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中南大學成立後,2002年5月,由原長沙鐵道學院土木建築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數理力學系基礎力學教研室及實驗室、原中南工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土木所及力學中心合併組建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2011年建築專業從該院分出併入中南大學藝術學院成立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該院更名為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 簡稱:中南建藝院
  • 創辦時間:2002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所屬地區:中南大學鐵道校區
  • 備註:2011年更名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學院概況,學院簡介,學院領導,學科建設,本科生教育,重點學科,組織機構,專業設定,橋樑工程系,隧道與地下工程系,橋樑研究所,情況概覽,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向,已取得的重要成果,科研成果,

學院概況

學院簡介

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的鐵道建築系和橋樑隧道系。1960年成立長沙鐵道學院以來,土木建築學院幾經更名,1964年鐵道建築系更名為鐵道工程系,1970年鐵道工程系和橋樑隧道系合併稱工程系,1984年更名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築工程專業(即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分出,成立建築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與建築工程系合併成立土木建築學院。中南大學成立後,2002年5月,以原長沙鐵道學院土木建築學院為主體、機電工程學院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數理力學系基礎力學教研室及實驗室、原中南工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土木所及力學中心合併組建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2005年,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調出,併入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學院領導

2010年院長由余志武教授擔任,黨委書記由黃建陵同志擔任。

學科建設

學院經過50多年的建設,學院已發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專業設定齊全、學科學位建設成績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學術成果突出的教學與科研實體。
學院設有橋樑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與鐵道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學系、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工程製圖教研室、工程測量教研室11個系(或教研室);擁有橋樑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與鐵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軌道交通研究所、建築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設計研究所、防災科學與安全技術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結構與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擁有高速鐵路建造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湖南省土木工程與安全重點實驗室,設有土木工程中心實驗室、力學教學實驗中心、工程力學實驗室、防災減災實驗室、計算中心等10多個實驗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實驗室是湖南省建築企業一級實驗室。

本科生教育

學院2009有教職工300名,其中院士3名(曾慶元,劉寶琛,孫永福),博士生導師17名,教授40名,副教授63名,實驗工程技術人員41名,其中高級職稱11名。設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築學、城市規劃、工程力學和消防工程6個本科專業,共有全日制本科生3200名。

重點學科

學院擁有土木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是我國擁有土木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六所院校之一(其餘五所分別為: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湖南大學),土木工程一級學科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是全國13所具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的土木類院校之一。學院2010年設在有橋樑與隧道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規劃與管理、土木工程材料12個博士點;橋樑與隧道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結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規劃與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固體力學、工程力學、建築技術科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16個碩士點以及建築土木與工程領域碩士學位授予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共有博士生、及各類碩士研究生近1000餘名。

組織機構

中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設橋樑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鐵道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學系、建築與城市規劃系、消防工程系、道路工程系10系和工程與土木工程力學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2所共12個教學單位;設有土木工程安全科學實驗室、力學教學實驗中心、岩土實驗室、建材實驗室、路基路面實驗室、火災實驗室、建築與城市規劃實驗室、土木建築計算中心8室(中心),另有設計院分院,土木工程檢測中心,培訓中心;設有黨群辦、行政辦、科研管理辦、教務辦、學生工作辦、研究生辦6個機關辦公室。

專業設定

橋樑工程系

橋樑與隧道工程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和首批博士點之一,並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及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整個學科隊伍在冊教師20名、其中院士1名(曾慶元院士),“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1名,教授6名,博士生導師8名,副教授8名,講師9名,工程師1名。全系教師中,已或博士學位的有20名,已獲碩士學位的11名。在冊的20名教師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有18名,40-60歲2名。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橋樑結構穩定與振動
2.大跨度橋樑非線性分析與抗風震研究
3.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樑結構分析及套用。
4.橋涵水文及水災害預測
5.橋樑結構CAD與專家系統
6.橋樑結構損傷診斷、評估與加固理論

隧道與地下工程系

一、師資狀況
隧道與地下工程系(教研室)早在1953年中南土建學院成立時便已建立,至2009已有56年歷史。在路內外享有盛名的已故桂銘敬教授和鄺國能教授均曾經擔任過該教研室的主任,為教研室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目前隧道工程系共有教師10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波蘭外籍院士1 名,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4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助教1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3人,碩士學位的3人,攻讀在職博士學位的2人。與橋樑教研室共同享有《橋樑與隧道工程》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於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80年至2009年,教研室共培養碩士研究生20多名。
二、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
目前隧道與地下工程系主要承擔本、專科的《隧道工程》、《地下鐵道》、《城市地下建築的規劃與設計》、《地下空間利用》等幾門專業技術課程,以及相應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教學任務;此外,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邊界元理論》、《高等岩石力學》(碩士)、《空氣動力學》(博士)。
三、研究特色
隧道教研室的大多數教師均長期從事於隧道與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該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與學術造詣、科研經驗以及進行實際工程設計與施工的經驗和技能。其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自己的學術和技術特長:
1.隧道圍岩與襯砌結構空間數值分析理論和套用;
2.隧道工程現場監測與室內試驗技術;
3.長大鐵路隧道的施工與營運的通風技術;
4.隧道結構的可靠度理論研究;
5.隧道病害的綜合治理、加固維修技術;
6.隧道的防災技術;
7.隧道工程的設計理論與施工技術;
此外,土木建築學院中心實驗室具有進行隧道模型試驗的設備和各種動靜載設備。

橋樑研究所

情況概覽

橋樑研究所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術帶頭人,2009年有高級職稱12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6人(其中博士導師5人),副教授和高工6人,全部研究人員25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20人,其它青年科研人員全部具有碩士學位。研究隊伍是老中青結合的精幹隊伍,梯隊人員年齡配置合理,並且已形成了一些穩定的研究方向。本學科有能力繼續保持已取得的國際領先的學術地位並積極為鐵道部、各設計施工單位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向

在橋隧工程研究方面,橋樑結構振動與穩定的研究;以及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
1.列車橋樑時變系統橫向振動分析問題,曾慶元院士創立了一套嶄新的列車橋樑時變系統橫向振動分析理論。被認為實現了重大理論突破,具有很高學術水平、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廣闊的套用前景,其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提出了大跨度斜拉橋局部與整體相關屈曲極限承載力分析理論及剛構橋、系桿拱橋、板桁組合結構橋樑的極限承載力分析理論。90年以來以曾慶元教授為首的橋樑極限承載力研究組完成了三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解決了很多橋樑結構極限承載力分析問題。本研究課題隨著橋樑向大跨、輕型、高強發展愈顯出其重要性和廣泛套用前景。
3.提出了列車脫軌能量隨機分析理論彈性系統運動穩定性的總勢能判別準則和由此準則得出的列車橋樑系統橫向振動穩定性及列車脫軌分析理論;首次算出了四例長大列車脫軌全過程,均與實際脫軌事故符合。

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列車-橋樑時變系統橫向振動分析理論與套用,1999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主跨72米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預應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問題研究,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大跨橋樑靜動力非線性分析NACS程式及套用,1999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5.洞庭湖多塔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2002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6.湘潭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2002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研成果

1978年至2009年,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732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和科技成果65項,其中近5年來獲國家進步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5項,出版科研專著13部。
2003年,科研進校經費近200萬元,並與國內外大學開展了多項學術交流與合作。
列車-橋樑時變系統橫向振動分析理論與套用,1999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97年主跨72米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8年預應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問題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大跨橋樑靜動力非線性分析NACS程式及套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洞庭湖多塔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湘潭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