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瀾滄縣委黨校是在瀾滄縣委直接領導下,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主要任務,以副科級黨員領導幹部和基層黨員幹部為主要培(輪)訓對象,以為發展縣域經濟培養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為己任的學校,是縣委的重要部門。
多年來,在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委黨校的悉心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通過黨校人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在開展幹部教育培訓、學歷教育等方面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為促進瀾滄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規模設施,地理位置,規模,管理體制,組織機構,人員配置,教學實踐,辦學目標,培訓理念,校務改革,教育培訓,獲得榮譽,綜述,
規模設施
中共瀾滄縣委黨校,是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民族幹部學校(建於1956年2月)的基礎上成立的,於1958年10月建校,至今已走過了五十多個春秋。
地理位置
中共瀾滄縣委黨校,位於瀾滄縣城北部勐朗鎮泉興路76號。
規模
學校總占地面積為20312平方米(30.45畝),建築面積4938.2平方米,綠化面積3900.6平方米,校內環境優美,基礎設施較完善,是普洱市硬體設施一流的縣級黨校,是瀾滄縣舉辦各類培訓的理想場所。
管理體制
中共瀾滄縣委黨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一支隊伍的管理體制,即:中共瀾滄縣委黨校和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民族幹部學校合二為一。
組織機構
校內設有行政辦公室、幹部培訓室兩個內部機構。
人員配置
學校領導職數為一正二副(其中一名為民幹校副校長),校長由縣委副書記兼任,設一名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學校編制數為15人,現有在職教職工14人,其中參公管理5人、教師4人、工勤人員5人;有高級講師職稱1人、講師2人、助講1人;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學歷6人,專科學歷3人。
教學實踐
多年來,在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委黨校的悉心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通過黨校人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在開展幹部教育培訓、學歷教育等方面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為促進瀾滄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辦學目標
學校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後勤工作為保障”的辦學目標,不斷加強規章制度建設,規範管理,努力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辦學水平;抓中心工作,結合縣情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幹部教育培訓,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本著“務實、節儉、高效”的原則,提高后勤服務水平。
培訓理念
在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培訓理念,遵循新時期幹部教育培訓規律,以“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增強素質”為根本原則,以滿足幹部需求為主導,以把握時代脈搏為主流,突出黨性鍛鍊這個根本,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採取多種形式,積極發揮理論陣地作用,努力開闢黨校培訓新特色,為培養適應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做出了積極努力。
校務改革
近年來,以實行“參公管理”改革、參加“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黨校工作條例》,全國、省、市黨校工作會議精神,進行學校管理改革,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制定規章制度。主要有:《中共瀾滄縣委黨校管理制度》、《中共瀾滄縣委黨校崗位職責與年終考核辦法》、《中共瀾滄縣委黨校獎懲制度》等,明確崗位目標,細化崗位職責,嚴格獎懲制度,調動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二是整合人力資源。一方面抓教師隊伍建設,主要是採取:內部組織學習和送出去學習相結合;學習理論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組織教師開展“主體班專題競講活動”,著力推出“好專題、好講座”;另一方面,抓後勤服務質量,注重提升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服務技能。通過多種渠道加強管理,著力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推進黨校工作向“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教育培訓
建校至今,舉辦各類幹部培訓班151個,20626人次參訓(其中:科級幹部3328人次,村級幹部4988人次,其他人員12310人)。開辦學歷教育本科、專科、中專總計50個班次,1432人(其中:黨校學員934人,電大學員498人;本科289人,專科738人,中專405人),他們成為我縣各條戰線上的骨幹。2
獲得榮譽
2008年,我校被瀾滄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為“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先進集體’”。2009年,在普洱市黨校工作會議上,我校代表全市縣(區)黨校作交流發言。
綜述
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滄桑巨變,縣委黨校留下了一代又一代領導班子和教職員工艱苦創業的足跡,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上級黨委交給的光榮任務,培養出了遍布全縣各部門、單位、各鄉鎮的一批又一批高素質幹部隊伍。
今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將進一步推進黨校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施教、從嚴管理,切實加強校風和學風建設,努力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充分發揮“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推動黨校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促進拉祜山鄉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