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教史

中國儒教史

《中國儒教史》是201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儒教史
  • 作者:李申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 ISBN:978721417533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儒教是宗教”的判斷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宗教和傳統文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創新學說。它否定了近百年來學術界一致認為中國古代是“非宗教國”的定論,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貌,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性質及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本書以豐富的資料、嚴密的論證、深刻的分析、流暢的語言,敘述了儒教從產生到衰亡的歷史,揭示了儒教的神祇系統、祭祀制度、教義教理等從創造到被取消的過程,闡明了儒者如何為實現上帝、神祇的意志而治國、修身,並從事相關的理論探討。內容包括儒教和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相關關係,涉及宗教、哲學、科學、史學、文學諸文化領域,為一切研治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所應備,是所有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所必讀。

圖書目錄

儒教與儒教研究(再版代序)
序任繼愈
自序章、 儒教前史
一、傳統的宗教信仰
1上帝信仰的起源2神祇觀念3天子與天子的使命4祭祀與彼岸5祭禮6通神與占卜7商周之際宗教觀念的轉變8傳統宗教學和中國傳統宗教
二、春秋和秦漢之際的宗教狀況
1禮崩樂壞和諸侯的祭天行為2秦漢之際的五帝祭祀及神靈系統3五德終始與王朝更迭4由占筮到哲學5星占與天道
三、天人關係的新階段和諸子學說
1從虐神到不怨天2老莊的天道自然及事天思想3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4魂魄與鬼神觀念5家言與邏輯學6陰陽家與法天之治7漢初黃老與法天之治
四、孔子與儒家
1孔子生平2孔子與六經3六經概說4孔子與仁和禮5上帝鬼神與孔子的使命6教化與人性第二章、初興的西漢儒教
一、儒教的誕生
1漢初儒者的呼喚2七國之亂與漢武任儒的決心3漢武帝的天人三策與儒術獨尊
二、董仲舒的儒教思想
1從物物感應到天人感應2天人相副說3陰陽五行說4稟氣人性論5祭祀論
三、漢武帝與神靈祭祀
1五帝與太一神2封禪與儒者3改元與正朔4音樂與祭祀5瀆神與刑律6長生與方士
四、西漢經學
1經書、經學及西漢儒者2西漢經學的特點3西漢《易經》學4西漢《尚書》學5西漢《詩經》學6西漢禮學7西漢《春秋》學8西漢經學與政治
五、西漢儒者對神靈祭祀的整頓
1匡衡、王莽定郊祀制度2貢禹、劉歆定廟制3西漢的鬼神觀念4西漢中葉的巫蠱事件
六、儒效論爭
1漢武之治與《鹽鐵論》2任儒政治與儒者的反思3王莽稱帝與揚雄的《太玄》《法言》七、儒教的學術和藝術
1天人之學與天文學2禮樂教化與音律學3儒教與文學藝術4儒教與史學
第三章、東漢儒教
一、讖緯盛衰
1讖緯的興盛和演變2《河圖》與《洛書》3兩漢緯書4讖緯與政治5讖緯與學術6反對讖緯的呼聲及讖緯的衰落
二、東漢經學1東漢經學概貌2今文、古文之爭3東漢經學的演變4《孝經》及其特殊地位5東漢儒學的上帝神靈觀念6東漢儒學與儒者
三、《白虎通義》對教義的統一1《白虎通義》的宗教意義2《白虎通義》的天人觀3法天行事的社會政治生活4稟陰陽五行而生的人5《白虎通義》的歷史地位
