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從本科到博士各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備的學院之一,現有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和生態學3個本科專業,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20人物理學、生態學、發酵工程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植物學和生態學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生態學為國家重點學科、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博士生導師:20人
  • 碩士生導師:0人
  • 現有教職工:85人
學院簡介,科研概況,重點實驗室簡介,國家級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師資概況,

學院簡介

學院有生態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遺傳學、植物學和動物學6個教研室,擁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學歷層次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8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22人,碩士學位30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2人,林業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林業部跨世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培養對象2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3人,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5人,株洲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人,校級學科、學術帶頭人15人,16人次擔任一級學會、省級學會理事。還聘請了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及外籍專家承擔我院教學與科研合作。
學院的科研實力雄厚,有南方林業生態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湖南會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森林植物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教學平台,還有4個研究所(生態研究所、昆蟲資源研究所、套用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物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近5年來,學院承擔80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有15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10部,發表科研論文600多篇。
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重視對人才素質的培養,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強化外語、計算機和專業基本技能的訓練,現有在院全日制研究生140人,本科生800人。
學院加強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家保持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已派出9位教師出國留學學習,還有3人在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科研概況

學院現有生態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遺傳學、植物學和動物學6個教研室;有南方林業生態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湖南會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森林植物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教學平台;還有4個研究所(生態研究所、昆蟲資源研究所、套用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物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近5年來,學院承擔80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有15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10部,發表科研論文600多篇。

重點實驗室簡介

國家級實驗室

南方林業生態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於2008年,由國家發改委委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進行組建,她的建設對於完善我國南方林業特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林業產業技術原始創新能力,加強林業技術基礎研究和產業研發之間的有機銜接,有效整合產學研優勢資源,著力提升林業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林業生態工程技術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南方林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國家重點工程的技術進步,加速產學研聯合、科技成果轉化和學科體系建設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工程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搭建技術平台,開展林業重大工程及關鍵技術的設計、研發和試驗驗證,開展林業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集成組裝和新產品開發,開展南方林業重要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解決關鍵技術,促進成果轉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凝聚、培養林業生態套用技術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
項目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的南方林業生態套用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格局,搭建基礎支撐平台,整合優勢資源,創新管理和運行機制,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產學研有機結合、科研與套用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提高產業技術的有效供給,顯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為突破林業產業核心技術、逐步扭轉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對國外技術嚴重依存的局面提供有力支撐,為重大林業生態套用技術研發和保障林業生態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創造必要條件,為加速林業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效手段,為聚集、培養創新能力突出的高層次人才營造良好環境。
技術方向是:高效優質健康可持續人工林構建和經營利用技術、南方退化生態系統生態修復技術、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育保護及生態監測技術的科技攻關、技術研發、試驗驗證、集成組裝和成果轉化等3個主體方向。

