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的前身是新疆民族軍。第5軍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堅持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武裝鬥爭,牽制了國民黨在新疆的軍事力量。湧現出孜赫內拉。那的諾夫、阿不都拉提夫·庫爾板諾夫等英雄模範,為新疆和平解放和邊疆建設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
  • 前身:新疆民族軍
  • 所在地:新疆尼勒克縣烏拉斯台
  • 貢獻:邊疆建設
前身,簡介,

前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的前身是新疆民族軍

簡介

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縣烏拉斯台地區人民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爭取政治民主,民族平等,舉行武裝暴動。不久,這場暴動發展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亦稱“三區革命”。1945年4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
月8日,在伊寧以暴動隊伍組成的游擊隊指揮部為基礎,成立新疆民族軍。帕里諾夫任總指揮,祖農·太也夫任副總指揮,瑪加諾夫任參謀長,阿不部克里木·阿巴索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轄8個團又4個營,共1.5萬餘人。7月,民族軍主力向塔城、阿勒泰地區進軍,爾後挺進準噶爾腹地。9月下旬,進抵瑪納斯河西岸,與國民黨軍隔河對峙,威脅迪化(今烏魯木齊)。此時,民族軍發展到13個團共3萬餘人。1946年6月,民族軍按照三區臨時政府與國民黨政府談判簽定的以和平方式解決武裝衝突之條款(即“11項和平條款”)進行整編,部隊減為6個團共1.3萬餘人。
1947年,國民黨政府撕毀協定,武裝進攻阿勒泰和瑪納斯地區,民族軍奮起抗擊,保衛了三區。從1948年起,民族軍參照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原則教育部隊,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得到改善。1949年10月,民族軍為接應人民解放軍入疆,自瑪納斯河以西分別進至東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達迪化,與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會師。
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軍在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法鐵依·伊凡諾維奇·列斯肯任軍長,頓星雲任政治委員,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任副軍長兼參謀長,曹達諾夫·薩伊任副政治委員,努利耶夫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3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任師長,馬洪山任政治委員,第14師,阿里木堅諾夫·烏拉拜音任師長,胡正任政治委員。另直轄2個騎兵團,共1.3萬餘人,歸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建制。為了加強對這支民族軍的領導,第一野戰軍領導決定從第1兵團抽調一批優秀的共產黨員、政工幹部到第5軍工作,在該軍迅速建立黨的組織和政治工作制度,使這支民族軍成為在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一支人民軍隊。1950年國慶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特邀第5軍組織參觀團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在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接著又在北京、天津等地參觀學習,使參觀團成員開闊了眼界,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增強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信心。第5軍組建後,即擔負起“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光榮任務,全軍指戰員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大生產運動,並以一部兵力配合第6軍請剿武裝土匪。1952年3月,由第2、第6軍抽調部隊組建第15師,馮祖武任師長,賀勁南任政治委員。1953年5月,由第13師組建喀什軍分區,第14、第15師改編為農建第3、第4師。1954年10月,第5軍軍部改編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軍區(後改為伊犁軍區),第5軍番號即予撤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