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1998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章程和決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研究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全會認為,就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是適時和必要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類型:章程和決議
- 對象:農村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
- 實施主體:中共中央
- 通過時間:1998年10月14日
- 相關會議: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概要,檔案全文,
概要
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1998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研究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全會考慮到: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研究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全會考慮到:
――我國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並以磅礴之勢迅速推向全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認真總結二十年來農村改革積累的豐富經驗,對於全黨自覺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推動農村乃至全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當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進一步加強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購買力,有利於擴大內需,保持整個國民經濟成長的良好勢頭,增加我國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的迴旋餘地。在充分利用國外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
――在從溫飽到小康,進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都面臨許多新的問題。一些地方黨的農村政策沒有得到很好落實,近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了積極性的充分發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會認為,就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是適時和必要的。
檔案全文
一、農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經驗
農村改革已經走過二十年光輝歷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突破計畫經濟模式,初步構築了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這個根本性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巨變: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革和小城鎮發展,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農民的思想觀念順應時代要求發生著深刻變化,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農村改革的成就,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農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經驗是:
第一,必須承認並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這是政治上正確對待農民和鞏固工農聯盟的重大問題,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核心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準則。
第二,必須發展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探索和完善農村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使用權同所有權分離,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理順了農村最基本的生產關係。這是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
第三,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確立農戶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生產,進入流通領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在國家巨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糧食這一特殊商品的巨觀調控,保護農民積極性,保證供給和價格基本穩定。農村經濟轉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在這個新的條件下把農民的積極性引導到更高的階段,對於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具有全局性意義。
第四,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依靠民眾推進改革的偉大事業。包產到戶和鄉鎮企業,都是黨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鼓勵試、允許看、不爭論,及時總結經驗,加強指導,對的就堅持,不對的就改正,把農村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第五,必須從全局出發,高度重視農業,使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從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業。首先啟動農村改革,以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推動城市,又以城市的改革和發展支持農村,這是中國改革的成功之路。
農村改革的成功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勝利。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最根本的經驗。有了這個理論,才能衝破僵化體制和陳舊觀念的束縛,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繼續推進農村改革,必須牢牢掌握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
二、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的目標和方針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發達的階段,農村尤其不發達。表現在:生產力落後,主要靠手工勞動;市場化程度低,自給半自給經濟占相當比重;農業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後,文盲半文盲數量較大;農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還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城鄉差別大,農村發展也很不平衡。這些特點決定了,必須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於增強農村經濟活力,放手依靠農民改變落後面貌,不斷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下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奮鬥目標,為我國農業和農村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從現在起到二○一○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
――在經濟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有顯著提高,農產品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城鎮化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全面實現小康,並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進。
――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全面推進村民自治,完善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鄉鎮機構精幹,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健全,幹群關係密切;加強法治,保持農村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治安環境。
――在文化上,堅持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發展教育事業,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發展農村衛生、體育事業,使農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建設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十條方針:
(一)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大力發展農業不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要求,也是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立法和執法,支持和保護農業。
(二)長期穩定農村基本政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以勞動所得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必須長期堅持。在這個基礎上,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農村改革。
(三)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必須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同時又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行農林牧副漁並舉,並且把發展多種經營同支持和促進糧食生產結合起來,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四)實施科教興農。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實行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注重人才培養,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五)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林業建設,嚴格保護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改善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
(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多渠道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立足農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發展二、三產業,建設小城鎮。開拓農村廣闊的就業門路,同時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需要,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七)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這是保護農村生產力,保持農村穩定的大事。堅持多予少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農村各項建設都要尊重民眾意願,量力而行。
