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大型韌性剪下帶及動力學

《中國主要大型韌性剪下帶及動力學》是由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許志琴、張建新、徐惠芬、王宗秀、李海兵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主要大型韌性剪下帶及動力學
  • 成果登記號:19970040[08179]
  • 第一完成單位: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70040[08179]
項目名稱
中國主要大型韌性剪下帶及動力學
第一完成單位
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許志琴、張建新、徐惠芬、王宗秀、李海兵
研究起始日期
1992-01-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5-12-01
主題詞
造山帶;韌性剪下帶;變形;中國
任務來源
B

成果摘要

該課題為地礦部“八·五’;重點基礎項目,編號8502209。研究成果從動力學角度學科,研究了中國主要典型造山帶及東部陸內山鏈的韌性剪下帶。通過中國主要大型韌性剪下帶的研究和解剖,總結了韌性剪下帶類型的劃分,按不同劃分為:a。洋內剪下型,b.俯衝型,c.碰撞-陸內會聚型和b.非碰撞剪下帶。按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劃分為:a.收縮(滑脫十逆沖推覆)型和c. 平移型韌性剪下帶。按形成的P- T條件劃分為:a. 高溫高壓型(5-30Kbar),b.高溫中壓型(600℃,6Kbar),c.高溫低壓型(650℃,r),d.低溫高壓型(300-400℃,7Kbar)和e. 低溫低壓型(250-300℃ar)。研究了中國典型造山帶(喜馬拉雅、祁連、崑崙、松潘-甘孜)等同成因機制的韌性剪下帶,再造了中國大陸山鏈的造山過程及造山機制研究了韌性剪下帶的流體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及成礦作用。提出僅是流體運移的主要通道,也是流體活動的主要場所。認為動態蠕英石產生的部分熔融後期交代產物,且為收縮到伸展應變轉化的標誌。提出的高能環境下,金元素被激發活化而進入流體相,活化的金礦質在化學斷富集到低化學位區,最後Au-Si絡合物分解而導致金元素沉澱成礦的金礦的成礦模式。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