性。
讀書的目的是廣闊的,不單單是為寫作文;讀書的目的是久遠的,不單單是為眼下。兒童文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卻能到達兒童的心靈深處;兒童文學的陶冶是舒緩的,卻能為兒童建立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它是潤物無聲的細雨……它看似“柔軟”卻能力克金石。
兒童的認知是有限的,幼稚的。因此好作品能夠到達兒童的手中是需要橋樑的,需要一隻只溫暖而有力的大手的引導,這橋樑、這一雙雙手就是中國小的語文老師。他們的修養、他們的見識、他們的審美情趣對於兒童的閱讀是至關重要的。讀什麼書?怎樣讀書?讓兒童多讀書、讀好書,老師的貢獻和責任都是重大的、意義深遠的。
一粒種子,種入我們的腦海和心田,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它一定會生根、發茅、開花、結果。
這種子就是文學,它微小卻有生命力,它看似平凡卻會開出令人驚艷的花朵。
今天種下一粒文學的種子,明天長成一棵幸福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