(八)實行計畫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大力提倡少生優育,使農村人口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九)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經濟體制改革要求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合。堅持和改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加強鄉鎮政權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依法保障農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個文明都搞好,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三、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符合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使農戶獲得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能夠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符合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可以使農戶根據市場、氣候、環境和農作物生長情況及時作出決策,保證生產順利進行,也有利於農戶自主安排剩餘勞動力和剩餘勞動時間,增加收入。這種經營方式,不僅適應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能適應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須長期堅持。家庭承包經營是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一個經營層次,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不能把它與集體統一經營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認為只有統一經營才是集體經濟。要切實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使之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管理好集體資產,協調好利益關係,組織好生產服務和集體資源開發,壯大經濟實力,特別要增強服務功能,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困難。
穩定完善雙層經營體制,關鍵是穩定完善土地承包關係。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又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才能引導農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培肥地力,逐步提高產出率;才能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保持農村穩定。這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決不能動搖。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同時要抓緊制定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的法律法規,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對於違背政策縮短土地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多留機動地、提高承包費等錯誤做法,必須堅決糾正。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要堅持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強制農戶轉讓。少數確實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和民眾自願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積極探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具體途徑,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大課題。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不受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的限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這樣做,不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不侵犯農民的財產權益,能夠有效解決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市場、運用現代科技和擴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進行農產品深度加工、為農民提供服務和帶動農戶發展商品生產的“龍頭企業”。要引導“龍頭企業”同農民形成合理的利益關係,讓農民得到實惠,實現共同發展。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不要盲目上新項目,避免重複建設。
要從農村經濟現狀和發展要求出發,繼續完善所有制結構。在積極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採取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的發展。適應生產和市場需要,發展跨所有制、跨地區的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要繼續深化改革,更好地為農業、農民服務。農民採用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制形式興辦經濟實體,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積極扶持,正確引導,逐步完善。以農民的勞動聯合和農民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更應鼓勵發展。
四、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
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儘快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據各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和供求狀況,採取相應的方式和步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對於保證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把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作為出發點。
第二,管好糧食收購市場,保證國家掌握糧源,這對於增強國家調控能力、確保市場穩定至關重要。
第三,放開糧食零售市場,實行多渠道經營,形成競爭機制,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第四,國家建立糧食風險基金、儲備和保護價收購制度,對糧食市場進行吞吐調節,保護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
第五,國有糧食企業要深化改革,實行政企分開,加強內部管理,減員增效,嚴格遵守國家糧食購銷法規和政策。當前,各地和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統一認識,堅決貫徹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和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三項政策,加快國有糧食企業自身改革,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新機制,確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順利實施,達到預期的目標。
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要在國家管好儲備、進出口和質量的前提下,從一九九九年棉花年度起,放開購銷價格,拓寬流通渠道,逐步建立起在國家巨觀調控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棉花資源合理配置的新機制。烤菸、蠶繭、羊毛等工業原料,也要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肉禽蛋菜果等鮮活農產品的流通,要進一步放開搞活。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初級市場,重點在農產品集散地發展區域性或全國性的批發市場,積極探索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培育農民自己的流通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市場設施建設,完善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健全市場法規,維護市場秩序,反對封鎖和壟斷。
加強農村商業網點建設,改革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制,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同時,要引導農村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規範發展。
五、加快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洪澇災害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我國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要增強全民族的水患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把興修水利這件安民興邦的大事抓緊抓好。水利建設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應從長計議,全面考慮,科學選比,周密計畫。當務之急要加大投入,加快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提高防洪能力。要大幹幾年,把大江大河大湖的乾堤建設成高標準的防洪堤;抓緊現有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使其充分發揮效益;下決心清淤除障,恢復河湖行蓄洪能力;抓緊三峽、小浪底等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的建設,提高對洪水的調蓄能力。要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和海堤建設,重視中小河流整治。進一步健全氣象、水文、防汛等服務體系。要堅持不懈地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努力解決乾旱缺水問題。加快現有大中型灌區水利設施的修復和完善。鼓勵農村集體、農戶以多種方式建設和經營小型水利設施。制定促進節水的政策,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
改善生態環境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也是防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根本措施。要大力提高森林覆蓋率,使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生態工程建設要同國土整治、產業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要把黃河長江上中游地區、風沙區和草原區作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大力植樹種草,實行封山育林,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提高防禦風沙能力,切實改變江河泥沙嚴重淤積、草原沙化的狀況。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從現在起就要調整森工企業的主營方向,變伐木為營林,有計畫地停止天然林的採伐,切實保護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植被。禁止毀林毀草開荒和圍湖造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畫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治理草原退化沙化鹼化,加強草原建設和保護。控制工業、生活及農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對土地和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加強沿海水域環境和漁類資源的保護。制定鼓勵政策,推進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使用權的承包、租賃和拍賣,加快開發和治理,切實保障開發者的合法權益。
