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界貢獻獎

中國僑界貢獻獎

“中國僑界貢獻獎”由中國僑聯於2003年設立,每兩年舉辦一次,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展示和表彰新僑在回國的創新創業成果,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僑界人才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截止2014年,“中國僑界貢獻獎”已舉辦五屆,共表彰在回國創業和為國服務中成績突出的創新人才661人、創新成果272項、創新團隊129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僑界貢獻獎
  • 創辦時間:2003年
  • 主辦單位:中國僑聯
  • 設立目的:展示表彰新僑回國的創新創業成果
  • 舉辦周期:兩年一次
舉辦背景,歷屆概況,前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相關評價,

舉辦背景

海外高新人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特殊資源、特需人才。通過評選表彰“中國僑界貢獻獎”,介紹新僑創業歷程,廣泛宣傳、展示他們參與經濟社會建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在僑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貢獻的熱情,對營造全社會關注僑、支持僑的良好環境,吸引、鼓勵更多的僑界高新技術人才回國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中國僑界貢獻獎

歷屆概況

前三屆

自2003年設立以來,新僑創新成果交流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已舉辦了三屆,共表彰在回國創業和為國服務中成績突出的創新人才326人、創業成果100項。

第四屆

於2012年8月10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第四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增設了創新團隊獎,共143名創新人才、64個創新成果和54個創新團隊獲頒“中國僑界貢獻獎”。本次獲獎的143名創新人才中很多是“千人計畫”、“百人計畫”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博士以上學位的占91.6%,許多人承擔著大量國家重點科研課題,其研究領域涵蓋了生物、醫學、經濟、物理等40多個學科。本次獲得表彰的人才、成果、團隊具有“人選層次高”、“專業領域分布廣”、“社會貢獻率大”三大特點。其中,獲獎的143名創新人才中很多是“千人計畫”、“百人計畫”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博士以上學位的占91.6%。獲獎人才和團隊的研究領域包括材料科學、農業種養殖、生物醫藥、信息科學、航空航天、機械製造等領域,共獲專利3100餘項。

