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紅河地下支部舊址位於彭陽縣紅河鄉紅河村大窪,為村民楊武魁家舊宅,距縣城23公里。舊宅坐北向南,占地6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共紅河地下支部舊址
- 地理位置:寧夏彭陽紅河鄉紅河村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中共紅河地下支部舊址位於彭陽縣紅河鄉紅河村大窪,為村民楊武魁家舊宅,距縣城23公里。舊宅坐北向南,占地6000平方米。有窯洞9孔,其中正面5孔、西側4孔(1孔為高窯子),現雖已廢棄,但崖面及大部分窯洞保存較為完好,院牆已蕩然無存。這裡地處大山腳下,過去俗稱為羊尾(yi)溝,交通閉塞,極為隱蔽,是當年中共紅河地下支部開展革命活動的主要聚集地點。
1936年,西征紅軍在紅河建立了抗敵後援會,扈連玉、王兆璜先後任主任。1938年中共慶環特委派李有福、中共三岔區委派朱孟才到紅河秘密開展革命工作,先後將王兆璜、王進堡等發展為中共黨員,到1939年8月,紅河抗敵後援會已發展黨員15名。中共固原縣委決定成立紅河地下支部,派中共三岔區區委主任吳思宏組建紅河支部,王兆璜任支部書記,王進堡任支部副書記,支部下設野王溝道、杏樹灣、野王3個黨小組,組長分別為楊武魁、王永清、李耀庭,每組5人。黨支部採取分頭活動、單線聯繫的方法,白天不能活動,就在夜間過組織生活,召開支部會議,匯報情況,研究工作,接受任務,卓有成效地開展對敵鬥爭。
楊武魁家地處偏僻,隱蔽性好,加之楊武魁和其兒子楊生春思想進步,誠實厚道,不易走露訊息,因此他家就成了黨支部活動的主要地點。很多地下革命者到紅河後多安排在這裡隱藏,楊家無償提供食宿。支部成員經常在楊武魁家高窯子裡開會議事,楊生春就在莊外望風,確保了支部活動安全。
1949年初,中共紅河地下支部廣泛發動民眾,成立了一支60多人的游擊隊,有組織地抵制國民黨抓兵催糧,積極組織民眾籌糧籌款,支援解放固原。解放大軍途經紅河時,支部組織民眾給解放軍送糧送水,並為他們帶路。
中共紅河地下支部自成立以來,在白色恐怖下,始終堅持秘密工作,隱蔽鬥爭,不但沒有被敵人破壞,相反不斷發展壯大,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時11年。共產黨員由成立時的3個黨小組15名黨員,發展到解放前夕的5個黨小組52名黨員,遍及紅河鄉各個村莊,為革命培養了幹部,壯大了革命隊伍。紅河地下支部是寧夏農村唯一堅持開展革命活動直到全國解放的中共地下支部,為陝甘寧邊區革命鬥爭史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樂章。
1996年7月1日,彭陽縣人民政府公布中共紅河地下支部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該舊址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