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又稱“盂蘭節”“中元節”“鬼節”“麻谷節”或“七月半”(即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流行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地方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是祭祀祖先、祭弔孤魂的日子。香港潮籍人士約一百二十多萬。旅居香港潮人思鄉念祖之心深切,一年一度歷時一個月的中元節,舉辦盂蘭勝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整個香港較隆重及大規模的民俗活動。盂蘭勝會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包括燒街衣、盂蘭節忌諱、盂蘭節神功戲、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競投等內容。

2011年5月23日,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1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
  • 別名:盂蘭節、鬼節、七月半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
  • 遺產類別:民俗
  • 項目編號:Ⅹ-122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活動內容,活動場地,儀式過程,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專題節目,社會活動,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公元538年(元象元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設齋供佛及僧,求其滅罪增福。這是中國較早的盂蘭盆會,此後這個儀式遂在民間普遍流傳。
宋元時期(960—1368年), “各寺僧建盂蘭盆會誦經,至晚營齋於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嘉慶《澄海縣誌》),此時潮汕地區的盂蘭勝會,已由孝道轉變到祭鬼層面。
清代,盂蘭勝會被賦予祭祖的功能。康熙《饒平縣誌》記載:“中元節,道經謂地官赦罪。盛具時物,祀祖先,亦晉新意。”清代中葉,潮汕地區通過善堂、村社及寺廟的組織舉辦盂蘭勝會,自此,盂蘭勝會形成兩大主題——祭祀孤魂祖先和慈善濟貧。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始辦於香港銅鑼灣的公和堂,後來香港各地區都效法舉行,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主要有佛家和道家兩種儀式,但其宗旨和形式至今已融匯貫通,異曲同工。香港盂蘭勝會繁盛時有七十多個地區社團相繼或同時舉辦,每個小區一至三日不等。
至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依然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度“抗戰陣亡將士”英靈的內容。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

主要活動

活動內容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每年從農曆七月初一起舉行,直至七月底止。七月十五的主題以祭祖祀先、超度亡靈為主,其主要節俗有秋嘗薦新、放焰口、放河燈、普度等活動。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主要進行兩大祭祀活動:一是寺觀、里社或街區作盂蘭盆會。每逢七月十五,社區便有社會賢達禮請佛道做法事“普度”亡靈,設壇作醮,祀無主孤魂,為公祭。二是以家戶為單元祭祀先祖,供奉如儀,有的還要舉行家宴,為私祭。其大致儀式為:酹酒三巡,表示祖先飲宴;然後闔家團坐,共.進晚餐;天黑之後,人們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個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水飯,燒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的各街坊的戲台,以潮劇演出為主。還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和手工技藝作品展示,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參觀。盂蘭勝會期間,許多商號紛紛慷慨解囊,捐贈資金、糧油和藝術品,力促勝會圓滿。盛會結束,舉行拍賣“福物”活動。所謂福物,皆為供於神案上祭祀神靈之物,包括金銀飾品、玉石陶器、花木盆景和食品酒類等。

活動場地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活動地點設在公園、廣場或球場等寬闊的地方。全港分成幾十個街坊會場舉行,各會場設有施孤台、建醮台、戲台、大士台、神壇等。
每年七月,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在香港牛頭角區舉辦三場,分別由海陸豐人、潮州人、其他族群舉辦。三場盂蘭勝會中,由海陸豐人舉辦的名為“牛頭角區工商聯誼會坊眾盂蘭勝會”、潮州人舉辦的名為“牛頭角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其他族群的盂蘭勝會名稱不詳。其中,潮州人與海陸豐人的盂蘭勝會地點相同,位於牛頭角下邨的八號球場,會期分別為農曆七月初四至初六與農曆七月十七至十九;由其他族群舉辦的盂蘭勝會會期為農曆七月二十四當日,地點在佐敦公園。從時間上說,三場盂蘭勝會的會期相互錯開,分別位於七月的上、中、下三旬。

儀式過程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儀式發生的順序包括:1、農曆七月十七的迎神、啟壇(“慶土”與“退百煞”)、接子孫、掛榜、開光(大士爺及城隍爺);2、農曆七月十八的早朝、午朝(超度祖先)、恭迎聖駕、跑靈火、祭小幽(施米)、還子孫;3、農曆七月十九的走五土、午貢、祭大幽、派籌派米、化大士爺、送神。在三天的盂蘭勝會中,上述環節共同構成了作為整體的盂蘭勝會的儀式。這個儀式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包含著豐富的符號和象徵意味。這些帶有象徵意味的環節之間呈現出對稱的結構形態。請神與送神,接子孫與還子孫,安撫與驅邪,齋戒沐浴與饕餮盛宴,陰與陽,它們都是盂蘭勝會中對立而又互補的元素。農曆七月二十,由社區代表將聖人公媽等神牌送回至廟中,完成送神儀式。至此,盂蘭勝會儀式結束。