省級重點實驗室

城市森林生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組建於2006年,針對我國南方城市快速擴展過程中面臨的生態問題、立足生態學研究前沿,以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經濟建設為宗旨,以達到持續高效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目的,全面開展城市森林的結構調控與生態服務功能、城市水文學過程、城市景觀結構與生態管理和城市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研究。
該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0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客座研究人員2人,流動人員包括兼職研究人員26人。近5年來實驗室先後共承擔科研項目8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科技部項目22項,國家教育部項目2項,國家林業局項目1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1項,其他項目19項,總計科研經費2441.66萬元。通過科技成果鑑定項目28項,獲獎20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獲得其它科研獎7項。發表學術論文226篇,其中SCI、EI收錄10篇,出版專著27部,統編教材2部。
實驗室現有期刊和藏書24.09萬冊,擁有儀器設備766台(件),包括原子吸收室、常規化學分析室、痕量氣體分析精密儀器室、氣相色譜-質譜室、生態系統信息管理與模擬實驗室和酸雨模擬實驗室等;野外試驗設施有城市森林集水區徑流試驗場、樹幹蒸騰測定系統、城市小氣候綜合觀測室。實驗室依託的湖南會同杉木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有生活和實驗用房600 m,8個面積為2公頃的小集水區徑流場綜合試驗區,6個氣象觀測站,2座22m高的綜合因子觀測鐵塔,1座碳通量綜合因子觀測塔,1座水文觀測室,6座測流堰系統。綜合試驗場內各觀測項目都採用自動化記錄儀器,購置了美國Li-COR6400型攜帶型光合測定系統和澳大利亞的ICI-2000TL樹液蒸騰和小氣候測定系統等先進儀器設備。
1 研究內容
實驗室圍繞城市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深入揭示城市森林結構調控及其生態服務功能、城市水文學過程、城市景觀結構和生態管理、城市生態環境等內容。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從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城市景觀結構布局兩方面對城市生態系統進行布局規劃與結構設計,使之獲得較好的生態服務功能和效益;力爭在城市生態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為湖南省和我國南方城市快速擴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並維持學科優勢,確保本學科和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
2人才培養
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是城市森林生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實驗室招收生態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同時,也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的重要科研基地,形成了完備的多層次、多學歷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本實驗室在讀的博士37人、碩士70人、本科生126人,博士後2人。已畢業並獲得學位的博士14人,碩士38人,本科生126人,畢業的研究生髮表學術論文65篇。
3 成果轉化
城市森林生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將科研成果的轉化及推廣套用作為實驗室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針對城市生態環境中的難題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在致力於套用基礎研究及基礎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加強城市蒸騰耗水與節水綠化樹種篩選、抗污染和酸雨樹種的篩選、高新技術在城市綠地資源調查和管理、城市環境污染監測、綠地規劃、古樹名木保護、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套用研究。並將這些研究成果在湖南、貴州、廣西等各省市縣的城市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中推廣套用,近五年社會經濟效益達15多億元。
4 對外交流
本實驗室積極開展國內、外各項學術交流活動。近五年,引進加拿大Quebec University的Changhui Peng教授為“芙蓉學者”,特聘美國Governors State University 的Xiaoyong Chen博士、加拿大Lakehead University的Qinglai Dang教授、德國Freiburg University的Juergen Bauhus教授作為本實驗室的海外專家和學術顧問。接待國內外參觀訪問近280多人次。本實驗室研究人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3次之多。
5 開放合作與運行管理
實驗室由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科研等部門組成。實驗室實行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主任負責實驗室重大事務的決策和全面管理。副主任協助實驗室主任工作,負責協調和解決實驗室運行中的問題,使實驗室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一般管理人員負責具體的日常管理工作。
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面向社會開放合作交流服務,為國內外專家學者到重點實驗室進行科研和合作研究提供試驗條件,積極加強高層次、高水平的國際國內科技合作和交流。
昆蟲系統進化與綜合管理重點實驗室
基本概況:昆蟲系統進化與綜合管理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由原昆蟲系統與進化生物學實驗室、昆蟲資源研究所、森林昆蟲實驗室以及森林保護學科有關實驗室組建而成,2008年被批准為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作為重點建設的科研平台之一。
實驗室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其它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13項。發表論文356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國家一級期刊13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有2項成果被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實驗室已培養了博士後2名,博士生13人,碩士生62人。
