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發〔2007〕24號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分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狠抓落實,著力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加強組織協調,完善節能減排保障機制3部分。
重點工作是: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兩高”行業的項目和投資;加大自主創新,最佳化經濟結構,構建節約型、環保型產業體系;運用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突出抓好重點企業和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
- 印發機關: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發〔2007〕24號
- 印發時間:2007年12月21日
簡述,意見,
簡述
2007年12月21日,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
意見
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
魯發〔2007〕24號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推動全省節能減排工作,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近年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節能減排的決策部署,各項工作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全省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46%,SO2排放量下降2.1%,COD排放量下降1.6%,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扭轉了多年持續上升的勢頭。但全省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2006年沒有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給“十一五”今後幾年工作帶來很大壓力。我省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簡稱“兩高”)行業和資源依賴型行業比重較高,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的任務較重,給節能減排帶來很大困難。同時,一些地方、部門和企業對節能減排工作認識不到位,甚至把節能減排與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立起來;節能減排工作機制不健全、措施不配套、政策不落實、法制不完善等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地方至今沒有建立從源頭上控制“兩高”項目的機制,“兩高”行業增長過快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不但影響“十一五”節能減排總體目標的實現,而且勢必進一步加劇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這為我們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促進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各級、各部門和企業,要深刻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從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大局出發,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增強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破除各種思想障礙,正確認識和處理節能減排與又好又快發展的關係,把節能減排作為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作為衡量發展是否“好”的重要標誌,抓住科學發展的機遇,加快工作指導的轉變。要克服畏難發愁思想,把指導經濟工作的主要精力轉到自主創新上來,轉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來,轉到傳統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上來,轉到發展服務業上來,一手抓扶優,一手抓汰劣,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結構最佳化和節能減排雙贏目標。要克服簡單化、粗放的工作方式,注重運用市場、科技、法律的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節能減排,處理好節能減排與穩定的關係,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切實解決節能減排的關鍵問題,確保“十一五”目標的實現,促進全省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為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作出貢獻。
二、狠抓落實,著力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作
繼續認真貫徹國務院和省政府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重點抓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兩高”行業的項目和投資。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抓好源頭控制是關鍵。要認真執行國家和省關於加強節能評估的法規政策,嚴格能評、環評和安評等六項必要條件的管理,建立項目審核部門聯動機制。對鋼鐵、鋁冶煉、銅冶煉、鐵合金、電石、焦化等高耗能行業中屬於限制類的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各級一律不予審批、核准、備案,各金融機構不得發放貸款,土地管理、城市規劃和建設、環保、質監、安監、工商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對其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屬於鼓勵類、允許類的項目,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統一集中聯合審查,按規定報國家審批,或按規定提交省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後報省政府決定。要集中全省力量搞好大鋼鐵項目建設。省市投資主管部門對未經能評、環評和安評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不得批准、核准和備案。建立建設項目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凡是區域內新增高耗能項目,必須淘汰同等能耗量的落後產能,否則各級投資主管部門不得審批、核准、備案。對超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重點項目外排污染物未達標,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不到年度最低改善目標以及未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企業和地區,實施“企業限批”、“局部限批”和“區域限批”。建立項目審批問責制,對違規建設項目,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二)加大自主創新,最佳化經濟結構,構建節約型、環保型產業體系。堅持一手抓扶優,一手抓汰劣,根據國家、省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圍繞“一體兩翼”經濟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建設一批帶動結構最佳化的好項目,實現節能減排和又好又快發展雙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中抓好15個高新技術產業群、2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發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進生產能力。積極發展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著力抓好技術改造,實施“雙百”工程。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傳統行業,拉長電子、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紡織七個產業鏈。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引導鼓勵外商投資節能型、環保型項目,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快發展服務業。突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加快發展一批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沼氣、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工程,實行支持性價格等政策,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三)運用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穩步推進價格改革,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手段促進“兩高”企業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差別電價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07〕2655號)精神,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推動市、縣政府和企業實施差別電價政策。切實落實超耗能加價政策。貫徹落實《節能發電調度辦法(試行)》(國辦發〔2007〕53號)。按照誰污染、誰付費和補償治理成本原則,適時提高高排放行業污染物排放收費標準。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和清潔發展機制,促進企業市場化節能減排。