第五屆

第五屆“中國僑界貢獻獎”於2014年9月頒發,包括創新人才獎187名,創新成果獎101項,創新團隊獎75個。獲獎的187名創新人才的研究領域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傳統學科,又不乏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新能源等新興學科。101項創新成果、75個創新團隊分別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涉及材料科學、農業種植養殖、生物醫藥、信息科學等20多個學科領域。
第五屆中國僑界貢獻獎獲獎名單
創新人才(共187名)
北京(9人)
黎曉新
李曙光
劉 嘉
王金淑
徐志卿
楊百寅
丁培軍
關鴻亮
鄧興旺
天津(5人)
王曉平
黨建武
左 健
劉 林
楊 潔
河北(3人)
李 瑋
趙 欣
張 煒
山西(9人)
碗海鷹
伍永安
梁安輝
王春珍
劉越澤
閻全忠
劉 俊
薛晨陽
范光偉
內蒙古(3人)
阿拉坦高勒
雲 升
韓培剛
寧夏(2人)
金忠傑
王 政
遼寧(5人)
馮玉龍
李國輝
陳韋寧
孫亞光
孫河川
吉林(5人)
張曉安
翁志壯
王金達
溫春陽
韓大偉
黑龍江(5人)
孫柏濤
徐向英
劉 宏
林國海
原慧萍
上海(15人)
杜建忠
王佐林
朱自強
史向陽
韓一帆
辛斌傑
左建平
劉慶會
李勁松
胡國宏
楊 健
盧壽福
余 平
顧茂眾
劉正新
江蘇(14人)
王欣然
楊大俊
鄒湘坪
趙子建
趙 磊
王小元
許曉椿
陳 文
趙敏哲
沈德元
沈立新
郭志剛
於 亮
孫 安
浙江(12人)
俞 昌
朱緒鼎
陳忠仁
盛 況
陳 偉
華紹炳
周韶寧
金亞東
范 淵
趙紅挺
許高傑
曹 元
安徽(5人)
周 輝
朱國輝
林金來
章 雲
鄭東平
福建(7人)
葉元傑
熊雨前
鄭通濤
張文德
吳 喬
陳敬龍
李慶閣
江西(7人)
任 軍
王建斌
邵江華
奉向東
顧 剛
李湘民
張婧婧
山東(5人)
王愛軍
魏彥君
梅 寧
胡 卉
王慶生
河南(3人)
曹 輝
李廣順
李 威
湖北(9人)
丁 漢
盧新培
曾志剛
劉耀林
雷愛文
陳益峰
楊光聖
吳志鵬
范 犇
湖南(6人)
陳豐原
彭 瀅
陳 剛
蔡曉華
邵 威
肖 岩
廣東(6人)
李 迪
汪之涵
尹芝南
彭 濤
汪雙鳳
葉 清
廣西(8人)
古天龍
周禮芹
張增芳
莫曾南
藍福生
周亞仙
麥永雄
蘇淑梅
海南(2人)
林尤奮
楊耀東
重慶(5人)
蔡開勇
陳忠敏
黃曉旭
羅凌飛
唐 勇
四川(4人)
蔣華北
李 進
王 暾
王 寅
貴州(2人)
陳 玲
張洵君
雲南(3人)
侯先光
徐 文
蘇 雷
陝西(8人)
劉興勝
曹倉會
任 毅
魏 巍
賈 紅
曹國安
陸渭明
張興亮
甘肅(3人)
胡斌
王喜存
馬如雲
青海(2人)
張偉
李希來
新疆(3人)
范 玲
李 曉
劉 浪
兵團(2人)
李 峰
白 俊
國家機關(10人)
顧行發
林榮呈
王開友
呂建雄
謝高地
湯立群
郭慶超
陳愛平
黃速建
李英丹
創新成果(共101項)
北京(6項)
細胞骨架對植物細胞增殖的調節(任海雲)
高功率超短脈衝光纖雷射器(王璞)
單體大容量固態聚合物大動力500AH鋰電池(王曉功)
開放式的基於可穿戴式感測器的動作捕捉解決方案(劉昊揚)
水循環代謝系統(袁國文)
國家I 類新藥“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羅永章)
天津(4項)
混合配體配位聚合物的設計、合成及光、磁性能研究(楊恩翠)
中國近代城市建築遺產的研究與保護 (徐蘇斌)
國家1.1類長效新藥原創原研及成果轉化(富岩)
石墨烯及單壁碳納米管的製備及套用(陳永勝)
河北(1項)
大型土木工程結構的抗風關鍵技術及套用研究(劉慶寬)
山西(2項)
益腎膠囊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系列研究(方敬愛)
甘淨養肝--中西醫結合肝病防治(銀小龍)
內蒙古(4項)
熱超導及太陽能綜合利用項目(王亞雄)
家畜性別控制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推廣套用(李喜和)
蒙古馬獨特基因、新品系培養及馬奶產業化示範與推廣套用研究(芒來)
高速鐵路鋼軌生產工藝技術的開發和集成創新(李春龍、智建國)
遼寧(4項)
H13模具鋼鍛造新工藝創新成果產業化(陳鑒)
無電解長壽命電源的科技產業轉化項目(杜洪生)
紫雲台——中國工業淘堡網(張桂平)
草莓優良新品種培育及脫毒苗工廠化生產(張志宏)
吉林(3項)
無墨噴水列印技術(張曉安)
車輛底盤工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郭川)
I類抗菌新藥——抗耐藥菌的抗菌肽(陳育新)
黑龍江(2項)
模組式野戰廚房(孫建斌)
智慧型型高頻開關電源(趙曉紅)
上海(4項)
拓撲絕緣體新量子現象研究(賈金鋒)
組織工程技術在組織再生中的套用(劉偉)
實時動態監測和控制細胞內分子過程的新技術與方法(楊弋)
抗凝血新藥替卡格雷的合成工藝及其關鍵中間體的合成技術改進(孫智華)
江蘇(6項)
蝦蟹新型疫病——螺原體病的研究及防控關鍵技術(王文)
微電子神經/肌電橋在癱瘓肢體運動功能康復中的套用(王志功、呂曉迎)
基於大規模蛋白晶片篩選技術的高特異性單克隆抗體腫瘤病理檢測試劑的研發和產業化(何為無)
高性能阻尼複合牆體隔音系統(陳天蛋)
多肽類醫藥中間體開發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徐紅岩)
基於數位化製造技術的汽車整車匹配主模型和大型複雜精密檢驗工裝的研發和產業化(孔嘯)
浙江(4項)
神經損傷的分子影像研究(田梅)
固體廢棄物立式旋轉熱解氣化焚燒技術及裝備(鮑海明)
MQJN塗裝熱能循環中心(黃立明)
新一代貼敷式智慧型胰島素泵及耗材
安徽(4項)
陳璋壺的工藝研究及復仿製(鄭東平)
家電及汽車用鍍鋅鋼板表面耐指紋和自潤滑塗層(張千峰)
納米金屬粉的工業化生產(李小毛)
均勻沉降和可調式鐵塔在採煤塌陷區內使用及研究(李淮海)
