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學者文集:禪史與禪思

中國佛教學者文集:禪史與禪思

《中國佛教學者文集:禪史與禪思》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雲江; 朗宇法師,清修法師

基本介紹

  • ISBN:9787802549111
  • 作者:張雲江; 朗宇法師、清修法師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1日
  • 頁數:437
  • 定價:56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佛教自身非常強調信仰的重要性。如《勝鬘經》中分列三種可以正確理解大乘道之義理的人,一是“自成就甚深法智”,二是“成就隨順法智”,三是“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沒有成就智慧同時又不“仰惟世尊”,那么必然會“於諸甚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 佛教中的“甚深法”,如《妙法蓮花經》中的“一乘道”、“唯一實相”等,二乘之人都很難相信,佛陀只好強調“信”的重要——信佛已經“自證無上道”、信佛“不欺誑”等,只有這樣,佛才能對其說“實相印”。再如,“如來藏”也是一種“甚深法”,《央掘魔羅經》說:“肉眼愚夫聲聞緣覺,信佛經說有如來藏,云何能見佛境界性。聲聞緣覺尚由他信,云何生盲凡夫而能自知不從他?” 盲目相信依靠自身力量可以掌握佛陀所有教法與思想的狂妄,其實是忽略人的生存有限性的一種幻覺。我們應該注意到,慈航法師強調對於佛陀智慧與教法的堅定...(展開全部) 佛教自身非常強調信仰的重要性。如《勝鬘經》中分列三種可以正確理解大乘道之義理的人,一是“自成就甚深法智”,二是“成就隨順法智”,三是“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沒有成就智慧同時又不“仰惟世尊”,那么必然會“於諸甚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 佛教中的“甚深法”,如《妙法蓮花經》中的“一乘道”、“唯一實相”等,二乘之人都很難相信,佛陀只好強調“信”的重要——信佛已經“自證無上道”、信佛“不欺誑”等,只有這樣,佛才能對其說“實相印”。再如,“如來藏”也是一種“甚深法”,《央掘魔羅經》說:“肉眼愚夫聲聞緣覺,信佛經說有如來藏,云何能見佛境界性。聲聞緣覺尚由他信,云何生盲凡夫而能自知不從他?” 盲目相信依靠自身力量可以掌握佛陀所有教法與思想的狂妄,其實是忽略人的生存有限性的一種幻覺。我們應該注意到,慈航法師強調對於佛陀智慧與教法的堅定信仰,以此為基準,相信佛教是一個有序、有機的整體,一些理論看似矛盾或有衝突,但相信這是佛陀為不同根基眾生所設不同法門,一些理論極其深奧,那么“仰惟世尊”,不敢私心臆測。應該說,這不僅合乎佛教義理自身認知的規律,同時也是追求佛教真實智慧所必須要具有的一種態度。 (2)慈航法師“整體佛教觀”中蘊含有對於隋唐佛教優良傳統的忠實繼承。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學者基本完成了對於外來佛教思想的吸收、容納、創造工作。這一時期為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其興盛狀況空前絕後。隋唐佛教,一方面是翻譯佛典的最高潮,又是自創佛學系統的最盛期。湯用彤將這一時期的佛教概括為四個特點:統一性、國際性、系統性、自主性。談及“系統性”,湯用彤認為,印度佛教理論,本來有派別的不同,而其傳到中國的經典,到唐代已甚多。其中理論亦復各異。為著要整理這些複雜不同的理論,唐代的佛學大師乃用判教的方法。這種辦法使佛教不同的派別、互異的經典,得到系統的組織,各給一個相當地位。①從隋唐時期開始,中國佛教形成了“整體”觀念,即將印度傳來的理論各異、派別不同的經典、理論組織成為條理清晰、系統完整、層次分明的一個整體。這應該說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 慈航法師“整體佛教觀”中蘊含有對於隋唐佛教這一優良傳統的忠實繼承。在一些具體思想上,例如慈航法師判般若、瑜伽二宗相成而非相離,唐代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也曾說過: 後代論師為時澆慧薄,聞空謂斷因果,聞有謂隔真空,是以清辯破違空之有,令盪盡歸空,方顯即空之有,因果不失;護法等破滅有之空,令因果確立,方顯即有之空,真性不隱。此二士各破一邊共顯中道,此乃相成非相破也。② …… 張雲江,男,祖籍山東聊城。宗教學博士,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佛教哲學與宗教文化,著作有《法眼文益禪師》、《諸佛的遊戲》,譯著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希臘諸神傳》等,發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