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

《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是近代詩人陳去病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詩人乘船渡海途中所寫。詩中描繪了海上所見景象:海面一望無際,海上波濤洶湧,洲渚若隱若現;雨後天空一碧如洗,烈日映照水面反射出耀眼的紅光。尾聯用伍子胥之典,慨嘆祖國淪亡將至,暗含對革命鬥爭充滿兇險的認識。全詩以遼闊的海天作為背景,描繪出一幅壯闊雄渾的畫面,同時借景抒懷,抒發了革命志士的豪情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境界開闊,壯懷激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
  • 作者:陳去病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出處:《浩歌堂詩鈔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
舵樓高唱大江東,萬里蒼茫一覽空。
海上波濤迴蕩極,眼前洲渚有無中。
雲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風翻水泛紅。
唯有胥濤若銀練,素車白馬戰秋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中元節:舊以陰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於此日舉行盂蘭盆會,誦經施食;民間則設祭超度先人。黃浦:即黃浦江,相傳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所疏浚,故名。吳淞:即吳淞口。黃浦江源出浙江嘉興,流至上海,北合吳淞江,會長江入海,其會合口稱吳淞口。泛海:乘船過海,渡海。
⑵舵(duò)樓:船上的樓艙。大江東: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裡借指作者滿懷豪情,高唱慷慨悲壯之歌。
蒼茫:廣闊無邊的樣子。覽:眺望。
迴蕩:指海浪迴旋激盪。
⑸洲渚(zhǔ):指江海中的沙島沙洲。渚,水中的小塊陸地,小洲。《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有無中:若有若無,時隱時現。
⑹磨:摩擦。碧:青綠色的玉石。此句下作者自註:“烈日中忽遇陣雨。”
⑺日炙(zhì)風翻:日曬風吹。炙,烤。水泛紅:烈日映照下海水反射出耀眼的紅光。
⑻胥(xū)濤:洶湧的波濤。春秋時,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反將伍子胥賜死。伍子胥死前囑其子,死後將他的屍體用皮囊包好,投到錢塘江中,以便早晚乘潮來觀看吳王的失敗。傳說伍子胥怒氣化為怒潮,稱為胥潮。銀練:白色的絹。這裡用伍子胥的典故,不僅藉以描述潮水的洶湧,暗示革命鬥爭的兇險,並抒發對祖國危亡的憂憤。
素車:用白土塗刷的車。古代凶喪事所用。傳說伍子胥死後化為潮神,錢塘江潮來時,他乘素車白馬湧現於潮頭之上。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屹立輪船舵樓高唱大江東去,萬里蒼茫的大海已一覽而空。
東海的波濤迴旋激盪到極點,眼前島嶼沙洲似在有無之中。
雲擦雨洗後的長天明淨澄碧,白日炙烤海風翻滾水色泛紅。
只有伍子胥的潮浪如同銀練,素車白馬率領波濤鬥戰秋風。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陳去病作為一個革命志士,“南社”發起人之一,“少年時負奇氣,一往無前”,中年致力於革命事業,慷慨以天下為己任。1908年,正是革命鬥爭風起雲湧之際,陳去病由上海乘船渡海赴廣東從事革命活動。該詩是詩人就眼前海天景色抒發豪情,表現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海上所見,但揮灑於筆底的境界並不單純是眼前景物的自然展開,而是融入了胸中波瀾,可以稱作融情入景。詩人的心胸和激情都展示於泛海抒懷的造境之中。
“舵樓高唱大江東”,作者居於視野開闊的“舵樓”,首先規定了全詩寫景的視點。這昂然前趨的位置,也與作者立於革命前潮的位置表里溝通。“高唱”“大江東去”,便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有這樣雄邁壯闊的起筆,次句“萬里蒼茫一覽空”無論是景物還是情境就都是合理的展開了。“一覽空”充滿了“不可一世”的意致,而從寫景看,則是大處著筆的無限遠景,是極目海上的真切實境。頷聯出句視點下俯“波濤”,那波濤重重回盪,由近及遠,無窮無盡,“極”是“波瀾動遠空”的境界,同上句的“一覽空”勾挽。對句視線再作回收,由於波濤的起伏,“眼前洲渚”時隱時現。革命風雲的層層疊起,革命形勢的升沉起伏,正是這兩句象徵的內涵。這幾句可以憑藝術感覺鮮明體察到寫景的底蘊,詩面上又表現得“無跡可尋”。“雲磨雨洗天如碧”作者註明為“烈日中忽遇陣雨”的實況,視野上揚。“日炙風翻水泛紅”,寫日光反射出的色彩,視線下臨。一“碧”一“紅”,上下映襯,色調鮮麗奪目,境界美輪美奐。這境界是經過“雲磨雨洗”“日炙風翻”艱難鍛淬之後到達的,作者遣詞中突出“磨”“洗”“炙”“翻”,強烈的主觀感覺對自然景象的強調,其象徵意旨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深知自己在實景中疊映的是一種理想和憧憬,而眼前更需要的是艱苦的鬥爭,甚至悲壯的犧牲。所以,尾聯用伍子胥的事再寫波濤,並用“唯有”兩字領醒,用意正在於此。“素車白馬戰秋風”透露著壯士視死如歸的激烈心懷,其中有作者對鬥爭事業艱難性的充分理解,並與首句“舵樓高唱大江東”的豪邁遙相呼應,形成不同色調的情感層次。
全詩筆力雄邁恣肆,境界闊大,氣勢豪壯,顯示了陳去病詩歌的風格,可以由此感知歷史前驅者們的昂揚風範。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文學院編審王英志清詩一百首》:此詩意境恢宏闊大,抒發了高歌慷慨的革命情懷,筆觸蒼勁有力。首聯落筆不凡,勾勒出輪船駛出吳淞口時所見大海的總體風貌,顯示出豪邁的意氣奮發的精神。頷聯則具體描寫海上景物。前句寫萬頃波濤,後句寫塊塊洲渚,一氣勢澎湃,一縹緲變幻,亦實亦虛,相互映襯。頸聯一轉,描寫海天色彩的絢麗,遣詞精警奇特。尾聯表面上描寫海潮壯美景象,實則內含豐富,寓意深刻,為全詩塗抹上一層悲壯的色彩。

作者簡介

陳去病(1874—1933),字佩忍,號巢南,原名慶林,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早年要求變法維新,後參加同盟會。為南社創始人之一。其詩頗多悲憤國事之作。辛亥革命後,曾任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後任東南大學教授等職,政治思想日趨消極。有《浩歌堂詩鈔》。又曾創辦《二十世紀大舞台》雜誌,提倡戲劇改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