我國後備耕地資源不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應立足現有耕地的保護和改造。依法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區制度。農業綜合開發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集中連片治理,力爭平原地區大部分耕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丘陵山區人均達到半畝以上高標準基本農田。因地制宜搞好山區綜合開發。繼續加強重要農產品的商品生產基地建設。
改革和完善農業投融資體制。以農村集體和農戶投入為基礎,逐步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資,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業。擴大農業利用外資。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投入,開展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生態工程、農村公路、農村電網和糧食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
六、依靠科技進步,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
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必然要求農業科技有一個大的發展,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我國是農業大國,要把農業科技作為整個科技工作的一個重點,努力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推進農業科技革命,要在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肥、農膜等工業技術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使我國農業科技和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逐步建立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基礎研究同套用研究相結合,高新技術同常規技術相結合,自主研究同技術引進相結合,科學研究同成果推廣相結合,制定全面規劃,爭取在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要改革農業科技體制,調整分工和布局,突出重點,鼓勵創新,聯合攻關。要面向農業,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通過試驗示範,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突出抓好“種子工程”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加強縣鄉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民辦專業服務組織。鼓勵科研、教學單位開發推廣農業技術,發展高技術農業企業。
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要著眼於世界農業科技加速發展的趨勢和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適應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村經濟素質和效益。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原則,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重點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和發展優勢產品,調整、提高農村工業;結合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糧食作物要確保總產量穩定增長,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儘快淘汰不適銷品種。主要經濟作物要提高質量,合理調整區域布局。“菜籃子”產品生產要推廣優新品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實現均衡供給。努力創造名牌農產品。隨著農業生產和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要及時把畜牧業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種植業和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積極發展牧區畜牧業,加快發展農區畜牧業。穩定發展生豬生產,突出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畜禽業。改良畜禽品種,提高飼養技術和疫病防治技術,發展飼料工業。加快發展水產養殖業,穩定近海捕撈,擴大遠洋捕撈。
鄉鎮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新高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和開拓國內外市場等方面蘊藏著巨大的潛力。當前鄉鎮企業正處於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的重要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鄉鎮企業積極扶持,合理規劃,分類指導,依法管理。鄉鎮企業要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著重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銷業。要結合整個工業結構調整,加強技術改造和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能力。東部地區的鄉鎮企業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和外向型經濟。中西部地區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產業,也要儘量套用新技術,提高質量和效益。積極推進鄉鎮企業改革,放手讓民眾從實際出發,探索和選擇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增強企業活力,調動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嚴禁逃廢對金融機構的債務。
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有利於鄉鎮企業相對集中,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動,有利於提高農民素質,改善生活質量,也有利於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更快增長。要制定和完善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小城鎮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注意節約用地和保護環境。
七、推進農村小康建設,加大扶貧攻堅力度
農民過上小康生活,在我國具有劃時代意義。農村實現小康,就是使廣大農民溫飽有餘,生活資料更加豐富,居住環境有一定改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高。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承受能力,扎紮實實地推進農村小康建設。
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是農村實現小康的基本條件,對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需求,也具有重要作用。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要依靠發展生產,最佳化產業結構,拓寬就業門路。在搞好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實行種養業和加工儲運業相結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國家投資興建基礎設施應多用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要標本兼治。合理負擔堅持定項限額,保持相對穩定,一定三年不變;嚴禁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糾正變相增加農民負擔的各種錯誤做法,對違反規定的要嚴肅處理;逐步改革稅費制度,加快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的立法。
全國農村實現小康,重點要加快中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國家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加工業布局,優先安排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要發揮糧棉油和畜產品等生產優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為全國主要農產品的商品基地。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並通過經濟聯合和合作,幫助和帶動中西部地區農村的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這部分人大多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地區,扶貧攻堅難度很大,必須加大工作力度。要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堅持扶貧到戶。大幅度、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搞好以工代賑,重點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種養業。對極少數生存條件極端惡劣的貧困人口可以有計畫地實行移民開發。經濟開發要同智力開發相結合,開展科教扶貧。總結推廣小額信貸等扶貧資金到戶的有效做法。加強扶貧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嚴禁挪用。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做好各部門和東部地區對口幫扶貧困地區的工作。繼續落實扶貧工作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領導責任制。扶貧攻堅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能脫離實際提出過高要求,也不能為了趕進度而降低標準,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弄虛作假。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以後,鞏固扶貧成果,根本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仍是一項長期任務。
八、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
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行村民自治,是黨領導億萬農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創造。為了更好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農村各項改革和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必須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
――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村民委員會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由村民按期進行直接選舉,真正把民眾擁護的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有本領、真心實意為民眾辦事的人,選進領導班子。
――全面推進村級民主決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項,如村提留的收繳和使用,村幹部享受誤工補貼的人數和標準,從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村辦公益事業需要村民負擔的事項,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和集體經濟項目承包的方案等,都須提請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
