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教史(上)

中國儒教史(上)

《中國儒教史》(上)是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圖書,作者李申。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儒教史》(上)
  • 作者:李申
  • ISBN:9787208031593
  • 定價:60.00元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1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作者著作,圖書目錄,自序,

作者簡介

李申,1946年4月出生;1969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博士生導師;2002年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是儒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著作

1、《萬法歸宗——氣範疇通論》,華藝出版社1998年。
2、《中國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四書集注全譯》,巴蜀書社2002年
5、《中國儒教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道教本論》
7、《上帝——儒教的至上神》,(台灣)大東書店2004年
8、《周易圖說總匯》(第一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9、《周易經傳譯註》(第一作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儒學與儒教》,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11、《簡明儒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宗教論》(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3、《隋唐三教哲學》,嶽麓書社2007年。
14、《宗教論》(第二卷、第三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2010年。
15、《儒學基礎讀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儒教前史
一 傳統的宗教信仰
二 春秋和秦漢之際的宗教狀況
三 天人關係的新階段和諸子學說
四 孔子與儒家
第二章 初興的西漢儒教
一 儒教的誕生
二 董仲舒的儒教思想
三 漢武帝與神靈祭祀
四 西漢經學
五 西漢儒者對神靈祭祀的整頓
六 儒效論爭
七 儒教的學術和藝術
第三章 東漢儒教
一 讖緯盛衰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儒教
……
第五章 隋唐儒教

自序

中國古代儒、佛、道三教並提,沒有人覺得有什麼本質不同,所爭僅在是非;與此相應,是孔、老、釋迦均聖,沒有人覺得孔與釋、老有什麼本質不同,所爭僅在高低。利瑪竇來華,儒服傳教,遂倡儒教非教說。利瑪竇死,繼任者立即認儒教是教,並由此引起中國基督教內廷延續數百年的所謂禮儀之爭。在清朝末年的變法自強運動中,康有為企圖仿基督教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滅亡之後的復辟與反覆辟鬥爭中,陳獨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說,為新派學者所接受,遂成為關於中國古代文化性質的定論。從那時到現在,一切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著作,幾乎都在這個基礎上立論,並由此導至關於中國文化、關於中西文化異同的種種論說。
1978年底,任繼愈先生重提儒教是教說。雖然這不過是恢復了悠久遼遠的傳統舊說,然而相對於近代傳統,這卻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的種種問題。當時反對者眾,回響者幾無一人。從那時到現在,將近二十年過去了,隨著宗教學研究和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深入,接受或半接受儒教是教說的人們逐漸多起來了。筆者本人,是近年來接受儒教是教說者之一。《中國儒教史》,就是筆者對儒教、也是對整箇中國傳統文化從總體上所作的描繪,當然,只是一種粗略的描繪。
近二十年來,筆者隨任繼愈先生撰寫《中國哲學發展史》,又應席澤宗院士之邀,參與撰寫《中國科學思想史》,一面鳥瞰式地觀覽了中國古代哲學和科學的全貌,一面也深入鑽研了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由於撰著的需要,又研究了道教,並蜻蜓點水式地接觸了佛教的某些問題。總的感覺,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乃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這個整體,有統有宗,儒教,就是整箇中國古代文化的統和宗。儒教,不僅總統著一切方面,而且把它的精神貫徹到這各個方面之中,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大背景,其他一切文化建樹,都須以儒教精神為出發點,也以儒教精神為歸宿。儒教,就像一棵大樹的主幹,其他方面就像是枝葉花果。儒教主幹一面生長著自己,一面也把營養汁液輸送給枝葉花果;自然,一面也從枝葉花果那裡接受滋養。因此,用任繼愈先生的話說,不弄清儒教問題,其他問題就說不清楚。只有弄清了儒教問題,當我們在研究枝葉花果的時候,才好弄清其中所貫徹的精神,也才能正確確定儒教在中國古代文化這棵大樹上的地位,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乃是古人的本來意識,準確地再現古人本來意識,乃是傳統文化研究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本書所要達到的目的。至於結果如何,那就不是筆者所敢知,而要求諸讀者的評判了。
傳統文化是現實文化的母體,它的一切優點和缺點,都以某種方式影響著我們。作為研治傳統文化的學人,對於清理和繼承這份遺產負有特殊重要的責任。若要繼承這份遺產,首先要清理這份遺產,弄清這份遺產的本貌。本貌不清,一切繼承都難以做到準確和正確。這部儒教史,是弄清傳統文化本貌的努力之一。而這部書的使命,也僅僅到弄清本貌為止。至於人們怎樣對待它,在現實中對它作何種套用,則是當事者的事情。
由於過去的傳統文化研究是以儒教非教立論,而本書是以儒教是教立論,可以想見,幾乎一切重大問題上,都可以碰到和傳統見解的差異。依傳統見解,儒家重人事;本書則要說明,儒家之所以重人事,乃是要履行輔相上帝的義務。依傳統見解,儒家是講倫理道德的;本書則要說明,在儒者們看來,他們所講的仁義禮智,三綱五常,正是天、上帝的意志。傳統認為,儒家是反對鬼神信仰的;本書則要說明,儒者們可以反對禮制以外的淫祀,可以反對神人同形,但是不反對鬼神的存在,特別是不反對上帝的存在和它對世界的主宰、對人的賞善罰惡。依傳統結論,天人感應之學是漢代經學的外道;本書將要說明,天人感應之學正是漢代經學的主導。傳統認為,魏晉玄學講天道自然,否定上帝;本書將要說明,天道自然並沒有否定上帝的存在,更沒有取消對上帝的信仰,不過他們認為的上帝是個清靜無為的上帝,不是一個事事干涉的上帝罷了,就像他們希望人世的君主是個清靜無為的君主,而不是一個多欲的君主一樣。因此,被學界長期討論的天人關係,從我們現代的眼光看來,它實質上可以是什麼什麼關係,然而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本來乃是神與人的關係,那物質的、元氣浩大的蒼蒼之天,就是被儒者尊而君之的上帝、皇天。至於孔子,人們祭祀他,就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社稷一樣,就是把他當成了一尊神,是和老君、釋迦一樣的神。所謂聖人,就是人神的中介,是天意的傳達者。
凡此種種,和近百年來人們形成的觀念相差太遠了。儒教研究還剛剛起步,雖然筆者接受儒教說已非一日,然而上述有些結論,距筆者一兩年前的認識也相距甚遠。但是,歷史的資料,邏輯的推演,只能使人得出上述結論。筆者無法推測上述結論會使習慣於儒教非教說的人們將作出怎樣的反應,只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儘可能把材料定準,把結論作對,並且以偉大導師馬克思的話自勉:“這裡是地獄的入口處,這裡必須根絕一切猶豫。”筆者所希望的是,習慣於儒教非教說的同仁們,能夠冷靜地審查本書的材料和結論,並且有勇氣去面對真實,而不論這個真實距自己的想像有多么遼遠。
一個民族,和一個人一樣,只有敢於面對真實,才有希望和前途。
是為序。
李 申
1997年6月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