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仡佬族服飾文化展,以“和合仡佬風·多彩民族魂”為主題的“,2023年8月8日在貴陽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到20日,公眾可前往免費參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仡佬族服飾文化展
- 活動時間:2023年8月
中國仡佬族服飾文化展,以“和合仡佬風·多彩民族魂”為主題的“,2023年8月8日在貴陽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到20日,公眾可前往免費參觀。
中國仡佬族服飾文化展,以“和合仡佬風·多彩民族魂”為主題的“,2023年8月8日在貴陽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到20日,公眾可前往免費參觀。活動宗旨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展現仡佬族良好的精神風貌,進一步弘...
仡佬族服飾無論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線編織,或將一幅料橫向連綴兩端而成或用兩幅橫聯而就。裙腰無褶皺,穿時以裙自頭上貫通而下,故又名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區者常外披毛氈一幅。婦女的衣服一般是長衣短裙,製作更為講究、美觀。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們依其服色而分別稱之...
中國仡佬族文化研究會章程 一、總則 第一條名稱:中國仡佬族文化研究會。第二條本研究會宗旨:中國仡佬族文化研究會堅持以傳承仡佬族民族文化,弘揚仡佬族民族精神為宗旨,以推動仡佬族文化(指仡佬族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文學藝術、工藝文化等)發展為目標,為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方面的專家、學者...
學界一致認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讀音為老)人有關。在住房、服飾、飲食、喪葬和穿耳等風俗習慣上,也保留有大量與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徵。比如貴州普定縣窩子鄉和高陽鄉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紀末仍然還保留有“打牙”習俗。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國西南地區生存。在漢代建立牂牁郡以前,這裡已有若干個部落集團,而以...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2020年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本書每一章的少數民族按漢語拼音字母表進行排序,以此進行歸納整理。抓住每個少數民族特色的內容進行刻畫,展現55 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特色及內涵。內容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為“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級規劃教材。全書共分為八章...
籌備期間,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投入數千萬人民幣,共徵集到漢族、畲族、納西族、白族、苗族、水族、侗族、瑤族、彝族、壯族、黎族、傣族、布依族、藏族、毛難族、仡佬族、革家、仫佬族、土家族、蒙古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三十多個民族的服裝、織繡、銀飾及織機、縫紉機、熨斗等貴重物品,合計...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是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阿昌族 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 短而寬。小伙子喜纏...
第五講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下)5.1布朗族服飾 5.2阿昌族服飾 5.3普米族服飾 5.4怒族服飾 5.5德昂族服飾 5.6獨龍族服飾 5.7基諾族服飾 5.8苗族服飾 5.9布依族服飾 5.10侗族服飾 5.11水族服飾 5.12仡佬族服飾 延伸閱讀:苗族服飾展 第五講 單元測試 第五講 單元作業 第六講 中南、東南地區少數...
公元1910年(清宣統二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遭清政府禁制的漢、回、苗等各族服飾文化也有人主張恢復。由於民國時期主張向西方學習,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女人的衣服也有原來寬大的長袍加入西方剪裁變為所說的旗袍。現代 在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開始認識到...
《中華民族服飾900例》是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令生。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燦爛輝煌,56個民族服飾絢麗多姿,不少民族服裝款式多達百種以上。本書以細膩的白描形式,採用實際生活中的形象,繪出各民族服飾900 多例,配以簡約的文字說明,將56個民族的服飾穿戴呈現在讀者面前,為讀者提供了...
基諾族/205 德昂族/211 保全族/215 俄羅斯族/217 裕固族/219 烏孜別克族/223 門巴族/227 鄂倫春族/231 獨龍族/235 赫哲族/237 高山族/239 珞巴族/243 塔塔爾族/247 後記 作者簡介 韋榮慧,女,苗族,貴州雷山人,現任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多年從事民族服飾的研究、設計和宣傳。主編有《中華民族服飾文化》...
“三麼台”在仡佬族地域甚是流行,而務川“三麼台”可為代表。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麼台幾乎包含了仡佬族所有的特色民族風味食品。豐富的菜餚種類和頗為講究的用餐禮儀,充分展示了仡佬族獨特的飲食文化,蘊含了仡佬族人家熱情、淳樸的待客之道。傳承狀況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現代飲食文化尤其...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飲食 仡佬族因居住地區不同,飲食也不一樣。山區以包穀為主食、平壩地區以大米為主食,其次是小麥、薯類等其他穀物。服飾 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但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地區的婦女穿“桶群”。桶群分上中下...