在學科建設方面,以此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依託,已成功為我校申報獲批1個博士點(森林保護學)、2個碩士點(動物學和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並申報獲批森林保護學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和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並支持了林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林學、生物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申報和建設工作。
研究方向: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四個,一是昆蟲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二是昆蟲行為與進化生態學;三是害蟲資源化利用及資源化管理;四是微生物農藥和植物病蟲害管理。
方向一、昆蟲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
學術帶頭人為魏美才教授。本方向是實驗室的特色優勢方向,主要開展廣腰亞目形態系統學和分子系統學及其起源與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共發現和正式報導91個動物新屬、1022個新種、30箇中國新記錄屬、182箇中國新記錄種,提出了一個新的膜翅目分類系統,建立或重新調整了59個科級單元、81個新組合、13個屬級新異名、34個種級新異名。
本方向建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葉蜂標本館(國際昆蟲和蜘蛛標本館編號:SCSC,建立於1995年),主要收藏膜翅目廣腰亞目各科昆蟲。截至2010年初,標本館葉蜂收藏量超過130000號,定名葉蜂超過3500種、其中正模標本1230號,副模標本5120號。這些標本的採集地覆蓋歐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亞、非洲、亞洲等各大動物地理區域,在葉蜂標本總量上僅次於國際上著名的史密森研究院廣腰亞目部和大英博物館廣腰亞目部,但定名葉蜂種類數與大英博物館廣腰亞目部和史密森研究院廣腰亞目部相若,葉蜂正模標本和副模標本收藏量則已經超過史密森研究院和大英博物館,並遠遠超過德國昆蟲研究所等國際知名機構的葉蜂標本收藏。我校葉蜂標本館目前已成為世界膜翅目廣腰亞目昆蟲系統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在國際上具有很大的學術影響。
方向二、昆蟲行為與進化生態學
學術帶頭人為朱道弘教授。本方向現階段主要研究飛蝗、亞熱帶蜚蠊目昆蟲變型:黑化誘導神經肽[His-corazonin]的控制機理;季節適應的多樣性及生活史策略的進化;東亞地區飛蝗種群的演變規律、大發生機理及其控制對策;共生細菌Wolbachia對癭蜂科昆蟲的感染、對宿主“生殖操作”及其機理的研究;麗斗蟋雄性短翅化的適應意義及翅多型現象Roff假說的驗證等。已於國內外重要學術性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10餘篇論文被SCI收錄;參與編寫專著1部(日文,日本東海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著1部。
方向三、害蟲綜合防治及資源化管理
學術帶頭人為聶海燕教授和劉高強副教授。本方向一是主要進行植物源生物農藥及害蟲的綜合治理研究;二是以昆蟲資源,特別是重大害蟲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綜合開發及資源化管理技術。在植物源殺蟲劑和害蟲的綜合治理方面,實驗室多年來相繼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研究工作,在白蟻、馬尾松毛蟲菜青蟲蚜蟲等重要害蟲的綜合治理,以及利用芫花蒼耳等植物活性物質和昆蟲性激素防治害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害蟲資源化利用及資源化管理方面,實驗室提出了“害蟲資源化管理”的新理論、新策略,對松毛蟲資源的多維多途徑開發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並深入研究了重大林業害蟲松毛蟲的綜合開發利用與治理相關的理論和套用技術。承擔了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課題、國家948課題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研究成果“重大害蟲馬尾松毛蟲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於2010年被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方向四:微生物殺蟲劑植物病害管理
學術帶頭人為周國英教授。本方向主要開展微生物農藥、植物病害的無公害化防治研究。
本方向很早就致力於林業病蟲害的管理研究。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周國英教授的帶領下,加大了病原微生物和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力度,重點針對國家重要產業林(如油茶林)的無公害化防治進行研究。通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等,開發出了多種生防菌劑。利用內生拮抗細菌和放線菌防治油茶炭疽病軟腐病葉枯病根腐病以及油桐枯萎病植物病害效果明顯;利用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等病原微生物防治油茶尺蠖、油茶毒蛾松毛蟲舞毒蛾雲杉捲葉蛾等害蟲都獲得成功,申請了多個國家發明專利
科研團隊:實驗室現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講師6人,具博士學位者11人。其中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和湖南省青年科技獎,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人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師。
硬體建設:實驗室先後投入近1000萬經費建設,建有1個葉蜂標本館、2個人工氣候養蟲室、1個普通昆蟲標本室、1個昆蟲資源與生物技術實驗室、1個分子系統學實驗室、1個昆蟲生理學實驗室、1個微生物學實驗室、1個無菌室;以及1個昆蟲資源研究所、2個昆蟲系統研究室、1個生物地理研究室、1個學術會議室等。具有研究級體視顯微鏡、螢光倒置顯微鏡、野外專業相機梯度PCR儀、全自動凝膠圖像分析系統等研究設備。
1978年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系統科研規劃(79科發—字0133號檔案),確定中南林學院承擔“亞熱帶杉木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生物生產力的研究”課題,開展亞熱帶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1982年,中南林學院成立了森林生態實驗室。經過20多年的建設,實驗室已發展成為涵蓋森林生態、環境生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城鎮林業生態等研究方向的綜合性實驗室。2003年,被湖南省教育廳批准為省重點實驗室,對亞熱帶地區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進行研究。
實驗室有教學科研人員22人,其中校內12人,校外10人,實驗室人員中,院士2人,教授15人,副教授4人。
實驗室在森林生態系統產量結構和生物生產力的動態規律、養分循環森林水文學過程的研究,一直處於我國領先地位。杉木林干擾效應和代際效應及生物調節恢復過程、杉木林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等方面研究在國內外同類學術研究中具有深刻影響。
實驗室目前承擔科研項目34項,其中國家科技部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其它項目19項,科研經費其計1132萬元。
實驗室已獲科研成果獎1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
實驗室成員共發表學術論文586篇,出版學術著作26部。

