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流動方式與途徑(1990—1999年)》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屬重點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作者多為本院人口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作者力求在理論上,從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學科角度,通過歷史回顧、現狀分析、發展預測來回答這些問題。理論研究的特殊貢獻在於,它能透過普通人看到的表面現象,揭示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和邏輯性,在理論研究基礎上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將具有更強的普遍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更有效地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本書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如能為政府決策部門所贊同和採納,就是我們撰寫此書的初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人口流動方式與途徑(1990-1999年)
- 作者:蔡昉 主編 郭漢英 高嘉陵 副主編
- ISBN:7-80149-545-4
- 頁數:360
- 出版時間:200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目錄信息,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中國幾千萬農民兄弟姐妹從鄉村浩浩蕩蕩進了城市,這是為政府和城裡人始料不及的,觸動了方方面面各階層的利益。人口遷移、人口流動、民工潮、打工仔、外來妹……成為從街頭巷尾到專家學者、政府決策部門關心和議論的熱門話題。今天,人們已冷靜下來,政府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也已逐漸完善。但在進入21世紀之際,我們仍有必要深入思考:如此驚心動魄的社會現象的來龍去脈和深層的經濟背景是什麼?農村流動人口對現代化進程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今後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如何?面對如此大量的流動人口政府將面臨怎樣的責任和挑戰?
本書共分10章。每一章都是某一學科自成體系的論文,分別偏重於經濟學、社會學和人口學方面的分析。同
時各章節之間又有內在聯繫,相互照應。在對人口流動的背景、原因作過相對客觀的分析之後,作者對與人口流動方式與途徑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花很多筆墨,用較大的篇幅做了詳細的論述。如關於中國經濟地區差別的分析,戶籍制度的歷史演變,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結構的轉型,中國的社會網路與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政府城市管理問題等。讀者會注意到,即使章節之間會有相同的論點和內容(比如城市化問題),這也將是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資料分析的結果,會使讀者對問題有更加全面和立體的理解。
時各章節之間又有內在聯繫,相互照應。在對人口流動的背景、原因作過相對客觀的分析之後,作者對與人口流動方式與途徑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花很多筆墨,用較大的篇幅做了詳細的論述。如關於中國經濟地區差別的分析,戶籍制度的歷史演變,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結構的轉型,中國的社會網路與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政府城市管理問題等。讀者會注意到,即使章節之間會有相同的論點和內容(比如城市化問題),這也將是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資料分析的結果,會使讀者對問題有更加全面和立體的理解。
目錄信息
第一章 中國人口流動狀況概述
第一節 人口流動發生的背景與原因
第二節 人口流動的數量與規模
第三節 人口流動的區域特徵
第四節 人口流動的社會經濟影響
第二章 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人口遷移
第一節 戶籍制度及人口布局的形成
第二節 80年代以前的人口遷移
第三節 計畫經濟體制下的遷移方式與途徑
第四節 城市化進程與人口格局
第三章 現代化目標與人口流動
第一節 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目標
第二節 人口流動看法、認識和態度
第三節 人口流動與經濟現代化
第四章 遷移與人口結構變化
第一節 現代化過程中的人口結構
第二節 人口流動與素質回報
第三節 年齡結構的互補效應
第四節 遷移決策中的性別分工
第五章 制度約束下的人口遷移
第一節 在現有戶籍制度下的遷移
第二節 農村土地制度的約束
第三節 勞動力素質的約束
第四節 城市化和人口流動
第六章 人口遷移流動與社會網路分析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概念與研究實例
第三節 中國社會網路的特點
第四節 人口遷移流動與社會網路分析
第五節 結論與問題
第七章 流動人口的組織特徵
第一節 正規組織資源的缺失
第二節 非正規組織的發生與發展
第三節 非正規組織與正規組織之間的關係
第八章 流動途徑與尋職策略
第一節 流動人口不是“盲流”
第二節 信息、距離與人力資本”
第三節 流動人口的就業類型
第九章 流動人口的生存方式
第一節 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地位
第二節 邊緣化的生存方式
第十章 政府管理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節 制度供給的滯後性
第二節 政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第三節 制度連續性與“歐共體條件”
第四節 無序與有序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