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中國共產黨吉林省第十屆委員會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國共產黨吉林省第十屆委員
  • 審議時間:2015年11月
  • 發布時間:2015年11月26日
檔案背景,檔案內容,

檔案背景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吉林全面振興發展的攻堅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組織編制“十三五”規劃,必須準確把握新形勢、新要求、新使命,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發展戰略,使之成為吉林未來五年振興發展的行動綱領,成為吉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成為吉林廣大幹部民眾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

檔案內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提出的“走出一條發展新路”總要求,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1.吉林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十二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機遇,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進取意識,積極克服外部環境複雜、困難矛盾增多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不利影響,前瞻性、科學性謀篇布局,突出發揮“五個優勢”、推進“五項舉措”、加快“五大發展”,構建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發展格局,推進產業發展“四大工程”,謀劃實施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項目,營造積極向上、幹事創業、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形成了促發展、促改革、促振興的強大動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跨上萬億元台階,地方級財政收入跨上千億元台階,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標準動車組順利下線,建成縱連南北、橫貫東西的高鐵骨架。社會民生髮展成就顯著,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與GDP同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城鎮每年新增50萬人就業,“八路安居”工程普惠城鄉,暖房子成為國家樣板工程,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民族團結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持續減少,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邊境保持和諧穩定。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節能減排指標超額完成,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大氣、水、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國有林區禁伐、河湖連通工程極大恢復了東西部生態本底,吉林生態資源優勢進一步凸顯。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豐碩,改革涉入深水區,經濟體制改革富有成效,社會體制改革、民主法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黨建和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同步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全面從嚴治黨深入人心,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效顯著,思想理論建設、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成效明顯,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能力顯著提升。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立足自身優勢謀劃推進發展,始終堅持用改革創新的思維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始終堅持把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作為主攻方向,始終堅持推進經濟、社會、文化和城市全面轉型升級,始終堅持把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出了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振興發展之路。“十二五”的圓滿收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振興發展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2。深刻認識“十三五”時期新形勢新特點。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要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深化改革,開拓前進,推進我國發展邁上新台階。
對吉林而言,既面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東北亞國際局勢趨好,中韓自貿區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為我省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吉林自身擁有的老工業基地振興優勢、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勢、沿邊近海優勢、生態資源優勢、科教人才人文優勢,為積聚和釋放發展動能,化基礎優勢為競爭優勢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吉林老工業基地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活、發展方式粗放的矛盾依然突出,現階段又顯現出有效需求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人口老齡化等新的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而且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風險,必須下大力氣解決。
綜合判斷,吉林正處在發展方式轉變、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重要關口,處在體制機制變革、發展活力蓄積的重要關口,處在優勢充分釋放、動力加快轉換的重要關口。“十三五”時期,是我們應對挑戰、化解難題、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有足夠清醒的把握、足夠緊迫的意識、足夠必勝的信心,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決破除路徑依賴,更加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更加注重結構最佳化升級,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提升,更加注重發展方式轉變,更加注重統籌協調,推動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3。牢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理念,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著力實現合作共贏,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發揮老工業基地振興優勢,推進體制機制轉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振興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將創新貫穿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充分發揮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雄厚、技術工人隊伍龐大、振興政策密集的優勢,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帶動全方位的創新,增強發展的內在活力、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實現全省經濟在創新中轉型、在轉型中提質、在提質中增效。
發揮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勢,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加快協調發展。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在統籌兼顧中把握平衡、補齊短板、加快振興,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要統籌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國土開發,實現合理布局。統籌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形成既各具特色、又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統籌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好、特色資源豐富、人均耕地多、技術基礎紮實的優勢,加快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建設,促進農業產量優勢和品質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推動城鄉均衡發展。
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轉化,加快綠色發展。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全面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充分發揮長白山森林覆被質量高、松花江流域水資源富集、西部湖泊濕地密布和自然保護區眾多的優勢,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循環低碳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倡導綠色消費,做大做強生態綠色產業,促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吉林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支撐點。