四、東漢儒教的祭祀制度1東漢的郊祀制度2東漢的宗廟祭祀3東漢的神祭祀4祭孔制度
五、天人相與舉實
1天變求言與策免三公2儒教天論:《靈憲》與曆元3儒教的史學4女德、女戒與神意
六、東漢儒教的異端思潮
1桓譚與《新論》2王充與《論衡》3人事為本——從王符到仲長統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儒教
一、天命與祭祀
1魏、蜀、吳三國的受命與祭祀2兩晉的受命與祭祀3南北朝的天命與祭祀4魏晉南北朝的孔子祭祀記事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
1天子的儒學教育及儒學修養2太學和儒者3三國時代的儒學4兩晉儒學5南北朝儒學
三、玄學——儒學的深化和染雜
1以無為本——儒學的深化2天道自然——玄學的基礎3名教與自然——政局的動亂、政治的腐敗和士風的敗壞
四、天道自然的廣泛影響
1天人感應與天道自然的配比2天道自然觀念向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3天道自然和博物學——兼述志怪小說的產生4天道自然與命運
五、儒與道、佛二教
1道教的復興、盛衰2處於低潮的黃老道教3佛教的傳入及發展4儒佛形神之爭
第五章、隋唐儒教
一、隋唐時代的天人之際
1隋朝與天命2唐代初期的天命災祥3唐朝中期的天命祥瑞崇拜及災祥之爭4祥瑞觀念的進一步淡化
二、隋唐儒教的神靈與祭禮
1隋唐時代的制禮作樂2上帝祭祀和上帝觀念3隋唐時代的音樂和祭祀4祭孔禮樂
三、隋唐儒學
1隋唐儒學的盛衰2隋唐時代的儒者3《五經正義》述評4唐代的其他經注、經疏
四、儒教在各個文化領域
1儒教在自然科學2儒教刑律3隋唐儒教史學
五、隋唐時代的儒、佛、道三教
1三教關係演改2隋唐佛教理論的新發展3唐代道教的發展
第六章、宋代儒教的前驅
一、復興儒教的呼聲
1社會危機與儒者的對策2唐代後期的新《春秋》學3韓愈和《原道》4文與道——唐朝後期儒者的文學主張
二、天人關係的爭論
1唐代後期君臣對天人關係的討論2韓愈、柳宗元論天人關係3柳宗元、劉禹錫論天人關係4唐代後期其他儒者的上帝鬼神觀念
三、儒教心性論的崛起
1韓愈等人對心性問題的探討2李翱和復性說3心性論與《大學》《中庸》和《孟子》
第七章、北宋儒教
一、儒教復興運動的續篇
1五代時期的儒教2北宋前期的儒教復興3復興孔祀與儒學4北宋前期的經注
二、北宋儒教的神靈系統和祭祀制度
1北宋制禮作樂的一般狀況2上帝及主要神靈的祭祀3封禪與天書4祈禳與神祭祀5北宋的宗廟祭祀6北宋的孔廟祭祀制度
三、以王安石為代表的北宋儒學
1北宋前期儒學中的新因素2王安石宗教—政治改革的前驅3王安石之學與政4王安石的《周官新義》5王安石和心性論6王安石變法與變革儒學7新法與天意
四、世界模式論
1宋代易圖的先驅2黑白點《河圖》《洛書》的問世3邵雍的世界模式論4《周氏太極圖》的世界模式5《潛虛》模式6邵雍、蘇軾等人的鬼神論
五、張載、二程新儒學
1張載的儒學2二程的儒學
六、北宋佛、道二教概況
1北宋三教態勢2佛教向儒教的靠攏3北宋道教概況
第八章、南宋儒教
一、南宋祭祀禮儀的變遷
1南宋初年的祭祀與天人之際2南宋祭祀的發展3南宋君臣於天人之際
二、南宋儒學的變遷
1王學和程學在朝與在野之爭2慶元黨禁3理學取得了統治地位
三、王學與反道學者的儒學
1難以尋覓的王學蹤跡2不入門派的儒者之學術3抨擊道學的儒者之儒學4王學與程學之爭簡評
四、南宋初年的程學
1程門弟子的義理之學2南宋初年嫡傳的程學3南宋初年的象數學
五、朱熹的理學思想
1朱熹的生平和著作2儒教新綱領——朱熹的《大學章句序》3朱熹的上帝觀和天人關係論4從天人關係到理氣關係5從理氣到心性6以格物致知為前提、以持敬為核心的修行之路7朱熹論仁8朱熹論鬼神
六、朱熹的同道和講友
1張栻的儒學2呂祖謙的儒學3蔡元定、蔡沈的儒學
七、朱熹的異道和論敵
1陸九淵的儒學2陳亮的儒學3葉適的儒學思想
八、朱熹的後繼者
1陳淳的天命論和鬼神觀2真德秀和他的《大學衍義》3黃震論天與人
第九章、遼金元儒教
一、遼代儒教
1遼代的天命與祭祀2遼代的孔廟和儒學
二、金代儒教概況
1金代儒者崇德的天命觀2金代的上帝鬼神祭祀3金朝的尊孔4金代的儒學教育和取士制度
