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及北方地區早期冶金技術

《中原及北方地區早期冶金技術》是依託北京科技大學,由李延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及北方地區早期冶金技術
  • 依託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 項目負責人:李延祥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掌握冶金技術被認為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重要條件,新舊大陸被學術界普遍認可的古代文明無不具備一整套冶金技術。本項目將全面整理中國已有的冶金考古資料和信息,在預研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開展中原及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約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間)的採礦、冶煉、鑄造等冶金遺址考察,最大限度地獲取田野第一手資料和考古學文化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屬性判定、年代測定和科學檢測分析,揭示各遺址的技術類型和特點,闡明中原地區、燕遼地區、河西地區重要考古學文化的冶金遺址的分布規律及區域性特點與聯繫,在更廣闊的跨地區、跨文化時空範圍內實現冶金遺址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田野發現和內涵認定,深入探討早期冶金技術及其相應的組織管理體制在社會複雜化、組織強化等層面上對中華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所起的作用,進而為中華文明探源等重大考古、歷史學課題提供科學論據。

結題摘要

項目開展了中原的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西北的甘肅走廊和青海都蘭地區、東北的西遼河及松嫩平原地區早期青銅冶金遺址的普查和重要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檢測分析,累計發現距今4000年到2500之間的青銅冶金遺址50餘處,其中的晉南中條山前進耙採礦遺址、甘肅張掖的西城驛遺址、遼西赤峰的喜鵲溝遺址已由考古單位開展了正式考古發掘。項目對田野考察和考古發掘所獲礦石、爐渣等各類冶金遺物進行了常規檢測和微量元素、鉛同位素檢測及重要遺址的年代測定,獲得以下基本結論:(1)大約從距今4000年開始,中國的中原、西北、東北地區進入了青銅生產的工業化階段。(2)三個地區普遍存在有冶煉砷青銅、錫青銅以及複雜的多元青銅的現象,但砷青銅在中原消失的較早,在邊疆地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段。(3)三個地區青銅產業格局有重大區別。中原地區至遲從二里頭時期加達到了冶鑄分離、銅錫(砷)物料分離、以陶范鑄造禮容器的發達產業結構,並一直持續到鐵器時代的到來。西北地區則未能實現冶鑄分離,但實現了銅錫(砷)物料分離,並持續到漢文化抵達河西地區,其格局維持了近2000年。東北地區青銅時代早期具有類似中原的產業結構,但在青銅時代晚期退化為冶鑄不分、銅錫(砷)物料的落後格局,這一格局在遼西持續到了戰國是維持,甚至影響到漢魏時期的松嫩平原。簡而言之,中原地區從青銅時代一開始就實現了最發達青銅產業格局,西北地區則長期維持次一級的青銅產業格局,東北地區則從較發達的產業格局退變為最落後的青銅產業格局。本項目對不同地區長時段青銅產業格局的厘定,為解釋中原何以成為東亞穩定的文明中心提供了全新的冶金考古證據,被譽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