發揮沿邊近海優勢,推進長吉圖戰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開放發展。開放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全方位開放格局。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政策優勢、圖們江開發合作機制優勢和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綜合保稅區等平台優勢,統籌推進沿邊開放與內陸開放、對外開放與對內合作聯動發展,深入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與融入環渤海雙翼共進,加快推動“借港出海”,促進沿邊近海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進一步拓展振興發展空間。
發揮科教、人才、人文優勢,推進高教強省、人才興省、文化強省和法治吉林建設,加強社會治理創新,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排除各類風險隱患,加快共享發展。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科教實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夯實共享發展的文化基礎、社會基礎、法治基礎、安全基礎,促進科教人才人文優勢轉化為發展軟實力,切實增加民生福祉,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4。明確指導思想和原則。制定我省“十三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引領,以新一輪振興發展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突出發揮“五個優勢”、推進“五項舉措”、加快“五大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促進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協調發展,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積聚新動能,在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中取得新進展,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貫徹發展戰略和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問題,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改變偏重化工型、偏資源型、偏傳統型的產業結構,改變工業“一柱擎天”和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產業體系,改變初級產品居多的單一產品結構。堅持民眾路線,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全面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堅持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相結合。深刻認識、有效發揮和持續放大比較優勢,在立足優勢中謀劃發展,在發揮優勢中集聚能量,在釋放優勢中激發活力,真正把優勢潛力轉化為發展成效,重塑吉林產業競爭力、區域競爭力。堅持系統思維,圍繞振興發展的薄弱環節,著力強化弱項、補齊短板,切實增強支撐發展能力。
堅持立足當前與謀劃長遠相結合。堅持底線思維,實施定向定項精準調控,最佳化投資結構,拉動消費增長,提升出口貢獻率,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堅持戰略思維,強化發展方式轉變、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和發展後勁蓄積,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有效市場競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通過有為政府調控彌補市場失靈、建設法治環境、保障公平競爭、完善市場監管,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
5。科學制定發展目標。綜合考慮發展形勢變化、國家總體要求和吉林發展需求,“十三五”時期,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轉變發展方式邁出堅實步伐,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確保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新突破。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城鎮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物價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
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國土空間主體功能進一步細化,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深入推進,區域標誌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互動、協調共進的區域發展格局。
結構調整取得實質進展。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益明顯提升,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明顯提高,出口實現大幅增長。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顯著提升。農業現代化實現率先突破,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城鎮化質量進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民生改善持續加強。現行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富裕,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崗位更加充分,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明顯提高,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公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安全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建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高。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內外聯通水平明顯提升,國際國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形成全方位大開放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基本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提升,環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循環經濟和低碳生活模式取得積極進展,譜寫出美麗中國的吉林篇章。
二、推進實現動力轉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堅持底線思維,把穩增長擺在突出位置,注重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6。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大對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社會民生領域的政府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拓展新興產業、“網際網路+”等新的投資領域,堅決杜絕低水平重複建設,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圍繞重大工程包,建立三年滾動投資計畫,謀劃實施一批補短板、上水平、增後勁的重大工程,重點建設千里松花江全流域綜合治理、航天衛星數據產業、地下綜合管廊、興邊固防富民、河湖連通、資源型城市轉型、智慧吉林、生態移民等標誌性工程。按照建設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要求,進一步豐富項目建設庫、項目儲備庫,推動重大項目儘快落地。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
7。強化消費的基礎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更新消費觀念,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創新消費供給,鼓勵大型零售企業面向省內外拓展業務、擴大連鎖經營,引進知名大型商貿企業集團,支持發展電子商務,促進流通信息化、標準化和集約化。培育消費熱點,擴大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信息消費,推廣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推進旅遊休閒和文化體育消費,鼓勵養老健康消費,支持居民合理住房和汽車消費。營造消費環境,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強居民消費意願,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適應社會消費需求,全面推進標準化建設,著重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創建吉林品牌,增加有效供給。
8。擴大出口的拉動作用。堅定不移實施“走出去”戰略,培育多元化國際市場。推動企業走出去,重點在裝備製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農林牧生產、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最佳化外貿結構,支持企業以併購方式獲取國際知名品牌,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進服務外包和跨境電子商務。完善出口服務體系,推出有利於擴大出口的金融產品創新和信貸安排。
9。加強定向定項精準調控。完善政策工具箱,創新調控方式,逐步探索中觀經濟單元調控體系。完善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體制,及時調度經濟運行情況,準確把握運行特點和異常變化,有針對性調整政策措施。加強形勢研判和政策跟蹤,密切關注新常態下國內外經濟形勢,把握好國家政策的調整變化,做好政策對接。
