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簡介
1950年4月1日,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同年5月5日,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召開第一屆第一次會議,到1955年6月止,共歷三屆委員會。協商委員會是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常設機構,是具有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特點的地方組織。
1955年3月,長春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協商委員會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1955年6月2日,政協長春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政協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66年,因
文化大革命干擾,沒有按期改屆,政協停止活動達十餘年之久。1975年市政協恢復活動,辦事機構只恢復了秘書處。
1978年12月15日,政協長春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政協工作進入了最活躍的歷史發展時期。近三十年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人民政協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政協的性質、地位進一步明確,職能不斷拓展完善,工作的重點及時轉移到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上來,政協自身建設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政協在推動長春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發展
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1950.4-1951.7)
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委員會的前身,是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常設機構,是具有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特點的地方組織。
1950年4月1日,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屆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組成人員共27人。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於1950年5月5日召開。會議選舉吳鐵鳴為主席,申力生、張德馨為副主席,翟象坤為秘書長。本屆委員會辦事機構設秘書處。
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1951.7-1952.10)
1951年7月24日,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三屆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共47人。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於8月21日召開。會議選舉吳鐵鳴為主席,申力生、張德馨、杜若君為副主席,翟象坤為秘書長。本屆委員會設常務委員會,辦事機構設秘書處。
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1952.10-1955.6)
1952年10月29日,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四屆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共51人。長春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於11月11日召開。會議選舉傅雨田為主席,杜若君、張德馨為副主席,趙東黎為秘書長。本屆委員會設常務委員會,辦事機構設秘書處。
政協長春市第一屆委員會(1955.6-1959.5)
1955年6月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69名。大會選舉傅雨田為主席,吳學周、唐敖慶、李承錕、苗竹賢為副主席,楊超為秘書長和15名常務委員。政協長春市一屆二次全委會因主席傅雨田工作變動,補選宋潔涵為主席。委員增至127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籌委會、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九三學社、工商業聯合會、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民主婦女聯合會、總工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自然科學界、工程技術界、教育界、醫藥衛生界、手工業界、農民、工商界、少數民族、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0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先後設立了高等教育、中國小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醫藥衛生、民族宗教、工商業、手工業、社會工作等工作組,辦事機構設秘書處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
政協長春市第二屆委員會(1959.5-1961.5)
195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193名。大會選舉宋潔涵為主席,李都、喻德淵、黃叔培、張靖華、李彤溪、張德慶、苗竹賢、楊超、蔡鎦生為副主席,單德潤為秘書長和42名常務委員。至長春市政協二屆二次全委會增選常務委員4名,委員增至209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農民、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教育界、醫藥衛生界、和平友好團體、華僑、少數民族、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1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先後設立了高等教育等9個工作組(撤消了手工業組,設立婦女組),辦事機構設秘書處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
政協長春市第三屆委員會(1961.5-1963.11)
1961年5月1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239名。大會選舉宋潔涵為主席,李都、喻德淵、黃叔培、張靖華、李彤溪、張德慶、苗竹賢、楊超、蔡鎦生為副主席,張超為秘書長和48名常務委員。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農民、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教育界、醫藥衛生界、和平友好團體、少數民族、華僑、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1個界別組成。本屆委員會的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與第二屆相同。