――全面推進村級民主管理。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全體村民討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把村民的權利和義務,村級各類組織之間的關係和工作程式,以及經濟管理、社會治安、村風民俗、婚姻家庭、計畫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規定得明明白白,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全面推進村級民主監督。凡是村裡的重大事項和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都應向村民公開。村務公開的重點是財務公開。村民委員會要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大多數民眾不贊成的事情,應予糾正。經村民民主評議不稱職的村幹部,應按照規定程式進行調整。
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設是根本。重點是建立健全村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制度,以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為主要形式的民主議事制度,以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民委員會定期報告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制度。村務活動要照章辦事,推進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規範化。
鄉級民主建設是農村基層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和完善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直接選舉制度。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要認真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職權。鄉鎮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目前先要堅決把不在編人員精減下來,做到依法行政,規範管理。鄉鎮政權機關都要實行政務公開,方便民眾辦事,接受民眾監督。
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必須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完善保障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法律法規。對壓制和破壞民主、侵犯農民民主權利的行為,要堅決查處。加強法制教育和宣傳,使農村幹部增強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使廣大農民知法守法,履行應盡義務,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惡勢力,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正確處理新時期農村人民內部矛盾,善於運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和思想教育的手段,化解矛盾,解決糾紛,促進安定團結。
擴大農村基層民主,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充分發揮鄉(鎮)、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及時總結和推廣有利於農民民眾當家作主的好經驗,精心組織,分類指導,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
九、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經濟、建設小康的目標,同農村經濟工作、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相結合,以創建“文明戶”、“文明村鎮”為主要形式,依靠民眾,立足基層,狠抓落實,講求實效。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教育,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要貫穿到民眾性創建精神文明的各項活動中去。開展國防教育,做好民兵、預備役和擁軍優屬工作。引導農民移風易俗,革除陋習。反對封建迷信活動,禁止“黃、賭、毒”。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依法打擊邪教和利用宗教進行的非法活動。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組織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鼓勵和支持農民業餘文化體育活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把計畫生育工作與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結合起來。完善農村醫療衛生設施,穩步發展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落實科教興農方針、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關鍵。必須從農村長遠發展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統籌安排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體系。
抓緊實施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切實解決適齡兒童尤其是女童的輟學問題。農村中國小要注重全面素質教育,在適當階段增加農業和其他實用技術的教育內容。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面向社會需求,合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辦好農業高等中等專業學校,大力發展衛星廣播電視教育,為農村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要十分重視農村成人教育,加大掃盲工作力度。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組織農民學習先進實用的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對務工農民要加強崗位培訓,提高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安全生產知識。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農民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行銷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
實行多渠道辦學,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教育事業。要逐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限期改造學校危房。重視農村師資培養,提倡城市教師和幹部志願到農村開展支教服務。對長期工作在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的教師,要在政治上和物質上給以鼓勵,並切實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最近幾年的集中整頓已取得明顯成效,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全面加強村黨支部建設和鄉(鎮)黨委建設,同時發揮共青團、婦女、民兵等民眾組織的作用,努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農村黨員要帶頭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帶領民眾共同致富,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農村基層幹部是團結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力量,為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完全可以信賴的。但這支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有的幹部不能正確領會黨的農村政策,執行中隨意性較大,一些年輕幹部不熟悉農村改革進程和政策;有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陳舊,帶領民眾發展經濟缺少辦法;有的思想作風不正,辦事不公,簡單粗暴,甚至以權謀私,違法亂紀。這些問題必須認真加以解決。
建設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總的要求是: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自覺性;認真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學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農民工作的方法;努力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科技文化知識、法律知識,增強帶領農民發展經濟,搞好兩個文明建設的本領。
提高政策水平是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黨的政策是黨的生命。農村基層幹部應該認真學習和全面理解黨的政策,執行中不打折扣、不走樣;應該正確地向民眾宣傳解釋各項政策,使之成為民眾的自覺行動;應該結合實際貫徹落實政策,鼓勵創造性,防止絕對化;應該模範地執行政策,要求民眾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的培訓,建立健全定期輪訓制度,充分發揮縣、鄉黨校的作用,編寫通俗易懂的教材。要把政治理論培訓同業務能力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起來,突出政策和法制教育,提高基層幹部正確執行政策、堅持依法辦事、善於做民眾工作的能力。
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是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的緊迫任務。農村基層幹部必須誠心誠意為民眾服務,反對脫離民眾、不乾實事;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虛假浮誇;堅持艱苦創業,反對奢侈浪費;遇事同民眾商量,反對強迫命令;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反對以權謀私;努力把完成上級任務和維護民眾利益統一起來,反對不顧大局和損害民眾利益。對農村基層幹部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加強教育,認真解決。對濫用職權、踐踏法紀的,要堅決查處。要把對農村基層幹部的嚴格要求和關心愛護結合起來。宣傳、表彰和獎勵實績突出、民眾擁護的基層幹部。重視從優秀的村幹部中培養和選拔鄉鎮幹部。要為村幹部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堅決制止各種打擊報復村幹部的行為。要支持和鼓勵機關幹部、軍隊轉業幹部和大中專畢業生到鄉、村工作。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傳統,也是一個重大原則。全黨要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把這項工作擺在重要地位,各行各業要大力支持農業。地、縣兩級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上。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把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的農民問題,善於用說服教育、示範引導、提供服務的方法處理同農民的關係。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實行民主科學決策,把開拓進取意識同求真務實精神統一起來。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改進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多為基層辦實事而不加重基層負擔,不搞脫離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總結和推廣農民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特別是到貧困落後的地方去幫助解決困難和突出問題。
全會號召,全黨動員起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艱苦奮鬥,紮實工作,努力開創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