三、金代儒者的理論探討
1儒學理論的迅速理學化2金代學者論性理3金代學者對宋代新儒學的批判4金代儒者於天人之際
四、元代儒教概況
1元代建國前後對儒者的任用2元代國家的儒教化進程3元代的祭祀制度4對孔子的尊崇和儒學教育5元代刑法中的儒教精神
五、元代儒者的理論探討
1趙復與宋代新儒學在元代的傳播2元代儒者對心性問題的探討3元代儒者論天命和聖人4對祭禮及其意義的討論5儒者推動和新創的祭祀
六、南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與道教
1佛教盛衰2道教新派的興起和理論走向
七、宋、遼、金、元時代的自然科學
1儒教國家中的農學2儒教與天文學3數學與神明4儒教與醫學5格物致知和自然科學
第十章、明代儒教
一、明代初年的儒教建設
1朱元璋對儒教的尊崇2明代初年的祭祀制度3庶人禮儀4明代初年的儒學教育5明代初年儒者言行概述
二、明代前期儒教思想的發展
1明初儒者於天人之際2明代前期儒教的心性理論3陳獻章和湛若水的作聖之功
三、明代中期王守仁學派的崛起
1歷史的機緣與王學的問世2王守仁的格物說之一:心即理3王守仁的格物說之二:致良知4王守仁的格物說之三:誠意與知行合一5王守仁對上帝及鬼神祭祀
四、嘉靖禮制改革
1“大禮議”始末2嘉靖帝對郊社等禮儀的改革3孔廟祭祀改革
五、明代中期其他儒學思潮
1丘濬的《大學衍義補》2羅欽順的儒學思想3王廷相論理氣心性與天人之際
六、儒教世俗化的進一步發展
1宗教世俗化的大勢2王門講學風3王艮及其弟子的傳教活動4儒教異端“三一教”5家禮的流行
七、明末危機四伏中的儒教
1明末的社會和政治危機2“亂心已萌”情勢下的李贄3“亂象已形”情勢下的東林黨人4“亂勢已動”情勢下的儒學
八、明代儒教和其他宗教
1明代儒者和佛、道二教2基督教與儒教的初交3利瑪竇的儒教觀
九、明代儒教和自然科學1災異觀念的進一步淡化與天文歷算2明代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3姓日用科學的勃興
第十一章、清代前期儒教
一、回到六經
1明朝遺民的哀痛與反思2清朝政權的現實需求
二、明代遺民的儒學
1顧炎武的儒學思想2黃宗羲的儒學思想3王夫之的儒學思想4顏元等人的儒學
三、清朝新貴的儒學
1李光地的上帝鬼神觀2經筵與諸儒論學
四、清代的神靈與祭祀
1郊祀禮儀沿革2祭孔禮儀的加隆3清代增祀神靈4清代庶民祭禮的發展
五、清代前期儒教和其他宗教
1儒教和佛、道二教2儒教與天主教的決裂3儒教和伊斯蘭教
六、回到了六經的乾嘉經學
1乾嘉學術的性質2乾嘉經學的目的和方法3乾嘉經學的成就及其傾向4乾嘉儒者對性與天道問題5儒藏
七、清代前期的儒教和自然科學
1“西洋新法”與西學中源2以致治和解經為目的的自然科學3尊經與自然科學
八、風雨前夕的儒者之憂
1社會危機與儒學2暴風雨前夜龔自珍的儒學
第十一章、清代後期風雨飄搖中的儒教
一、儒教與自強
1林則徐、魏源的自強思想與儒教2清王朝的封神昭忠和增祀賢良
二、上帝教——儒教與基督教融合的產物
1上帝教的上帝2政教一體的制度3人間的天國
三、儒學的回光
1魏源以後的儒學概貌2曾國藩的天人之學3曾國藩的性理之學
四、儒教對西學的容納
1儒者對西學的認識2儒教體內的西學3保國保教的《勸學篇》
五、戊戌變法和儒教改革
1康有為的儒教思想2康有為的改教構想
六、儒教的滅亡和滅亡前的掙扎
1義和團運動中的保教內容2挽救儒教的後努力3失去了物質載體的儒教
第十二章、儒教餘波與科學的勝利
一、儒教餘波
1復辟與反覆辟鬥爭中的儒教殘存2從儒教是教到儒教教3儒教教說的發展
二、科學的勝利
1科學與玄學論戰2西學或科學的全面勝利3科學的新時代再版後記

作者簡介

李申,1946年生於河南省孟津縣。1969年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學院,198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易圖考》、《宗教論》(三卷)、《隋唐三教哲學》、《道與氣的哲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