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坐落於青島市四方區海岸路18號。該建築營建於1904年,磚木結構,屬德式風格的建築。占地面積4060平方米,建築面積840多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
- 地點:中國青島
- 占地面積:4060平方米
- 建築面積:840多平方米
- 建造時間:1904年
簡介,“五項突破”推進黨史宣教工作,一是廣徵深探,文物徵集工作實現新突破,二是擴大影響,黨史宣教工作實現新突破,三是首次嘗試“預約巡展”,教育方式新突破,四是首次打破地域限制,宣教層面新突破,五是深挖精研,黨史研究水平新突破,
簡介
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紀念館的陳列內容,由原狀陳列和中共青島
歷史展兩部分組成。院內9號,房屋結構及內部布置基本按照當年原狀恢
復,陳列展出了革命先驅們的工作生活用品。“中共青島歷史展(1923年
8月-1949年6月)”,系統介紹了青島黨組織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
發展壯大的歷程。中共青島地方黨史書刊資料展閱中心設在館內,市民可
以在參觀學習後在此借閱各類黨史專業書籍及愛國主義教育小人書,展閱
中心是一處難得的黨史學習基地。
1923年8月,中共青島組成立。1924年3月,為便於開展四方機廠的工運工作,中共早期黨員王象午調四方機廠任職,居住在該院內9號。該院成為早期青島黨組織聚會研究工作的主要地方。1925年2月,青島黨組織改稱中共青島支部。其後,中共青島組織在此領導了四方機廠和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並推動了青島歷史上反帝愛國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鄧恩銘、王盡美、劉少奇、李慰農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先後在此工作過,傳播馬列主義,領導工人運動,推動青島革命的發展。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碑,確定海岸路18號為“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2001年,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並命名為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項突破”推進黨史宣教工作
2009年,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不斷加強基地建設,規範內部管理,豐富完善展博功能,廣泛深入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黨史宣教活動。全年共接待各級機關、企業、學校和部隊黨員幹部民眾和廣大青少年共5萬人次,開展主題教育和黨史宣教活動20餘次,充分發揮了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進一步擴大和拓展了紀念館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影響力。主要有以下“五項突破”:
一是廣徵深探,文物徵集工作實現新突破
首次在全市範圍開展了青島黨史文物徵集活動。在報紙、電台等新聞媒體發布公告5次,青島新聞網首頁刊登了10天;到社區、干休所等老黨員、老軍人較為集中地方發放《一封信》;到老革命的家中走訪,尋訪已故老幹部子女,廣泛徵集黨史文物資料,挖掘黨史線索。截止目前,共徵集黨史文獻、信件、書稿、照片、實物等黨史文物資料30餘件,新增了黨史資料展閱中心的書架,填充黨史書籍400餘冊,全部登記造冊,擴充了館藏。
二是擴大影響,黨史宣教工作實現新突破
“第一次”面向社會開放性的開展活動,使黨史宣教更具民眾性。一方面,聯合青島電視台舉辦了走進支部舊址紀念館“紅歌會”。社區民眾、企業工人、學校學生、部隊官兵等500餘人自發來到紀念館,現場氣氛異常高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宣傳和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黨史資料展閱中心“開放周”活動,通過向社會發布公告,開展有獎閱讀和調查問卷活動等方式,活動一周期間即有300餘名黨員民眾來館參加活動,收集意見建議50餘條。
三是首次嘗試“預約巡展”,教育方式新突破
製作了26塊展板的大型圖片展,並在全市範圍內首次開展了“預約巡展”活動。通過發布公告,來電預約的方式,先後在青島大學、青島66中學、阜新路街道、人民三小、金螺號幼稚園以及四方區機關等7個地方進行了巡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四是首次打破地域限制,宣教層面新突破
聯合座落於市北區的青島第三干休所開展活動,並設立流動書架,提供大量的黨史書籍供老幹部們免費閱讀;在預約巡展過程中,首次將活動開展到了市南區和李滄區,首次將教育對象拓展到幼兒,聯合家長開放日對幼稚園兒童開展啟蒙式教育;首次將教育對象延伸到中學,與青島56中學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延伸了宣教層面。
五是深挖精研,黨史研究水平新突破
首次承擔了文史資料的撰寫任務,通過深入市檔案局、圖書館、四方機廠、聯創集團、發電廠、鐵路中學等單位蒐集考證黨史文獻、資料200餘卷,撰寫完成了7萬字的《四方區建國前黨史資料》;開展了改擴建後1923年至今的青島黨史陳列布展大綱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