嚴格執行節能環保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著力抓好“兩高”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工作。全面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火電、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淘汰任務。對沒有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的地區,實行建設項目“區域限批”。注重運用市場、經濟、科技和法律手段,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火電、水泥等行業充分運用“等量淘汰”的政策,發揮大企業的作用,通過“上大壓小”,妥善解決被淘汰企業的職工安置、債務處理等問題。省和各地要安排資金支持淘汰落後產能,對完成淘汰任務好的企業給予補助和獎勵。建立公示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告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名單和各地執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四)突出抓好重點企業和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抓好千戶重點耗能企業能源計量、統計、定額等基礎工作,組織開展能源審計、能效水平對標、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依託省千戶企業,圍繞電力、鋼鐵、化工、石化、焦化、有色金屬等行業,著力抓好工業鍋爐(窯爐)改造、餘熱余壓利用、電機節能、能量系統最佳化、熱電聯產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組織推廣100項重大節能技術、100項重大節能裝備,實施100項重大節能示範項目。組織制定耗能設備更新改造計畫,並研究制定激勵約束政策,促進企業限期更新和改造落後設備。加強對國家和省支持的重大節能減排項目跟蹤監管,確保項目儘快達產生效。組織實施交通、建築和消費等領域節能減排工程,大力發展公共運輸事業,加強報廢車輛管理。大力推廣套用高效節能燈。支持賓館和高校安裝太陽能集熱系統,實施陽光賓館、陽光高校工程。圍繞千戶重點排污企業,建立排污檔案,嚴格監督管理,加大治理力度。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民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突出抓好燃煤電廠脫硫、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和改造等重點污染減排項目的建設,確保實現“十一五”末6800萬千瓦脫硫機組投運和城市污水處理率70%的目標。
(五)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加大節能環保投入,設立節能和減排專項資金,通過財政貼息、獎勵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加快實施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專項和可持續發展科技示範工程,鼓勵發展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平台,研發一批重點行業共性、關鍵節能減排技術,推廣一批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充分利用國家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政策和鼓勵先進技術設備進口政策,組織企業凝練項目,積極爭取相關優惠政策,加快採用信息化等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對鋼鐵、水泥、造紙等重點行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技術服務體系,培育節能環保服務市場。積極引進、推廣國外先進節能環保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提高節能環保國際合作水平。
(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認真落實《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魯政發〔2007〕8號),加快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步伐。突出抓好鋼鐵、電力、煤炭、造紙、釀造、建材、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抓好重化工業集聚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和改造,推進產業鏈延伸組合,實現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積極落實國家鼓勵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完善再生資源價格和收費政策,推動企業大力開展以共伴生礦和工業固體廢物、廢水、廢氣為重點的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循環農業建設,加快開發農業循環利用新技術,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秸稈燃料、秸稈生物肥、秸稈飼料產業,重點抓好農業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節能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加快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立法步伐,規範再生資源回收市場秩序,重點推進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等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循環利用。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推廣套用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對沒有完成節能減排責任目標的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審核。保護土地和水資源,推進海水利用。建設科學合理的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加強組織協調,完善節能減排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山東省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為總抓手,切實加強節能減排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建立配合聯動、齊抓共管的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省直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省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分工要求,結合本部門職責,逐項抓好落實。各級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建立例會制度,定期調度各成員單位工作進展情況,分析節能減排形勢,研究解決問題,提出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責任考核。各級政府、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和企業法定代表人是本地區、本系統和本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節能減排工作負總責。充分發揮各級人大、政協、組織、紀檢、監察等監督作用,完善一票否決制度。完不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地方、單位和企業,一律不能參加評優樹先活動;完不成節能減排目標的市、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不予提拔重用;完不成節能減排目標的國有、國有控股企業領導班子不能享受年終考核獎勵;完不成節能減排任務或存在節能環保違法行為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不能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好,為全省節能減排作出突出貢獻的地方、單位和企業,要給予表彰獎勵。
(三)加強隊伍建設。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管理與執法能力建設,立足我省節能減排工作需要,充實省、市、縣三級節能減排管理和執法力量,加強培訓,提高素質,建設一支作風好、戰鬥力強的節能環保管理執法隊伍,提升技術裝備和信息化工作水平。加強節能檢測機構建設,為節能減排提供檢測技術支持。
(四)強化監督監察。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抓緊修訂《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加快制訂節能減排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法規政策體系。加強節能減排日常監管。定期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監察執法行動,嚴厲查處各類節能環保違法行為。建立嚴格的節能減排行政執法主體責任追究制度,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力、徇私枉法、權錢交易等行為,依法依紀追究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的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
(五)加強統計分析。提高各級、各部門和企業的節能減排統計法律意識。加強節能減排統計能力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節能減排統計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科學的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核算體系和監測體系,完善定期能耗減排公報制度,實現節能、環保和統計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強化企業節能減排統計基礎工作,建立並完善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能耗統計數據網上直報系統。省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建立協調機制,及時調度有關節能減排統計指標,為政府節能減排決策提供依據。
(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各行業協會要發揮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紐帶作用,協助政府做好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宣傳培訓、信息諮詢、標準制定、執法檢查和行業統計等工作,及時收集本行業國內外工藝技術裝備和能效先進水平等信息,指導和幫助重點耗能企業開展與國際國內同行業能效先進水平對標。根據行業特點,開展節能減排專項行動。大力發展節能減排中介服務組織,積極培育節能減排中介服務體系。
(七)深入宣傳發動。認真落實國家17個部門關於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的意見,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營造“節能減排,從我做起”的良好氛圍,使節能減排成為每個企業、單位、社區、家庭和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真正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組織系列節能減排宣傳主題活動,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國家、省節能減排法規政策,弘揚節能環保社會風尚,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節能減排、共享節能減排成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