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中學原在河北保定,是老同盟會員郝仲青創辦的一所有名的私立中學。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河北淪陷,大批學校內遷,育德中學也遷至西峽,其校改名為“國立第一中學第一分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育德中學支部遺址
- 地理位置:河北保定
- 著名景點:學校遺址校門
地理位置,學校簡介,
地理位置
位於縣城蓮花路311國道東側,西峽縣第二高級中學校園內。
學校簡介
1938年暑假,原育德中學校長郝仲青與西峽民團司令部協商出資,在西峽口城東蓮花寺崗建校,恢復了保定育德中學的校名。郝仲青仍兼任國立一中一分校校長,兩校教師互為兼課,圖書儀器共用,聯合舉行集會,兩校實為一體。
1938年秋,淅川上集國立第一中學教員、中共黨員趙仲勛以同學關係,經常與育德中學職員趙步青和教員王捷之聯繫。經趙仲勛的培養教育,1938年10月,由豫西南地學委書記王錫璋介紹,趙步青、王捷之二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單線與豫西南學生工作委員會的白長和聯繫,並屬其領導。1940年春,國立一中一分校黨支部書記曹克強利用社會關係,經過各方面工作,在育德中學先後發展學生曹正昌、趙輝林、張兆麟三人為中共黨員,並建立了育德中學黨小組,曹正昌任組長。當年夏,中共內鄉中心區委派組織委員楊鵬程到育德中學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10月,在楊鵬程主持下,建立了育德中學黨支部,王香亭任黨支部書記,受地學委領導。
育德中學黨支部建立後,在豫西南地學委領導下,組織青年學生,採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和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揭露日軍侵華罪行,喚醒山區民眾,奮起抗日救國。
1939年冬,趙步青、王捷之根據上級關於“利用國民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社會習慣和許可的範圍,穩紮穩打地進行鬥爭和積蓄力量”的指示,為了團結教育青年,爭取知識分子,以引導學生學知識為名,利用學校所訂的《新華日報》,成立讀報組。為隱蔽自己,方便工作,吸收教務主任張子隆參加領導,組織學生每星期二、五下午課外活動時間讀報,討論《新華日報》社論及重要文章,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方針政策,培養教育了一批進步青年。1940年春,國民黨教育部一督學前來視察,嚴令禁訂《新華日報》,讀報組被迫停止活動。
讀報組停止活動後,育德中學黨支部又利用學校圖書館所藏進步書籍,組織原讀報組骨幹學生,於1940年9月公開建立了由三十餘人參加的讀書會,會長曹正昌,每周二、五下午課外活動時,以班級為單位,分組學習,討論《大眾哲學》、《哲學概論》、《列寧主義問題》等書籍和《新華日報》重要文章,傳播馬列主義。12月,西峽民團司令部派任育德中學的訓導主任王松峰,下令解散讀書會。
國民黨反動派的層層鎮壓,並沒有使育德中學黨支部停止革命活動。讀報組、讀書會停止了,他們又創辦牆報《一齊沖》,宣傳馬列主義和八路軍的抗日鬥爭事跡,抨擊國民黨政府某些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有很強的戰鬥性,深受民眾歡迎。為了把宣傳活動引向深入,他們又成立歌詠隊,組建話劇團,走上街頭,深入山鄉,為廣大民眾演唱,吸引數萬名民眾前來觀看,悲壯的劇情,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鼓舞了西峽人民的抗日鬥志。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達到高峰。形勢日趨緊張,黨支部活動更加隱蔽,只限於傳閱黨內檔案和馬列主義書籍,半月左右秘密召開一次支部生活會,交流學習心得,分析當時形勢、學校政治動向及討論、研究今後工作策略和方法步驟等。
1942年7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部黨政聯席匯報秘書處,根據蔣介石在西安國民黨高級軍事會議上提出的“清剿伏牛山區共產黨”的指令,成立了特務組織——河南省黨政軍伏牛山工作團(簡稱“伏工團”),於8月15日進入南召。在對南召進行大破壞後又到西峽,並同地方民團司令部相勾結,於10月16日夜,秘密逮捕了育德中學黨支部書記王香亭、黨組織關係在育德中學的國立一中一分校學生張劍釗、育德中學進步學生李漢松。經審訊後,先押送至洛陽集中營,後又轉押西安集中營。育德中學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
1943年元月,中統豫室鎮平分區賀連壁夥同內鄉縣民團司令劉顧三、國民黨內鄉縣黨部書記王松峰來到西峽再次破壞黨組織,逮捕了育德中學黨員趙步青、教師呂卓洲和一些進步學生。經審訊後,學生被釋放,趙步青被保釋出獄,教師呂卓洲被嚴刑後送洛陽集中營,後被折磨致死。至此,育德中學黨組織被徹底破壞,黨的活動也由此停止。1945年3月,日軍侵犯西峽時,該校被迫解散。
1954年8月,在育德中學舊址建立了西峽縣第一高級中學。1994年7月,中共西峽縣委在西峽縣第一高級中學校園內樹立“中共育德中學支部舊址”紀念碑。2004年3月,因學校發展和校舍擴建,西峽二高遷入。2009年2月,西峽二高高標準設計,在校門口東側花壇中央的“科技之光”雕塑的正前方重新樹立了紀念碑,以志紀念。紀念碑為臥式,由碑身和底座兩部分構成,正面鐫刻碑名和簡介,背面是西峽二高教工建碑捐款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