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文明優勢、歷史演進與未來方略

中國世界:文明優勢、歷史演進與未來方略

《中國世界:文明優勢、歷史演進與未來方略》是2017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世界:文明優勢、歷史演進與未來方略
  • 作者:戴熙寧
  • 類別:文化研究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1173183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中西文明深入比較辨析,力圖在世界文明的整體視域中認識中華文明的內在優勢,在人類歷史的長期演進中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在全球秩序的轉型背景中探究中國未來的治理方略。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準確地確認史實、表述史實而不作任意主觀增減和改動(述而不作),並相信史實系列所昭示的內在規律,汲取歷史經驗教訓,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或參照(信而好古)。
上篇《文明根基》探究語言文字、思維模式和科學體系對於中西文明的影響,指出:中國傳統的科學思維方法是構造整合法,適用於複雜現象研究;西方的主流科學方法是分析還原法,適用於簡單現象研究。在闡明中西科學思維異同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科學的主體——儒學,用現代科學術語和表述方式重新詮釋,揭示了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科學基礎”。
中篇《歷史演進》在人類文明的整體進程中探究中西歷史形態的異同,指出:中國自漢代尊儒後形成的大一統社會(書中稱為“德本主義社會”)與歐洲自“光榮革命”後形成的資本主義社會是複雜層次相同、演化歷程相似的文明形態,具有相似的內在結構,其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經濟模式、社會組織等在特定歷史時期與環境條件下都具有高度的合理性。然而,隨著世界生態環境的惡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難以持續。要保障人類永續發展,需要重新認識、理解和弘揚德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和優越性。
下篇《未來方略》在全球秩序轉型的背景中探究中國發展的路徑和方略,指出:中國未來的發展必然要回歸中國文化的正統——“德本主義”,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文化和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的內涵,而“德本主義”則是本原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真正以社會的永續發展為本位),並勾勒了“國學重建→中華復興→引領世界”的發展路徑,探討了未來中國將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經濟模式、社會治理、國際關係等方面的改革和創新,斷定中國必將由此引領現代文明轉型和世界秩序變革,造就中華文明新的輝煌!
全書邏輯結構謹嚴,上篇是“方法”,中篇是“事實”,下篇是“推論”。

