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1月17日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摘要】“十三五”時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市委四屆七次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2015年11月17日中國共產黨重慶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科學制定重慶“十三五”規劃,對於我市全面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市委四屆七次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指導思想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十二五”時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發展勢頭好、城鄉面貌變化大、人民民眾實惠多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總任務,務實進取,開拓創新,奮發有為,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改革開放取得重要突破,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緊密結合重慶實際,科學謀劃和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目標、穩定是第一責任,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換髮展動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穩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城鄉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顯著增強;大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城市影響力競爭力大幅提升,美麗山水城市建設成效明顯;紮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持續釋放;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開放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確立民生工作“五個堅持”原則,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滾動實施重點民生實事,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加強平安建設,大力創新社會治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堅持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守住“五個決不能”的底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堅定不移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經濟社會發展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重大政治責任,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幹部作風顯著改善,低調務實、少說多乾、敢於擔當、積極作為成為全市黨員幹部的自覺意識和行動,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良好發展局面值得倍加珍惜。這些都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市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將保持良好勢頭、進入新的階段。
“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從國家層面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確立,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實現新的飛躍,為做好我市各方面工作提供了總遵循、總抓手、總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增添發展新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推動各項工作法治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保障;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轉換步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力度加大,《中國製造2025》深入推進和國內新一輪產業結構深刻調整,有利於我市乘勢而上、培育經濟發展新優勢;“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有利於我市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新格局,在更大範圍擴大開放、深化協作、配置資源;信息化快速發展並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內陸地區的發展條件大為改善,有利於我市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從我市自身層面看,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各功能區域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的巨大潛力不斷釋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進一步破解;開放功能更加完善,開放環境更加最佳化,開放型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日益完善,直轄市體制優勢和國家中心城市聚集效應進一步增強;推進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城鎮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人力資源較豐富且具有比較優勢,人口聚集能力和人力資源素質不斷提升;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等。對於有利因素和條件,要因勢利導、科學把握、善加利用。
“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從國家層面看,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但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成長的帶動力減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已開發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開發中國家加速工業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要素成本快速提高等,將對我國發展帶來諸多影響。從我市自身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總體上仍處於欠發達階段、屬於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總量不夠大、結構不夠優、支柱產業比較單一,創新要素聚集不足、創新驅動能力較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保障和改善民生壓力較大,社會治理創新需要加快推進,黨員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建設亟待加強等。對於困難和問題,要高度重視、未雨綢繆、妥善應對。
謀劃我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立足國家發展大局,關鍵是把握好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勢。要堅持科學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辯證看待經濟運行的波動,更加注重看整體、看主流;辯證看待經濟成長速度的換擋,更加注重看質量、看內涵;辯證看待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取捨,更加注重看潛力、看可持續性;辯證看待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更加注重看後勁、看協同性;辯證看待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更加注重看苗頭、看規律性;辯證看待經濟發展環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長遠;辯證看待城鄉區域發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統籌性、協調性;辯證看待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關聯性、互動性。對於發展趨勢和規律,要全面認識、保持定力、乘勢而上。
(三)“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順應發展大勢、遵循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加快轉換髮展動力,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統籌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把握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這一重要部署。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重慶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的載體和平台,是我市科學發展的戰略部署和路徑選擇。要進一步強化規劃指導、政策支撐和考核引導,實現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最佳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促進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
——抓住發展動力轉換這個關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創新發展理念,轉換髮展動力,轉變發展方式。要統籌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和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更加突出創新驅動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區域發展模式,形成市內和市外區域分工、融合、互動、共贏的協同效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推進“四化”深度融合、協調互動,走符合重慶實際的“四化”同步發展道路;統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培育形成經濟發展的“混合動力”。
——強化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這個基本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治理體系。要著眼於維護人民民眾根本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充分運用改革的辦法、法治的思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確保全市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緊扣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這個目的。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握的原則。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動搖,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提高地方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堅持擴大開放。開放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統籌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形成內外合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堅持全面依法治市。法治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全面依法治市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規範和保障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一手抓黨建、一手抓發展,抓好黨建促發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基本理念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到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台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併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創新中心和內陸開放高地,充分發揮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功能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功能,基本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民主法治建設邁出新步伐。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民眾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實保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顯著進展,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
——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城鄉居民科學文化素養和健康文明素質普遍增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水平顯著提高,城市整體文明程度明顯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文化強市建設深入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明顯提升。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水質保持總體穩定,大氣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穩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建成生態文明城市。
——社會治理創新取得新成效。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最佳化社會治理格局,充分釋放社會組織活力,構建起高效便捷的格線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暢通有序的社會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工作體系、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體系,推進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科學化和法治化,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加快發展,保持比較充分的城鎮就業,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到2017年,按我國現行標準,基本完成農村脫貧攻堅任務。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創新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全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一切工作,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協調發展。堅持把協調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兼顧不同功能區域、城市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開放發展。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新格局,完善對外開放布局,健全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共享發展。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人民各方面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城鄉區域共同繁榮、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