學科建設

生態學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創建較早、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支柱學科,現在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湖南省重點學科。先後開展了中亞熱帶地區木本植物、杉木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過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國內第一份森林生物量研究成果,創建小集水區徑流場封閉技術,設計人為干擾與植被自然恢複試驗,把森林生態系統養分循環與水文學過程結合起來,出版了《杉木林生態系統學》、《杉木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方法》、《杉木林生態系統功能過程》、《馬尾松和濕地松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和《樟樹人工林生態學》等專著,在亞熱帶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理論與實踐、南方城市多抗高效綠化植物的篩選及生態服務功能、山區退耕還林、次生林改造、礦區廢棄地植被恢復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國內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1)研究方向一: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
本方向對杉木、馬尾松、濕地松闊葉林等亞熱帶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養分循環、水分循環及水質、能量利用、小氣候特徵、經營管理及干擾反應等動態變化進行長期而系統的研究,探索了南方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的生態學機理,揭示出亞熱帶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規律。
2)研究方向二:南方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研究
本方向開展城市多抗高效綠化植物篩選及其抗污機理研究,監測城市森林淨化大氣SO2、TSP和NOx等污染物的效應、減緩熱島效應和調節城市水文過程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功能,研究多環芳烴(PAHs)在城市森林中遷移、轉化和淨化機理,研究長株潭城鄉一體現代林業構架模式、城市森林的空間閾值與分布格局。
3)研究方向三:南方山丘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
本方向研究南方坡耕地和造林困難地的植被恢復技術模式,礦區廢棄地土壤基質改良與植被恢復技術、超富集植物和抗逆植物篩選。已在錳礦區廢棄地植被恢復限制因子診斷和造林樹種篩選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成功地建立了礦區植被恢復示範基地。
本學科現有南方林業生態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湖南會同杉木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森林植物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國家級實驗平台,城市森林生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亞熱帶森林生態為湖南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等省級實驗平台。“六五”以來,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52項,經費達6860萬元,發表論文100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57部,獲科研成果獎84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8項,授予國家專利6項。
學科現有教師4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3人,講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2人,博士生導師16人,是一支創新意識強、團結協作學術隊伍。其中,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7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2人,國家林業突出貢獻獎1人,湖南省優秀教師1人,湖南省優秀專家1人,湖南省首屆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光召科技獎1人,湖南省青年科技獎1人,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1人,湖南省政府“芙蓉學者計畫”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5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8人。
生物工程
1、專業概述:生物工程專業研究涉及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工藝及生物製藥、環境治理等方面,主要解決工程菌的篩選、細胞的大規模培養、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發酵工藝的設計和過程控制以及基因工程在發酵、化工、製藥、環境生物治理等方面的套用問題,生物工程及其相關產業在新產品的開發、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化學、生物學、化工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掌握生物技術與工程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分析檢測手段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以農林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為特色的等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3、就業前景:生物工程屬於綜合交叉發展學科,且與套用有緊密的結合,國外很多著名大學都很注意其發展,所以出國深造機遇很大。發展選擇餘地大,可以進入很多相關領域,如生物,製藥,食品等;如果讀研選擇生命科學類,則向理科研究方向發展,一般會一直從事研究工作,如繼續本專業或轉向發酵工程製藥工程食品科學等,碩士畢業後會有很好的就業前景
4、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到醫藥、輕工、化工、食品、質檢、農業、林業、環保、能源等部門及相關企事業從事生產技術服務、工程設計與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
5主幹課程:普通生物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 生化工程、 發酵工藝與設備、分離工程、發酵工程、生物製藥工藝學、酶工程等。
生物技術
1、專業概述:生物技術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之一,是現代生物學發展及其與相關學科交差融和的產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組技術為中心的基因工程,還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細胞工程及生物製品等領域。由於生物技術將會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健康、環境、能源等開闢廣闊的前景,它與計算機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術等被列為高科技,被認為是21世紀科學技術的核心。
2、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較系統掌握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在理論上以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為依託,實踐套用上以細胞工程技術組織培養技術、細胞生物活性物質的提取製備技術以及生物製藥技術、生物能源技術為重點,具備現代生物技術企業家和科研管理基本素質,在醫藥、能源、食品、工業、農、林、牧、漁、環保、園林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相關的科研、教學、生產技術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3、就業前景: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我國對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大。從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生物技術是今後我國將大力發展6大技術領域之一。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之一。各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已被廣泛地套用於醫療,農業,生物加工,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並對製藥等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目前生物技術最活躍的套用領域是生物醫藥行業,生物製藥(常指基因重組藥物)被投資者看作為成長性最高的產業之一。
4、就業方向:畢業生能到醫藥、食品、輕工、化工、質檢、農業、林業、牧業、環保、能源、園林等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科研、教學、生產技術和行政管理工作
5主幹課程: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發酵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等。
6、畢業生去向:2011至2013年間共考取中科院、北京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院所研究生61人,連續三年研究生錄取率達40.8%、28.81%、25.86%;另有4人出國進修,5人考取環保局、選調生、大學生村官等進入公職單位,大批學生進入山東阿膠集團、湖南盈成油脂工業有限公司長沙綠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單位工作,連續三年就業率在96%左右。