圖書目錄

導論
一、問題指向
(一)中國崛起改變世界形勢
(二)中國模式面臨多重困境
(三)現代文明亟需全面轉型
(四)未來中國引領世界變革
二、研究理路
(一)研究宗旨
(二)基本方法
(三)論述框架
上篇文明根基
章 語言與文字
節 人類語言的起源
一、人類語言出現的標誌
二、人類語言出現的基礎
三、人類語言的早期形態
第二節 中西語音的比較
一、人類早期語詞的相似性
(一)人類語言行為的小耗能性
(二)人類早期語言的音義同源性
二、中西語音差異的原因
三、中西語音差異的效應
第三節 中西語法的比較
一、詞法
二、句法
三、實例
第四節 中西文字的比較
一、人類文字的共同源頭
二、人類文字的分岔發展
三、漢語構型文字的發展
四、拼音字母文字的發展
結語
第二章 思維與科學
節 人類思維演化的歷程
一、占有行為——個人觀念
二、圖騰神話——社會意識
(一)圖騰的產生
(二)圖騰與神話
(三)中華文明的原初圖騰
三、占卜問事——理智選擇
四、數字文字——理性思維
五、實事求是(價值評估、歸類整合、經驗比較)——理性發展
(一)價值評估
(二)歸類整合
(三)經驗比較
六、詩歌藝術——情感升華
(一)中國的詩歌藝術經典及其情感趨向
(二)西方的詩歌藝術經典及其情感趨向
七、抽象思維——範疇思辯
(一)中華文明的早期思辨——象數思辨的發展
(二)西方文明的早期思辨——線性思辨的發展
八、追尋本體——形上學
(一)中華先哲“追尋本體”
(二)希臘先哲“追尋本體”
九、開發內心——價值體系
(一)認知情緒
(二)中華先哲創建的價值體系
(三)希臘先哲創建的價值體系
十、反省認知——明辨(邏輯)體系
(一)墨子的明辨體系——墨辯6部
(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體系——工具6篇與墨辯6部之比較
結語
第二節 中西科學思維的比較
前言:“科學”之正名
一、中西科學思維的發源
(一)人類科學思維產生的標誌
(二)中西科學思維發源的數學比較
(三)中西科學思維發源的曆法比較
二、中西科學思維的演化
(一)西方科學思維的演化
(二)中國科學思維的演化
(三)中西科學思維演化之比較
三、中西科學思維的適用對象——簡單現象與複雜現象
(一)從簡單到複雜的現象範例
(二)從簡單到複雜的變化機理
(三)簡單現象與複雜現象的相關定義
(四)簡單現象與複雜現象的認知方法
四、中西科學思維的推理方法——分析還原法與構造整合法
(一)推理起點——識別事實和關聯事實
(二)推理路徑——事實歸納和演繹推理
(三)異同比較
五、中西科學思維的整體影響
(一)學統
(二)道統
(三)政統
(四)法統
(五)治統
第三節 中西數學思維的比較
一、中西數學思維的演化
(一)相同源頭
(二)不同路徑
二、中國傳統數學的體系
(一)基礎框架
(二)公理體系
(三)後續發展
(四)運算方法
三、中西數學思維的異同
第四節 中國傳統科學的主體——儒學
一、概要
(一)三綱領
(二)八條目
二、經典
(一)六經之本——史實
(二)六經之體——道理
(三)六經之用——政教
(四)六經之大——衍育國學,統攝西學
三、主要定律
(一)基本模型——摩略萬物之然
(二)重要定義——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
(三)社會五公理——以辭抒意,以說出故
(四)複雜三規律——以類取,以類予
(五)五行結構表——從整體到局部的生克制約
四、基本義理
(一)道德首出,仁為根本
(二)建中立極,理一分殊
(三)王道理想,貫通三才
(四)社會教化,禮為基礎
(五)德主刑輔,明刑弼教
(六)內聖外王,止於至善
(七)不求來世,當下圓成
(八)歷史末濟,現世拯救
(九)保合太和,世界大同
(十)自力立教,良知希望
附一:中醫科學的公理體系
附二:複雜視界表(從整體到局部排序)
中篇歷史演進
導言
一、複雜科學的史學方法論
(一)宗旨:天人合一,永續發展
(二)原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三)方法:默識好學,經史合參
二、複雜科學的歷史發展觀
(一)歷史發展的動力:天人互動,自作天命
(二)歷史發展的目的:文致太平,世界大同
(三)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生大業,文質再復
三、複雜科學的社會形態說
(一)群內調劑的氏族部落社會
(二)同域整合的城邦封建社會
(三)異域整合的四種社會形態
第三章 氏族部落社會
節 氏族部落社會的一般情形
一、生成演化
二、組織結構
三、經濟分析
(一)需求
(二)對策
第二節 氏族部落社會的中國譜系
一、史前文化分期
二、“早期中國”演進
三、中華文明奠基
(一)價值觀念
(二)科學技術
(三)組織管理
第四章 城邦封建社會
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生成
一、生成過程
二、生成機制
三、組織結構
四、經濟分析
(一)分層分工
(二)結構變遷
(三)城邦比較
第二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演化
一、環境制約
二、演化歷程
(一)演化環節
(二)史實序列
三、綿延存續
(一)中國
(二)歐洲
第三節 城邦封建社會的“正名”
一、還原“封建”之本義
二、溯源“封建”之濫用
第五章 軍國主義社會
節 軍國主義社會的生成
一、生成機制
二、組織結構
三、經濟分析
第二節 軍國主義社會的演化
一、演化環節
二、史實序列
三、中西比較
(一)帝國存續
(二)社會整合
(三)文明記憶
第六章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生成演化
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成
一、生成環節
二、史實序列
三、結構變化
(一)中國:“士”之崛起
(二)西方:“商”之崛起
四、五行結構
五、中西比較
第二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演化環節
第三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期
一、國家秩序穩定
二、政經制度建設
(一)選舉制度
(二)政權組織
(三)經濟政策
三、科學技術進步
(一)科學發展
(二)技術革新
四、社會組織演化
(一)德本主義社會——士族門第
(二)資本主義社會——特許公司
五、國際關係發展
(一)德本主義社會——貢賜體系的建立
(二)資本主義社會——條約體系與殖民體系的建立
六、問題積累爆發
(一)德本主義社會
(二)資本主義社會
第四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期
一、國家秩序穩定
(一)德本主義社會
(二)資本主義社會
二、政經制度建設
(一)選舉制度
(二)政權組織
(三)經濟政策
三、科學技術進步
(一)科學發展
(二)技術革新
四、社會組織演化
(一)德本主義社會——新興士族發展
(二)資本主義社會——新興公司發展
五、國際關係發展
(一)國際體系擴張
(二)文化制度輸出
六、問題積累爆發
(一)德本主義社會
(二)資本主義社會