福建(6項)
電動車用高安全性陶瓷隔膜的產業化(趙金保)
高光效功率型綠光LED晶片製造技術產業化(林志東)
腫瘤個體化基因診斷系列試劑產品的研製及產業化(鄭立謀)
蔬菜害蟲持續控制(楊廣)
雷公藤良種繁育和GAP關鍵技術研究(魏佰興)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謝素原)
江西(4項)
面向工業套用的分子篩膜大規模製備技術(陳祥樹)
分子影像技術在青光眼眼病的臨床套用和分子機制解析(張旭)
池蝶蚌家系核心種群(洪一江)
全杜仲膠囊藥物創新及二次開發(肖軍平)
山東(2項)
IMD模內裝飾技術(劉昌進)
熒烷類熱、壓敏燃料合成新工藝的開發與套用(林淑美)
河南(2項)
癌症化學預防(董子明)
變聲速增壓熱交換器(曹輝)
湖北(5項)
腫瘤轉移的分子靶向治療套用(馬丁)
含碳固體燃料高效低耗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套用(陳漢平)
“椎間盤退變的模型構建、機制及治療”、“椎間盤退變機制及微創治療系列研究”、“含有連線蛋白核心序列的兩親性多肽及其套用”(邵增務)
熱休克蛋白和DNA損傷修復基因在環境應激和疾病中的作用(鄔堂春)
纖維增強聚合物(FRP)加固工程結構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盧亦焱)
湖南(4項)
油藥複合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套用(李文東)
新型獨立空氣懸架開發套用(韋彪)
抗移植抗原(MICA)抗體的發現及其臨床器官移植配型中的套用(鄒義洲)
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心血管效應的研究(姜志勝)
廣東(4項)
家禽重大傳染病控制技術研究(廖明)
高效節能超高密度LED顯示屏(李紅化)
深海管線用直縫埋弧焊鋼管(陳昌)
超材料超薄平板衛星天線(劉若鵬)
廣西(5項)
香蕉新品種桂蕉6號的選育與產業化(林貴美)
雜交水稻博優423的選育與推廣套用(莫振茂)
基於局部模式分析的多源數據挖掘理論和方法(張師超)
年產1200噸重組甘露聚糖酶產業化項目(羅科)
癲癇發病相關機制及臨床套用的研究(吳原)
海南(1項)
熱帶作物幾種重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套用(黃俊生)
重慶(1項)
圖像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套用推廣(龔衛國)
四川(3項)
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鄒學明)
美洲大蠊規模化養殖及康復新液產業化(耿福能)
高速串列接口IP核(鄒錚賢)
雲南(3項)
光損傷性皮膚病防治體系的創建及套用(何黎)
家養動物良種繁育生物工程技術及產業化套用(蘇雷)
有機誘導抗病劑的研發及在病害綠色防控中的作用(陳穗雲)
陝西(4項)
高性能北斗/GPS雙模衛星導航定位晶片(周文益)
文物微環境實時監測系統(鄧宏)
寒武紀葉足動物起源與演化研究(劉建妮)
大骨節病因、發病機制和防治方法研究(王治倫)
甘肅(1項)
甘肅特色植物及其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張繼)
寧夏(1項)
中國回族科學技術史(王鋒)
新疆(3項)
天山雪蓮抗炎活性物質基礎及系列製劑質控研究(賈曉光)
乾旱區生態環境調控與管理研究(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新疆設施農業標準化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王曉冬)
兵團(2項)
囊型肝包蟲病外科治療及基礎系列研究(彭心宇)
大田作物養分資源綜合管理(危常州)
國家機關(6項)
物聯網總體架構及關鍵技術研究(劉多)
中國河口海岸風暴潮及海洋動力三維數值預報模型-CHINACOAST(湯立群)
林業物聯網技術與套用(於新文)
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激波風洞(姜宗林)
高速列車空氣動力學最佳化設計及評估技術(楊國偉)
多元蛋白質晶片(靳剛)
創新團隊(共75個)
北京(7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不孕症病因及治療方法的研究與臨床套用團隊(喬傑)
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的腦機制研究團隊(李武)
恆泰艾普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創新研發部(孫庚文)
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創新團隊(王松齡)
康龍化成藥物研發服務創新團隊(樓柏良)
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程京)
北京工業大學金屬納米材料穩定性研究與套用創新團隊(宋曉艷)
天津(3個)
天津大學太赫茲光子學團隊(張偉力)
天津和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團隊(張和勝)
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團隊(周其林)
河北(2個)
玻璃基板成套設備研究創新團隊(李青)
地球探測與光電信息技術團隊(亢俊健)
山西(2個)
軟凝聚態材料研究團隊(張進軍)
“功能高分子材料及複合材料科技”創新團隊(劉亞青)
遼寧(1個)
瀋陽農業大學北方粳稻育種與栽培技術創新團隊(陳溫福 徐正進)
吉林(2個)
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研發團隊(黃大年)