第十一節拉祜族服飾 第十二節納西族服飾 第十三節景頗族服飾 第十四節布朗族服飾 第十五節阿昌族服飾 第十六節普米族服飾 第十七節怒族服飾 第十八節德昂族服飾 第十九節獨龍族服飾 第二十節基諾族服飾 第二十一節苗族服飾 第二十二節布依族服飾 第二十三節侗族服飾 第二十四節水族服飾 第二十五節仡佬族服飾 第六...
由於平正仡佬族鄉遠離較發達的中心城鎮,其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習俗、民族建築等保存相對完好。平正仡佬族文化中的圖騰崇拜(竹王)與祭祀、語言、歌舞、服飾等有較完整的傳承記載。風俗 仡佬族鄉是以仡佬族文化、民族風情為主,自然生態景觀、佛教文化(仡佬先哲六祖惠能)參拜為輔的綜合自助旅遊景區,景區內有仡佬族...
北部五縣的民族民俗文化集中體現了百色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在節慶方面,有壯族的“歌坡節”,瑤族的“盤王節”、苗族的“跳坡節”、彝族的“跳弓節”和“火把節”、仡佬族的“拜樹節”等。在語言方面,以講壯語和漢語(西南官話)為最多,其次是苗語和瑤語。在服飾方面,壯、瑤、苗、彝、仡佬等民族的服飾...
仡佬毛龍節是以仡佬族民間“龍神”信仰為主的一種信仰民俗活動,活動時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六左右。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二、三,乞求保佑全村人民平安大吉。以祈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家戶戶平平安安。2006年5月20日, 貴州省石阡縣申報的仡佬毛龍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撒拉族 保全族 裕固族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 錫伯族 塔吉克族 烏孜別克族 俄羅斯族 塔塔爾族 第三章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 藏族 門巴族 珞巴族 羌族 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傣族 傈僳族 佤族 拉祜族 納西族 景頗族 布朗族 阿昌族 普米族 怒族 德昂族 獨龍族 基諾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水族 仡佬族 第四...
第二十二節 基諾族服飾 /124 第二十三節 水族服飾 /127 第二十四節 仡佬族服飾 /131 第二十五節 布依族服飾 /135 第二十六節 德昂族服飾 /138 第二十七節 侗族服飾 /141 第二十八節 仫佬族服飾 /144 第四章 我國中南及華東地區少數民族服飾 /148 第一節 中南及華東地區少數民族服飾的民俗 文化...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藏品主要以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特別是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的生產生活實物資料為主,以反映各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傳統服飾、銀飾、面具、生產、生活用品、民族文獻古籍等以及反映歷史上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影(音)像資料;共有藏品14000餘...
博物館藏品主要以中國西南各民族,特別是貴州18個世居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的歷史和生產生活實物資料為主,藏品類別涵蓋了傳統服飾、銀飾、面具、生產生活用品、民族文獻古籍等方面的實物。除此之外,館內還蒐集了反映歷史上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影(音)像資料。目前共...
服飾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據記載,在清代,婦女還有穿桶裙的習慣。地主豪紳穿有風領的衣服,這是一般農民所不許穿用的。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
椎髻也是仡佬族男女特有的傳統頭飾。盤瑤族服飾的共同特點之一也是多蓄髮,盤結頭頂的“椎髻”。“花腰傣”族有著統一的服飾特點:椎髻、短襟衣、筒裙。髮髻評價 從文獻和考古材料對比來看,椎髻具有男、女兩個系統,其女性“椎髻”更應歸於“垂髻”;而男性“椎髻”則逐漸由髮式的實指,轉變為對西南地區族群的...
然而在廣西隆林,高山深谷的立體地貌使我國南方三大遠古族系即羌氐系、苗瑤系、百越系得以並存,使畜牧文化、山地游耕農業文化、粟文化、稻作文化得以共生。服飾文化五彩紛呈,積澱厚重。萬山叢中,苗彝仡佬壯漢各族,至今仍穿著承傳千年的服裝,在田裡耕種,在坡上放牧;茅草屋下,苗女壯婦仍用原始的織機和靈巧的...
晚會通過色彩斑斕的舞美、服裝以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把少數民族絢爛的民族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看了大呼過癮。同時,過癮中還夾雜了莫名其妙的感動。如果將這樣一台節目帶入北京,肯定會引起強烈的轟動。(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中心主任、《藝術評論》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田青評)這台演出的舞台、...
《隋書·地理志》也記載了“承盤瓠之後,故服章多以斑布為飾”的服飾狀況。這裡的“斑布”就是以葛薴棉為原料製成的色彩斑斕的布,其中蠟染是其重要的裝飾手段。西南地區最早用作貢品的手工產品就有蜂蠟和斑布。據記載,唐代“夷州(今鳳崗)貢蠟燭10條,斑布,犀角,葛粉30斤等”一些久負盛名的西南少數民族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