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學院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教學、科研隊伍,具備了相當規模的教學科研體系,2009年有教職工68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9人,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及正在攻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共30人,占青年教師總數的82%。
專業設定
測繪工程
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測繪工程理論知識、掌握測繪工程專業技能、具備空間信息綜合處理能力、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人才,課程體系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學院辦學以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為特點。學生畢業後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測繪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到政府機關和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空間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評價、決策等領域的管理和工程技術工作。
主幹(核心)課程:
學科基礎(平台)課程:測繪學概論、GPS原理及其套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遙感原理與套用、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
其他主幹課程:
大地測量學基礎、攝影測量學、地圖學基礎、工程測量學、物理大地測量學、衛星導航定位算法與程式設計、數字圖像處理、GIS工程與實踐、城市災害應急與管理、空間資料庫原理、土地資源管理學、不動產測量與管理、空間信息可視化。
學制:四年
學分:150學分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 : 此專業面向 21 世紀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培養基礎理論紮實,系統掌握現代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和方法,能從事地球空間信息工程、 3S 集成( GPS 、 GIS 、 RS )、空間數據無線網路傳輸、數據信息可視化等領域科學研究、套用研究、教學和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科技人才。
培養要求 :此專業學生要求在學習數學、物理學、地球動力學與空間測地學基礎知識和系統掌握現代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方法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要求學生具備空間信息的分類與採集、傳輸與分析、成像與圖像處理、空間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套用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技能。
· 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素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 掌握數學、物理學、地學、測地學、地球物理學、信息科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數字製圖學等方面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堅實而寬廣的專業基礎知識;
· 掌握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了解相近領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共
· 了解地球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 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
· 具有一定的歸納、整理、分析、設計、撰寫論文的基本能力、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主幹學科: 地球動力學與空間測地學、信息科學、 3S 及其集成、電子計量學。
主要課程: 數學、物理學、地球動力學、空間測地學、地球物理學、工程設計學、信息工程學、遙感學、全球定位系統、數字地形模擬、衛星攝像與空間攝影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與信息傳輸與處理、系統工程管理學。 專
修業年限 : 四年。
授予學位 : 工學學士
生物醫學工程
培養要求
知識方面:打好堅實的數學、物理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和電子技術的基礎,掌握寬厚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知識,具備寬廣而深遠的科技視野、強烈的求知慾望、事業心和創新意識。
能力方面:培養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生活適應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交活動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學生畢業時具有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的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
素質方面:在一切教育環節中,強化全面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生理和心理素質。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主幹課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電路理論、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線性系統、數位訊號處理、自動控制原理、醫學儀器原理
學科建設
國家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博士後流動站: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點: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資源環境遙感、光電子測繪儀器與信息獲取、安全信息工程、生物信息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
碩士點: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資源環境遙感、光電子測繪儀器與信息獲取、生物信息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土地資源管理。
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湖南省有色金屬資源與地質災害探查重點實驗室、中國有色信息物理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空間地理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教學設施
學院有“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綜合實驗室”“測量與遙感綜合實驗室簡介”“生物醫學工程綜合實驗室”等三個專業實驗室和“多媒體網路計算室”一個公共實驗平台。擁有10萬以上的大型設備21台件,其中包括GPS-RTK,EH-4,VIRTUOZO數位化攝影測量系統等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和系統。設備總價值3500餘萬元,實驗教學條件和科研條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學院成立
在12月27日舉行的地球與信息科學“十二五”發展戰略論壇暨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成立揭牌儀式上,中南大學黨委書記高文兵、校長黃伯雲,將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的牌子授予該院院長魯安懷教授,這標誌新組建的中南大學地學與信物學院正式成立。
2002年,中南大學將研究地球科學的幾個專業進行調整,組建了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信息物理學院兩個學院。但在科研和教學中,兩個學院存在諸多交叉之處,2010年該校決定將兩院合併組建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中科院院士葉大年、陳運泰、翟明國、許厚澤,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出席12月27日的論壇和掛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