政協長春市第四屆委員會(1963.11-1978.12)
1963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249名。大會選舉宋潔涵為主席,李承錕、喻德淵、李北淮、李彤溪、張德慶、苗竹賢、楊超、朱靜航、陳光明為副主席,張超為秘書長和50名常務委員。1964年6月20日,四屆六次常委會議增補印尼歸僑林錫泉為政協委員,委員增至250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農民、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教育界、醫藥衛生界、和平友好團體、少數民族、歸國華僑、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1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工作機構設學習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高等教育工作組等10個工作組(增設了對台宣傳工作組)。辦事機構設秘書處、學習委員會辦公室、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本屆政協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沒有按期換屆,政協長春市第四屆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趨於癱瘓,政協停止活動達十餘年之久。1975年市政協恢復活動後,辦事機構只恢復了秘書處。
政協長春市第五屆委員會(1978.12-1983.4)
1978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395名。大會選舉陳鐘為主席,李承錕、王湘浩、鮑成吉、李彤溪、楊超、孫順理、邵自睿、朱靜航、張誠華、苗竹賢、盧士謙、張國珍為副主席,孫景榮為秘書長和74名常務委員。政協長春市五屆二次全體會議因本屆委員會主席陳鐘,副主席李承錕、苗竹賢、孫順理工作變動,補選李一平為主席,增選郭景兆、李先民、周宗璜、王岫天(女)、耿岳倫、張澤多為副主席,增選常委13名。委員增至400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農民、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歸國華僑、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5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的工作機構恢復學習委員會辦公室(科級)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科級)。1982年1月恢復高等教育工作組等10個工作組(本屆政協撤消了社會組,設立了歸僑組),辦事機構設秘書處和行政處。
政協長春市第六屆委員會(1983.4-1988.1)
1983年4月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410名。大會選舉馬洪新為主席,賀瑛、李友三、朱靜航、盧士謙、孔德剛、何善周、孫明堯、馮輔晉、劉毅仁、張澤多、王岫天、何其泰、李明德為副主席,李友三為秘書長(兼)和82名常務委員。六屆二次全體會議增補常務委員5名。六屆二次全體會議通過馬洪新、朱靜航、盧士謙、孫明堯、劉毅仁、李明德等6名同志辭去長春市政協領導職務的決議,補選崔雨相為主席,陳秉聰、王鐧、朱文榮、溫傑為副主席,王明月為秘書長,增補常務委員1名。至六屆五次全體會議,委員增至433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歸國華僑聯合會、農林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5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於1983年5月設辦公廳(辦公廳下設秘書處、行政處、提案工作處)、學習委員會辦公室、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組委員會辦公室;1984年11月辦公廳增設人事處,同時將提案工作處改設為提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1985年4月設機關黨委;1986年12月設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
政協長春市第七屆委員會(1988.1-1993.2)
1988年1月6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431名。大會選舉徐青為主席,李友三、陳秉聰、何其泰、李慧珍、王鐧、朱文榮、溫傑、穆中魂、李玉洪為副主席,張振發為秘書長和64名常務委員。七屆三次全體會議增補劉長友為副主席,增補常務委員2名。七屆五次全體會議補選裴希敏為副主席。至七屆五次全體會議,委員增至452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歸國華僑聯合會、台灣同胞聯誼會、農林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7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和工作機構有較大變動。1987年6月,市委批准設專職黨委書記;1988年3月撤銷學習委員會和工作組委員會,設文化教育衛生委員會和經濟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同年8月,提案工作委員會改名為提案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改名為文史資料委員會,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改名為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公室。1988年9月,辦公廳增設老幹部處。1989年10月,辦公廳增設綜合處。1990年4月,設社會與法制委員會。
政協長春市第八屆委員會(1993.3-1998.1)
1993年3月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八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450名。大會選舉裴希敏為主席,李春芳、李慧珍、王鐧、穆中魂、李玉洪、魏連生、李振泉為副主席,鄭向廷為秘書長和68名常務委員。八屆二次全體會議增補徐樹橋為副主席,增補常務委員9名。八屆三次會議增補常務委員14名。八屆四次會議接受了魏連生辭去副主席職務的申請,增補劉淑坤、郭曉峰為副主席,增補常務委員4名。八屆五次全體會議增補常務委員7名。至政協八屆五次全體會議,委員增至490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共青團、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工商業聯合會、歸國華僑聯合會、台灣同胞聯誼會、農林界、經濟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和特邀人士共29個界別組成。
本屆委員會的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作了調整,設立了6個專門委員會:提案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1993年4月更名)、文教衛生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1993年4月更名)、文史和學習委員會(1996年3月更名)、台港澳僑聯絡委員會(1996年3月更名);同時設辦公廳(下設秘書處、人事處、行政處、老幹部處)、機關黨委、研究室(1993年12月設立,原辦公廳綜合處同時撤消)。
政協長春市第九屆委員會(1998.1-2002.12)
