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是由李瑞環同志創意策劃的一項文化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
  • 創意策劃:李瑞環
  • 開始日期:1985年
  • 完成日期:2002年8月
  • 實施目的:發揚國粹
策劃背景,實施歷程,

策劃背景

京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千錘百鍊,創作表演了一批藝術精品;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京劇舞台空前繁榮,人才輩出,流派紛呈。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洗劫,造成了京劇演員斷檔、劇目斷檔、觀眾斷檔的局面。過去老藝術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卻保存了不少錄音。音配像就是選擇著名京劇老藝術家當年演唱錄音,組織他們的親傳弟子或後代中的優秀中青年演員(有些是目前健在的老藝術家本人),在熟悉這些演出的老藝術家具體指導幫助下進行配像,力求達到和近似當年的演出形象。其目的是搶救瀕臨失傳的京劇經典劇作,為觀眾提供聲像並茂、品位較高的京劇劇目,為京劇的教學與研究,提供教材與範本,使京劇藝術得以保存下來,世代留傳。這是我國京劇史上規模宏大、風格多樣、流派各異、高新技術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一個浩繁工程,是一種音與像美的結合,是為繼承京劇藝術而誕生的一種藝術創作新形式,是前所未有的一大創造、弘揚民族文化的一項盛舉。

實施歷程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這項浩繁的文化工程從1985年提出、研究、試錄,1994年7月開始成批錄製,到2002年8月完成任務,歷經了17個年頭,先後有40多個單位、2萬多人次參與其中,共錄製京劇355部,製作光碟總計582張,時間總長度達500多個小時。此外,還錄製了中國評劇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京劇音配像的劇目大部分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前期京劇舞台上的藝術珍品,有的還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涉及京劇各個行當、各個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劇黃金時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早在擔任天津市市長時就提出過用音配像的辦法。1994年又委託(如今已故)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操辦此事。李瑞環同志明確其要求和做法是:一、要把歷代名家的演出錄音,凡能收集到的全部錄像;二、先易後難,重在搶救,儘早和觀眾見面;三、講合作,講奉獻,一切為了京劇藝術的流傳和振興。在音配像過程中,李瑞環同志親自關注並提出具體指示,多次對音配像工作給予了巨大支持。天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負責承辦錄製工作。
京劇音配像的工作程式是,首先選擇京劇老藝術家最佳的錄音版本,聘請高級錄音專家在老藝術家或其弟子、後人的參與下,進行錄音編輯、整理。然後選擇適當的配像演員,從表演風格、演唱技巧、形體特徵、動作節奏乃至心理創作狀態,進行認真的學習,反覆的排練,按照錄音對口型配像,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和接近各位老藝術家的流派特色,以體現他(她)們的唱腔美、形體美、語言美和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最後,經過電視導演的前期、後期精心製作,成為音配像成品,播出和出版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