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研究

中印關係研究

《中印關係研究》是2007年5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隨新民。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印關係研究
  • 作者:隨新民
  •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5月
  • ISBN:97875012314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在社會認知視野下,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認知互動和雙邊關係進程形成了因果相關關係,兩國的相互知覺決定各自的政策選擇與行為模式,進而形成雙邊關係結構。本書建立了“價值信仰、國際環境、社會學習——認知和行為互動——中印關係”的分析模型,選取邊界問題、安全問題、西藏問題三個案例來研究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中印關係。由於社會認知的屬性,中印兩國之間一旦認知錯位或形成錯誤知覺,雙邊關係就極易進入一種惡性的互動螺旋狀態。同中印兩國彼此間的總體認知路徑(從非敵非友到善意友好、到敵對威脅,再回歸非敵非友)相對應,雙邊關係也經歷了分歧接觸、友好合作、邊境衝突與戰爭、敵對冷漠,競爭合作的發展軌跡。
中印邊界問題的癥結在於兩國對邊界認知的錯位和印度方面對中國的錯誤知覺。在安全領域,中印兩國的相互知覺是不對稱的,中國在絕大部分時段里並不把印度視作自己的安全威脅。印度的認知思維慣性和雙軌政策致使西藏問題長期成為中印關係良性發展的制約因素。社會認知既有相符、固化、失調等內在邏輯,又有學習、調整,創新等屬性。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兩國關係更多地呈現出前一種特性;而90年代以來的雙邊關係則更多地表現為後一種特徵,這也正是中印關係的希望所在。

圖書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選題的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難點
 四、研究方法
 五、篇章結構
第一章 中印關係研究評估 
 第一節 國外學術界對中印關係的研究
  一、價值“一邊倒”的傳統研究
  二、“價值修正派”的傳統研究
  三、“後修正派”的決策分析
  四、中印關係史研究
 第二節 中國學術界對中印關係的研究
  一、專著類研究
  二、論文類研究
  三、中國學界研究存在的問題
 本章小結 中印關係研究的突出特徵——非對稱性與認知視角的缺位 
第二章 理論分析和研究設計
 第一節 社會認知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社會知覺和認知在本課題研究中的關係界定
  一、社會知覺的概念
  二、社會知覺和社會認知的關係 
  三、社會知覺的制約因素和錯誤知覺
  四、社會行為及其制約因素
  五、社會認知和行為的關係
  六、國際關係體系中的社會認知圖譜
 第三節 社會認知視角研究的基本命題
  一、認知相符是社會認知研究最基本的命題之一
  二、可變性也是社會認知的基本屬性
  三、誘發定勢限制思維空間,增加知覺拓展和調整的難度
  四、預期和預言自證是社會認知體系特有的現象
  五、社會知覺者以自己認知體系中的各種圖式來建構現實
  六、社會歷史對認知過程的影響是無法迴避的
  七、國際現象只有被行動者感知才有意義
 第四節 中印關係社會認知研究的理論假設
  一、理論假設:認知與國際關係問的變數關係
  二、影響中印認知過程和結構的因素
  三、課題研究設計
  四、課題研究設計的幾點說明
 本章小結 物質因素只有被社會化的行為主體感知才有意義
第三章 社會認知視野下的中印關係理路
 第一節 社會認知視野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
  一、社會認知與國家利益的建構
  二、社會認知領域的複合性和國家形象塑造的單維性
 第二節 印度對中國的認知理路與知覺形態:固化與調整
  一、印度的自我定位和對新中國的認知
  二、印度對華認知理路和“敵人”角色的固化
  三、印度對華認知的結構調整
  ……
第四章 中印在邊界問題上的認知鴻溝與“死結”
第五章 不對象的安全認知結構和安全行為
第六章 中印認知系統中的“西藏問題”與雙邊關係
結束語 中印關係的結構與進程:認知互動與行為選擇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隨新民,1968年生,河南延津人。1989年畢業於鄭州大學外語系,獲文學學士;1995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獲法學碩士;2005年畢業於外交學院。主修國際關係專業,獲法學博士。現任中原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教學和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國外交、中印關係、國際關係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