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鄉規民約及其當代轉化研究

中國傳統鄉規民約及其當代轉化研究

《中國傳統鄉規民約及其當代轉化研究》是黨曉虹創作的民俗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2月。

該書以傳統鄉規民約文本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傳統鄉規民約的發展演變過程,釐清傳統鄉規民約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呈現出的時代特點和區域差異,分析其思想文化淵源,評估其影響和作用,探討其歷史局限性,並審視其當代價值與轉化路徑。傳統鄉規民約的演進歷史告訴人們,只有保證國家政權、鄉村精英和村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和正確的角色分配,特別是確保農民階層在鄉規民約制定、實施過程中話語權和參與權的有效性,方能保證鄉規民約健康、正常地向前發展,也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村民自治制度的成果。要實現對傳統鄉規民約的有效吸納,離不開適宜的外部環境、科學的吸納方法與得當的吸納路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傳統鄉規民約及其當代轉化研究
  • 作者:黨曉虹
  • 類別:民俗學著作
  • 字數:235千字
  • 首版時間:2020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設九章。第一章交代選題緣由、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時段與範圍的界定等基本問題。第二章界定鄉規民約的概念,分析鄉規民約的內涵、內容和基本特徵。第三章梳理傳統鄉規民約的歷史演變脈絡,釐清傳統鄉規民約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呈現出的不同特點。第四章分析儒家思想、宋明理學、西方民主思想對傳統鄉規民約形成與轉型的影響。第五章對傳統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執行情況進行分類考察。第六章探討和分析傳統鄉規民約對古代鄉村經濟生產以及日常生活的作用與影響。第七章具體考察傳統鄉規民約對水資源的管理狀況。第八章是對傳統鄉規民約的整體性評價與歷史性反思。第九章則結合當代鄉規民約發展現狀,對傳統鄉規民約的當代價值與轉化進行探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基本理論問題
第三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歷史演變
第四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思想淵源
第五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制定執行
第六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作用空間
第七章 傳統鄉規民約對水資源的管理及其影響
第八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評價與啟示
第九章 傳統鄉規民約的當代價值及其轉化
結論

創作背景

作為中國古代鄉村社會長期存續的非正式制度,傳統鄉規民約這種基於鄉情、人倫的社會控制規範,憑藉其自身的內生性、非強制性、靈活性等特點,在古代鄉村社會道德培育、文化涵泳、資源利用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加速推進,農村地區在社會結構、文化觀念、治理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傳統鄉規民約所倡導的“家國一體”“團隊精神”“公理共議”等理念依然延續,“天人協調”“人際和睦”等治理願景仍被廣泛期待,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目標。因此,對傳統鄉規民約的系統梳理,尤其是對其中所蘊含的優秀治理元素和精神核心的深入挖掘,無論是對於展現中國制度的魅力、推進中國鄉村治理理論的本土化發展,抑或推動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實現,都是不無裨益的。基於此,《中國傳統鄉規民約及其當代轉化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發現,傳統鄉規民約是在國家政權、鄉村精英階層以及農民階層三方力量的博弈和互動中發展的,任何一方的錯位或缺失都有可能導致鄉規民約的流產和失敗。傳統鄉規民約的演進歷史尤其證明了:一方面,國家政權的支持和引導是鄉規民約發揮效用的有力保障,但全面的介入和有意圖的控制也使得鄉村自治趨向弱化,並且導致鄉規民約走向異化和扭曲,從而降低了鄉規民約效用的發揮;另一方面,由於漠視和忽略了農民階層在鄉規民約制定、執行過程中的話語權和參與權的表達,傳統鄉村社會的鄉規民約僅僅是鄉村精英階層出於實踐道德理想而設計的一種藍圖模式,體現的是鄉村精英階層的意志和心聲,僅僅是“部分、少數人的有限自治”,而絕非真正的村民自治。傳統鄉規民約的演進歷史告訴人們,只有保證國家政權、鄉村精英和村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和正確的角色分配,特別是確保農民階層在鄉規民約制定、實施過程中話語權和參與權的有效性,方能保證鄉規民約健康、正常地向前發展,也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村民自治制度的成果。要實現對傳統鄉規民約的有效吸納,離不開適宜的外部環境、科學的吸納方法與得當的吸納路徑。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傳統鄉規民約及其當代轉化研究》
2020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519-1

作者簡介

黨曉虹,1975年9月出生,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培養管理學博士,青島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會員,山東省農業歷史學會理事,青島市公共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鄉村社區治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