1998年1月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470名。大會選舉張緒明為主席,劉淑坤、毛連方、趙企東、樊玉國、郭平、段成桂、王維忠、李惟為副主席,劉化文為秘書長和86名常務委員。九屆二次全體會議增補劉化文為副主席,崔瑋德為秘書長,增補常務委員20名。九屆三次全體會議增補常務委員19名。九屆五次全體會議同意劉淑坤辭去副主席職務,增補戰月昌、吳振昌為副主席,增補常務委員4名。至九屆五次全體會議,委員增至539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共青團、科學技術協會、工商聯合會、台灣同胞聯誼會、歸國華僑聯合會、農林界、經濟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特別邀請人士共29個界別組成。
本屆政協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的設定有新的調整。1999年2月設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同時撤消研究室的局級建制,將研究室(處級)併入辦公廳;工作機構有提案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文化教育衛生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台港澳僑聯絡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事機構辦公廳下設秘書處、行政處、人事處、老幹部處、研究室;設機關黨委。
政協長春市第十屆委員會(2002.12-2007.12)
2002年12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495名。大會選舉張緒明為主席,戰月昌、毛連方、樊玉國、范新早、宛祝平、薛康、趙吉光、宋勇為副主席,崔瑋德為秘書長和95名常務委員。十屆二次全體會議增補吳振昌為副主席,增補常務委員10名。十屆三次全體會議增補孫豐月為副主席,至十屆三次全體會議,委員增至534名。十屆四次全體會議,范新早辭去副主席職務,崔瑋德辭去秘書長職務,增補崔瑋德為副主席,石堅為秘書長,常委110名,委員523名。十屆五次全體會議,張緒明辭去政協主席職務,毛連方辭去政協副主席職務,選舉祝業精為主席,增補殷麗儂為副主席,常委110 名,委員524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共青團、科學技術協會、工商業聯合會、台灣同胞聯誼會、歸國華僑聯合會、農林界、經濟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特別邀請人士共29個界別組成。
本屆政協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恢復了研究室的局級建制,辦公廳增設指導協調辦公室。十屆政協的工作機構為:提案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委員會、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辦事機構辦公廳下設秘書處、行政處、人事處、老幹部處、指導協調辦公室;辦事機構研究室下設辦公室;設機關黨委。
政協長春市第十一屆委員會(2007.12-2012.12)
2007年12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委員530名。大會選舉張元富為主席,管樹森、薛康、宋勇、孫豐月、方曙光、張曉華、張紅星為副主席,石堅為秘書長和86名常務委員。2008年12月19日,十一屆二次會議補選萬芝蘭為副主席,補選7名常務委員。2010年1月9日,政協長春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委員550名。常委103名。薛康、方曙光辭去副主席職務,補選王占石、侯治富副主席,補選2名常委。委員548名,常委103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共青團、科學技術協會、工商業聯合會、台灣同胞聯誼會、歸國華僑聯合會、農林界、經濟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特別邀請人士共29個界別組成。
十一屆市政協工作機構為:提案委員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事機構為:辦公廳、研究室。辦公廳下設秘書處、行政處、人事處、老幹部處、指導協調辦公室(開發區委員聯絡辦公室);研究室下設辦公室;設機關黨委。
政協長春市第十二屆委員會(2012.12-2017.1)
2012年12月19至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大會選舉崔傑為主席,張曉華、孫豐月、張紅星、侯治富、劉德生、賈麗娜、崔國光、李維斗為副主席,唐曉明為秘書長,常務委員83名。 2016年2月25日,十二屆四次會議接受張曉華辭去副主席職務、唐曉明辭去秘書長職務,補選何泉秀為副主席、蔡延斌為秘書長,增補常委8名。調整後委員548名,常務委員83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總工會、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共青團、科學技術協會、工商業聯合會、台灣同胞聯誼會、歸國華僑聯合會、農林界、經濟界、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團體、少數民族、宗教界、特別邀請人士共29個界別組成,委員總數544名。
十二屆市政協工作機構為:提案委員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民族宗教委員會;辦事機構為:辦公廳、研究室。辦公廳下設秘書處、行政處、人事處、老幹部處、指導協調辦公室(開發區委員聯絡辦公室)、綜合處;研究室下設辦公室;設機關黨委。
政協長春市第十三屆委員會(2017.1-)
2017年1月6至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長春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大會選舉綦遠方為主席,孫豐月、張紅星、侯治富、李維斗、何泉秀、孫英利、張寶琦為副主席,蔡延斌為秘書長,常務委員81名。
本屆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九三學社、無黨派人士、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台灣同胞聯誼會、歸國華僑聯合會、文學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經濟界、農業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藥衛生界、對外友好界、少數民族界、宗教界、特別邀請人士共29個界別組成,委員總數510名。
十三屆市政協工作機構為:提案委員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委員會、經濟科技委員會、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社會法制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民族宗教委員會;辦事機構為:辦公廳、研究室。辦公廳下設秘書處、行政處、人事處、老幹部處、指導協調辦公室(開發區委員聯絡辦公室)、綜合處;研究室下設辦公室;設機關黨委。
現任領導
2017年1月10日,政協長春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綦遠方為市政協主席;孫豐月、張紅星、侯治富、李維斗、何泉秀、孫英利、張寶琦為市政協副主席。
主席
綦遠方
副主席
孫豐月、張紅星、侯治富、李維斗、何泉秀、孫英利、張寶琦
秘書長
蔡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