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醫史話:中醫養生之道

中國傳統中醫史話:中醫養生之道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劉迎輝編寫的這本《中醫養生之道》就是該叢書之一。它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中醫養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情志養生、日常養生、四季養生、運動養生、房事保養、美容養顏等內容。 《中醫養生之道》文字優美生動,語言簡明通俗,適合廣大讀者閱讀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傳統中醫史話:中醫養生之道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36頁
  • ISBN:9787546342528
  • 作者:劉迎輝 金開誠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劉迎輝編寫的這本《中醫養生之道》為我們介紹的就是這些方法,包括:情志養生、日常養生、四季養生、運動養生、房事保養等。此外,本書還介紹了中醫養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以及美容養顏方法。

圖書目錄

一、中醫養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二、情志養生
三、日常養生
四、四季養生
五、運動養生
六、房事保養
七、美容養顏

文摘

“養神”又稱為“養心”。這是因為在中醫藏象(“藏”,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象”,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所謂藏象,即指藏於體內的臟器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學說中,心的生理功能之_就是“藏神”,所以把人的思想活動、情緒變化等都歸結為心的功能。心在《黃帝內經》中被比喻成“君主之官”,古人認為君主是真龍化身,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只有君主賢明,其下屬的文武百官、黎民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把心的作用和君主的地位相提並論,可見養心的重要性。正是因為心和神之間的關係密切,所以說用心必須適度,用心過度則會傷神。
以上是心和神的關係,那么形神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中醫學認為人是形體和精神的複合體,形是神的藏舍,神是形的生命體現。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嵇康曾經舉例子來解釋這一關係:我們有的時候為了能夠出汗,要吃發汗的藥物,可是有時汗還不—定能夠發出來,但是有的時候精神一緊張,汗卻會淋漓而下。平時我們一餐不吃,會感覺到餓,可是參加服喪,就可以傷心得七天七夜都不吃東西。沒有事情做的時候,就會昏昏欲睡,心裡有事卻可以一夜無眠。嵇康舉這些例子,就是要說明形體和精神的密切關係,我們的形要受神的支配,神亂則形亦亂,所以想要身體健康,就必須重視精神調養。
至於如何養神呢,眾家觀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體看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修心養性”,弄清楚什麼是不能不思的,而什麼又是可以不思的。
修心養性。修心,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修心養性指的是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通俗點說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知足常樂,心和少欲”,這是歷來修心養性的重要內容。《列子·天瑞》記載了孔子和榮啟期的一段故事。榮啟期是一位隱士,他的生活很貧窮,可是每天心情卻非常好,經常彈著琴、唱著歌。孔子就問他為什麼每天都這么高興?榮回答:“我高興的事情太多了。天生萬物,只有人最高貴,而我得以作為一個人,這是我第一高興的事;人裡面以男人為貴,我又得以作為一個男人,這是第二樂事;人生難免夭折,我卻已經活到了95歲,這是第三件應該高興的事。而貧窮是讀書人的常事,死亡是人們的最終歸宿,我還有什麼值得擔心的,還有什麼可不高興的呢?”榮啟期的豁達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第一高興的事情不是榮華富貴、長命百歲,而僅僅因為他是一個人,這個回答出人意料,可是細細品味卻內涵深刻。人是萬物之靈,按照現代研究的角度講,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但人除了具備動物所有的生物屬性外,還具有普通動物沒有的社會屬性。所以,榮啟期才說我們能夠一出生就作為人而存在,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和快樂的事情啊,其他的事情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
唐朝詩人王梵有首詩寫道:“他人騎大馬,我獨騎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這首詩,被後人通俗地改寫為:“他騎駿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看見推車漢,上雖不足下有餘。”雖是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庸”思想,卻可以作為人們自我安慰的座右銘。人的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都是由當事人總是和自己設定的參照物比較而造成的。羨慕別人出身好,家境富裕;嫉妒別人長得比你瀟灑漂亮;看見別人升官你生氣;看見人家發財你妒忌。這樣盲目的妒忌攀比,必然會導致自己心情壓抑,著急上火,久之就會損害身體健康。此時如果能反過來想一想“我不如人千千萬,人不如我萬萬千”,心情就會緩解很多,所以說知足才能常樂。但是應該說明一點的是知足常樂,可不是要人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勸誡大家不要無休止地追求虛榮,為滿足私慾而損害健康、耗費生命。
古人,特別是古代的文人居士,尤其強調要修心養性,認為這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措施。孔子提出的“仁者壽”“養心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大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人都想健康長壽,甚至連《西遊記》中的妖魔鬼怪都想方設法吃唐僧肉,以求“長生不老”。而怎樣才能健康長壽呢?修心養性就是人們能夠得以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何謂“仁”呢?孔子解釋說:“仁者,愛人也。”也就是說一個人以仁愛之心待人,就會贏得眾人的讚揚和信任。我們在這種祥和友善的美好精神氛圍里生活,就會感覺心曠神怡,哪有不健康長壽之理呢?這正是“大德必得其大壽”的道理所在。
孔子還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襟懷開朗,無論得意或失意都能豁達樂觀,不驕不躁;小人處世以自己為中心,以求私利為目的,總覺得自己吃虧,長期心理上苦悶,精神上壓抑,所以要“常戚戚”。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是指因為心裡沒有自私的偏執和妄求,沒有忌賢妒能的憂慮和嫉恨,才能始終保持心平氣和、坦坦蕩蕩的心態,這是養心之道,更是長壽的關鍵。儘管現實中忠厚老實的人雖不見得都能健康長壽,但好人因為沒有過多的心理負擔而活得心安理得,睡得安穩自在卻是不爭的事實。古語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非沒有道理可循。現代研究表明,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情緒有著很大的關係。道德高尚、性格豁達的人能夠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從而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而健康長壽;而虛偽、貪婪的人精神常處在一種緊張狀態,有時還會有大起大落的心理刺激,很容易產生應激狀態,最終導致機體的生化代謝和神經調節紊亂,天長日久就會造成各種組織器官功能紊亂而有損健康。
P18-25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