第五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成熟期
一、國家秩序穩定
(一)德本主義社會
(二)資本主義社會
二、政經制度建設
(一)選舉制度
(二)政權組織
(三)經濟政策
三、科學技術進步
(一)科學發展
(二)技術革新
四、社會組織演化
(一)基層組織
(二)精英組織
(三)中間組織
五、國際關係發展
(一)政權對峙
(二)經貿發展
六、問題積累爆發
第六節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期
一、國家秩序穩定
(一)德本主義體系的重構——前蒙元地區納入德本主義體系
(二)資本主義體系的重構——前蘇東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
二、政經制度建設
(一)政治制度
(二)經濟政策
三、科學技術進步
(一)科學發展
(二)技術革新
四、社會組織演化
(一)德本主義社會
(二)資本主義社會
五、國際關係發展
(一)國際體系發展
(二)國際經貿發展
六、問題積累爆發
(一)德本主義社會
(二)資本主義社會
第七章 德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組織機理
節 政治制度
一、形態概述
(一)德本主義政治形態(王道政治)概述
(二)資本主義政治形態(民主政治)概述
(三)異同比較
二、思想基礎
(一)王道政治——主權在天
(二)民主政治——主權在民
(三)異同比較
三、政權組織
(一)政體與政制
(二)國體與君權
四、選舉制度
(一)主權委託:默示委託與明示委託
(二)官員選舉:科舉考試與民選投票
五、治理體系
(一)演化歷程
(二)思想基礎
(三)實施體系
第二節 社會文化
一、核心價值:儒教價值與新教價值
(一)德本主義社會的主流信仰與核心價值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信仰與核心價值
(三)核心價值體系的異同比較
二、基本規範:禮法體系與法律體系
(一)憲法規範
(二)行政法規範
(三)刑法規範
(四)民法規範
(五)禮儀規範
三、社會分層:士農工商與商士農工
(一)分層結構
(二)演進歷程
(三)主導階層
四、基層組織:宗族組織與公司組織
(一)發展歷程
(二)組織特徵
(三)生活場景
五、社會治理:集約自治與耗散管控
(一)信用體系
(二)社會保障
(三)糾紛解決
(四)社會控制
第三節 經濟模式
一、經濟倫理
(一)德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倫理:道德主義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倫理:功利主義
二、發展路徑
(一)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生態生產率與勞動生產率
(二)經濟發展的歷史路徑:內源發展與外源發展
三、技術體系
(一)德本主義社會的技術體系:生態中心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體系:效率中心
四、產業結構
(一)德本主義社會的產業結構:重農抑商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業結構:重商貶農
五、城鄉格局
(一)德本主義社會的城鄉格局:城鄉一體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格局:城鄉分立
六、產權制度
(一)產權概念的內涵外延
(二)產權形態的歷史演化
(三)產權制度的比較分析:私有產權與族有產權
七、消費形態
(一)消費政策
(二)消費結構
第四節 國際關係
一、歷史淵源:天下一統與族國分立
(一)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
(二)國家締造的動力機制
二、思想基礎:天下主義與族國主義
(一)天下主義的思想基礎
(二)族國主義的思想基礎
三、國際體系:貢賜體系與條約體系
(一)天下主義的國際體系——貢賜體系
(二)族國主義的國際體系——條約體系
四、國際衝突:有限衝突與全面衝突
(一)國際衝突的格局
(二)戰爭形態的變化
(三)武器技術的發展
五、國防軍事:王道戰略與霸道戰略
(一)國防戰略思想
(二)軍事建設導向
下篇未來方略
第八章 預測
節 歷史回顧
一、在西方文明擴張的視域下探究中國近現代史
(一)西方的擴張路徑
(二)中國的變革歷程
(三)現代化進程比較
二、在中華文明岐出的視域下探究中國近現代史
(一)文化歧出的歷史追溯
(二)文化歧出的現代重演
第二節 發展預測
一、運用複雜規律預測
(一)預測依據
(二)現實基礎
(三)發展路徑
二、運用複雜第二規律預測
(一)推演過程
(二)發展路徑
第九章 國策
節 意識形態
一、社會理想——論道經邦,法天而治
(一)傳統中國的社會理想
(二)當代中國的社會理想
(三)意識形態的轉軌路徑
二、價值體系——道德仁義,倫理綱常
(一)中國傳統價值的崩潰
(二)中國傳統價值的重建
第二節 政治制度
一、政道(政體)——王道政治容融並超越民主政治
(一)民主政治的弊端
(二)王道政治的優越
二、治道(政制)——德政禮制容融並超越憲政法制
(一)政治體制的改易更化
(二)德政禮制的重建路徑
第三節 文化教育
一、學術重建——復興經典,重建國學
(一)中國傳統學術的解構
(二)中國傳統學術的復興
二、教育改革——普及經典,培養通才
(一)普及經典教育
(二)提升語文教育
(三)改進數學教育
(四)發展通才教育
第四節 經濟社會
一、經濟發展——產權族有,重農律商
(一)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經驗
(二)中國未來經濟模式轉型
二、社會治理——敬宗收族,集約自治
(一)社會信用體系的重建
(二)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佳化
(三)糾紛解決機制的改善
(四)社會治安體系的提升
第五節 國際政治
一、現代困境——從天下主義到族國主義,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一)從貢賜體系到條約體系
(二)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三)中國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模式的困境
二、未來方略——以天下主義超越族國主義,以天下體系超越族國體系
(一)變革國際政治理念
(二)轉化民族國家模式
(三)打造天下體系樣板
附:醫療衛生
全書結語
重要圖表一覽

作者簡介

戴熙寧,字明德,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專注於以國學經典正名為基礎的國學義理和國學體系重建,推動了經學、史學、社會科學和複雜科學的統合研究;致力於以中華文明復興為指向的中國學派和中國話語建設,促進了“國學”和“中國學”的融通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