轉基因克隆動物(李子義)
黑龍江(1個)
震後可自愈型智慧型城市工程系統研究團隊(王濤)
上海(5個)
重大疾病的遺傳學基礎及致病機理研究團隊(賀林)
上海大學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創新團隊(蔡傳兵)
上海矽酸鹽所高性能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創新團隊(陳立東)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項目團隊(沈志強)
上海東方延華節能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於兵)
江蘇(6個)
季風氣候演化與地表環境過程(汪永進)
梁國春團隊(梁國春)
多尺度岩石力學與重大能源工程(邵建富)
艾特克氫氧化鎂阻燃劑研發創新團隊(陳同)
全成形經編技術及裝備研發團隊(王敏其)
千人計畫(張家港)集成光電研發團隊(朱忻)
浙江(4個)
浙江大學設施園藝作物生長發育與抗逆調控團隊(喻景權)
液晶顯示用光學薄膜研發創新團隊(張彥)
腦-機接口與認知計算創新團隊(胡三清)
吉利新能源創新團隊(宋京)
安徽(3個)
汽車智慧型電子駐車創新團隊(袁永彬)
蕪湖達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周輝)
柴油機尾氣後處理技術創新團隊(劉屹)
福建(5個)
電化學催化團隊(孫世剛)
“多動能植物/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分離產業化平台”創新團隊(趙敏)
廈門大學數據挖掘研究創新團隊(朱建平)
果樹逆境分子生理及調控技術研究(邱棟樑)
許瑞安創新團(許瑞安)
江西(3個)
江西省農科院蘆筍產業研發創新團隊(陳光宇)
南昌大學轉化醫學創新團隊(辛洪波)
江西師範大學化學生物學創新團隊(彭以元)
山東(2個)
煙臺德邦科技有限公司先進半導體、LED及FPD封裝關鍵材料研發創新團隊(陳田安)
東營福斯特石油技術有限公司藺愛國團隊(藺愛國)
河南(2個)
河南科技大學材料摩擦學創新團隊(張永振)
河南科技大學異構網路建模與智慧型控制創新團隊(王輝)
湖北(3個)
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集群與格線計算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金海)
武漢長盈通光電技術研發中心(王愛民)
武漢濱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
湖南(3個)
湖南聖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團隊(戴立忠)
核設施退役治理與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研究團隊(鄒樹樑)
現代抗癌中藥產業團隊(黃英)
廣東(3個)
結構隔震與減震(振)控制創新團隊
博士科技創新服務團隊(倪浩)
代謝靶向抗癌新藥研發團隊(黃蓬)
廣西(2個)
動物繁殖育種創新團隊(盧克煥)
柳州市聖諾科技公司創業團隊(李蘇橋)
重慶(4個)
重慶工商大學廢油資源化技術與裝備創新團隊(張賢明)
重慶大學可持續建築環境與綠色生態研究團隊(李百戰)
西南大學功能複合材料基礎與套用創新研究團隊(李長明)
重慶長江師範學院三峽生態高光譜遙感研究創新團隊(王鼎益)
四川(4個)
新藥臨床前藥物安全性/有效性評價創新團隊(王莉)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材料國際中心(王志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劉進)
四川三葉草現代生物製藥團隊(梁朋)
貴州(1個)
貴州萬方鋁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李丹陽)
陝西(3個)
DAS(韓煒)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演化創新團隊研究團隊(張興亮)
環境代謝因素致心腦血管疾病機制及其干預措施研究團隊(康玉明)
新疆(1個)
新疆高血壓診療研究中心(李南方)
國家機關(3個)
流域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賈仰文)
新粒子和新物理現象尋找及其研究團隊(金山)
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團隊(王棟)

相關評價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在曾經在“中國僑界貢獻獎”開幕式上高度評價了海外高新技術人才及廣大新僑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充分肯定了新僑創業成果交流會所發揮的引領作用,並要求各級僑聯要統籌協調,為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貢獻力量。
中國僑聯按照“兩個並重”指導思想,充分發揮聯繫廣泛的獨特優勢,加大引進海外人才的工作力度,通過打造“特聘專家委員會”、“創業中華”主題活動、新僑創新成果交流會等服務國家人才戰略和引薦華僑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的重要載體,最大限度地團結海外新僑和華僑華人新生代, 為新僑創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華僑回到國內創業發展,在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