文化特徵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將佛教的盂蘭節文化、道教的中元節文化、儒家的“孝道”文化,以及潮汕的祭祀文化融會貫通,蘊含豐富的宗教和節慶特色。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既包含了傳統民俗文化、宗教習俗,又蘊藏了華僑、移民及香港發展的歷史,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文化活動本質,具有香港本土傳統文化活動的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活動繼承了潮汕地區中元節的“施孤”,以祈求異地生存平安、吉祥,並追薦祖先、悼念遠離家鄉到異地謀生、為繁榮香港而獻身的同胞,後來逐漸成為潮人聯結鄉情梓誼,互相祝賀一年來所取得成就、交流事業成功經驗的難得機會。

傳承狀況

20世紀60—70年代,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迎來高光時刻,大大小小的盂蘭勝會遍布港島九龍新界各地,星羅棋布,潮劇表演常常通宵達旦,大小潮劇團應接不暇。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熟悉熱愛盂蘭勝會的籌辦者和信眾開始減少,年輕人不太參與這種在他們看來傳統老舊的迷信活動,盂蘭勝會面臨青黃不接、資金不足的危機。

保護措施

2015年8月,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網站”正式開通。同年,《潮籍盂蘭勝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一書出版,成為第一本關於潮人盂蘭勝會的學術專著。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獲得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盂蘭文化節及籌辦中的“潮汕歷史及盂蘭文化論壇”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取消,但潮人盂蘭勝會的文化探索卻未曾停步。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走訪各區盂蘭勝會,了解他們的籌辦情況,特別關注他們在疫情下的心聲,將相關圖片、文字通過社交媒體廣為傳播,順勢讓大眾的關注點回到盂蘭勝會本身。同時繼續與其他文化機構合作,向政府申請項目資金,加大力度開展潮人盂蘭勝會的歷史研究及田野考察。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獲得“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專題節目

2014 年,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與亞洲電視合作,推出“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呈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盂蘭勝會》”專題節目。

社會活動

2015年8月27日,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辦的首屆“香港盂蘭勝會搶孤競賽”在香港康寧道體育場進行,來自潮屬社團共18支隊伍進行為期3天的比賽,“元朗潮僑盂蘭勝會”獲得冠軍。
2016年開始,盂蘭文化節移師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1號球場舉辦,新增了盆供堆疊賽、許願區等項目,與漫畫家合作推出的《盂蘭的故事》漫畫書也廣受青少年喜愛。
2018年,盂蘭文化節搶孤競賽邀請到54支來自港澳、內地和東南亞地區的隊伍。同時,還引進許多科技元素,比如與韓山師範學院合作引進其研發的機械魚,通過VR遊戲演繹“目連救母”的故事。
2019年8月16日,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辦的“2019盂蘭文化節”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開幕式。活動推岀亞洲盂蘭文化祭,會場主題項目還有3D自拍區、長紅糖塔許願區,更設有盂蘭文化的VR虛擬實境及手機版搶孤大作戰。也有色彩盂蘭工作坊、盂蘭文化對對碰、盂蘭文化導賞等活動區,還設有潮州美食攤位方便市民品嘗。
2022年7月15日,香港牛頭角第四十四屆海陸豐盂蘭勝會舉辦,儀式包括迎神、啟壇(慶土儀式)、掛榜、大士爺開光、早朝、午朝、恭迎聖駕、跑靈火、祭小幽、走五土、午貢、祭大幽、派籌派米、化大士爺、送神。

文化軼事

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起源於西漢末年《佛說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佛弟子目犍連為了救贖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果實供養十方眾僧,最後幫忙母親脫離苦海。這個傳說體現的是“孝”。五代十國梁朝時倡導孝道,梁武帝開始舉辦盂蘭法會,“目連救母”的故事家喻戶曉。
目連救母故事,乃梵文音譯,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荊楚歲時記》引《盂蘭盆經》日:“目連見其母在餓鬼中,即以缽盛往餉其母。食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弛還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一人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世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另眾僧皆為施主,祝願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是日,目連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目連白佛:‘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言:大善。” 據此,佛教徒興起盂蘭盆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