10。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最佳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著力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擴大招商引資、引技、引智,全面增強發展內在活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建設一批集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銷售服務、金融支撐為一體的產業發展平台和載體,儘快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帶和增長極,引領帶動產業整體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發展內生動力。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突出科技創新核心地位,引領帶動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1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圍繞最佳化創新生態系統,營造創新良好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建立全省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統籌銜接基礎研究、套用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加大對科技工作者的績效激勵。組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完善創新要素供給,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改進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準入管理,提升知識、技術和管理的效益。
12。建設科技創新平台。著眼鞏固現有基礎、提升支撐能力,打造一批高端創新研發平台。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大科學工程建設。構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種質、遺傳資源庫,推動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爭取建設一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最佳化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檯布局,完善研究、開發、試驗條件,鼓勵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技術交易市場等創新服務平台,推動創新成果與企業有效對接。注重引進和聯合開發,推動建設大學科技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基地。積極利用域外創新資源,支持骨幹企業在發達地區設立研發機構。
13。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發揮創新基礎作用,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帶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瞄準有重大套用前景領域,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在基礎研究環節取得重大進展。聚焦國家戰略導向和重點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共性技術、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生物製造、衛星數據套用、高端裝備製造、無人機等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舟橋”機制,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推進省內首創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14。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發展分享經濟,加快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促進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圍繞先進制造、現代農業、金融服務、信息惠民、高效物流、社會治理等領域,推進實施“網際網路+”重大工程,加快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社會保障、能源、環保等新興服務,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套用,推進產業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新業態、新經濟高效有序發展。
15。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進一步放開市場、規範市場、營造市場,打造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深入實施民營經濟發展“五大工程”,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企業集團和龍頭企業,努力降低中小微企業成本,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實施“網際網路+”創新創業,積極培育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器,打造一批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創新創業平台。推進新興產業“雙創”三年行動計畫,建立一批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推動各類創新創業孵化平台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融合發展。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降低創業門檻,強化創業服務,鼓勵草根創新、微創新、微創業。支持民營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品牌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
16。推進高教強省和人才興省。集聚優勢資源,加快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合作,推進高校與產業園區聯動,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統籌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最佳化人才結構。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引進高精尖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繼續實施長白山學者、技能名師計畫。完善人才流動機制、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形成廣納人才的制度體系,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環境。
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圍繞國企改革要深化、民營經濟要發展、簡政放權要徹底、市場活力要增強總體要求,推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健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
17。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投資負面清單和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建立政務服務網,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最佳化服務,解決“中梗阻”和“最後一公里”問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審批行為和中介服務,建立重大項目即辦、領辦、代辦制度,構建科學高效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積極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18。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堅持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原則,按照競爭類、公益類、功能類推進國企改革,促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全省地方國有資產總量力爭實現翻一番。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採取劃轉、合併、分立、重組等多種方式,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增強國有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和抗風險能力。積極支持駐省央企改革,規範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強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分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解決廠辦大集體改革等歷史遺留問題。
19。加快專項領域改革。推進市場配置要素的改革,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促進人力、技術、資源、資金等有序流動。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進中長期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有效化解政府債務。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支持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失信懲戒制度。推進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創新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和監管機制,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多種融資模式,大力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穩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實現市縣“糧食銀行”全覆蓋,增強供銷社社會化服務功能。
20。全面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民主法治體制改革,加強協商民主的廣泛性、多層性,促進基層協商制度化,健全責權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體制,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教育、衛生、社保、人口等領域綜合改革,構建全民公平享有公共資源的服務體系。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深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