師資概況

學院有生態學、動物學、植物學、生物技術、遺傳學和生物工程6個教研室,擁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學歷層次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8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22人,碩士學位30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3人,林業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林業部跨世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培養對象2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3人,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5人,株洲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人,校級學科、學術帶頭人15人,16人次擔任一級學會、省級學會理事。還聘請了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及外籍專家承擔我院教學與科研合作。
生態學教研室:閆文德(主任) 鄧湘文(副主任)方晰(實驗室主任)
田大倫 康文星 王光軍楊湘桃 趙仲輝 黃志宏 朱凡 雷丕鋒
梁小翠 李樹戰 蔡寶玉高耀明 黃少紅 余常穎 趙坤 陳建國
高超
動物學教研室魏美才(主任) 楊道德(副主任)
聶海燕 王德良 張少冰向左甫 晏毓晨 柳克敬 張志強 肖煒
植物學教研室:彭映輝(主任)梁文斌(副主任)
蔣麗娟 馬英姿 王曉玲李秀平 張莉 劉玉剛
遺傳學教研室劉志祥(主任) 王愛雲(副主任)
吳若炎 申響保 敖小平毛紹名 覃建庸
生物技術教研室王義強(主任) 孫吉康(副主任)
何剛 谷文眾 韓文軍 周小慧刑偉一 何迎春 王元清 龍絳雪
吳順 喻林華 李愛英
生物工程教研室:曾柏全(主任) 劉高強(副主任)
黎繼烈 吳耀輝 姚躍飛曾超珍 王衛 沈珺珺 蔡燕 董旭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