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淮南洪烈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註。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鑑》《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淮南鴻烈》又名《淮南子》,鴻,廣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該書在西漢皇室貴族淮南王劉安主持下由其數千名門客集體編纂而成。《淮南鴻烈》的內容獨特,涵蓋了天、人、地、神祇、萬物等等,建構出一個相關而緊密的系統,並且闡述了“道”的核心、開展和套用三方面的狀況。書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來闡釋大道,貫通天道與人事,有別於《老子》那樣討論道學,也不同於《莊子》用比喻和故事來說明大道的哲學。“中信國學大典”之《淮南鴻烈》,由潘樹仁導讀及注釋,作者以修養身心的視野,探尋生命的意義,發掘書中的學問及現代實用的部分,帶讀者感悟大“道”哲理的思維方式及其核心,以此套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套用在職場的管理工作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信國學大典:淮南洪烈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潘樹仁 饒宗頤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16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作者簡介

潘樹仁
香港中知書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座講師,人文學會客座教授及課程部副主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客座講師,濟川文化研究會德育禮儀及生命教育課程總監。主要從事傳統中華文化的現代套用研究,包括通識、生命教育、德育、管治學、水文化、文字學、氣功等,並在兩岸四地發表多種相關學術論文。著作有《濟川·水的科學與哲學》、《歷海笙歌·蕭大宗師昌明傳奇一生》、《容睿集之一·文字創意學之廿字漫畫》等。

媒體推薦

自古讀書人和學術界都把《淮南鴻烈》一書視為道家哲學理論的總覽,或者是一本記錄雜家思想的百科全書。對比《呂氏春秋》這部百科全書,《淮南鴻烈》的內容獨特,涵蓋了天、人、地、神祇、萬物等等,建構出一個相關而緊扣的系統,並且闡述了“道”的核心、開展和套用三方面的狀況。書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來闡釋大道,貫通天道與人事,有別於《老子》那樣討論道學,也不同於《莊子》用比喻和故事來說明大道的哲學。
——潘樹仁

圖書目錄

《淮南鴻烈》導讀
卷一 原道
卷二 俶真
卷三 天文
卷四 墬形
卷五 時則
卷六 覽冥
卷七 精神
卷八 本經
卷九 主術
卷十 繆稱
卷十一 齊俗
卷十二 道應
卷十三 泛論
卷十四 詮言
卷十五 兵略
卷十六 說山
卷十七 說林
卷十八 人間
卷十九 修務
卷二十 泰族
卷二十一 要略
名句索引

文摘

自古讀書人和學術界都把《淮南鴻烈》一書視為道家哲學理論的總覽,或者是一本記錄雜家思想的百科全書。對比《呂氏春秋》這部百科全書,《淮南鴻烈》的內容獨特,涵蓋了天、人、地、神、萬物等等,建構出一個相關而緊扣的系統,並且闡述了“道”的核心、開展和套用三方面的狀況。書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來闡釋大道,貫通天道與人事,有別於《老子》那樣討論道學,也不同於《莊子》用比喻和故事來說明大道的哲學。“道”的哲理是遠古中華文化的開端,當時並沒有道、儒之別。有一句話說“推儒備道”,意思是推行儒家思想也要裝備道學的依據,故此讀者們一定要理清這個基本點,才可容易地掌握整箇中華哲學的根源,這就是本書要特別呈獻的新視野。
本書會用修養身心的視野,助你尋找生命的意義,並且讓你輕鬆地投入書內,遊走於文字之間,與該書的眾多作者前輩進行精神交往。本書亦會發掘書中的學問及現代實用的部分,讓你感悟大“道”哲理的思維方式及其核心,以此套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套用在職場的管理工作里。
一、書名、作者及成書
《淮南鴻烈》成書於西漢,原名《鴻烈》,“鴻”是龐大、巨大的意思,“烈”是“明”及闡明說明的意思。此書是先輩的偉大功勞,後世多稱之為《淮南子》或《淮南鴻烈》。至於“淮南”一名,乃源於其編者淮南王劉安(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二二年)。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他與數千人的智囊團(古稱食客或方術之士)一起撰寫編纂《淮南鴻烈》,大約在吳楚七王叛亂至漢武帝登位期間成書。劉安的父親劉長在漢文帝時計畫叛變,被發現後遭到流放,最終自殺而死。有學者便認為《淮南鴻烈》編書的時間應該早在劉長時代,乃劉長為了謀奪江山尋找治國之道而編撰的。劉長死後,劉安及其兄弟沒有受到牽連,劉安更被文帝冊封為淮南王。《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一書形容劉安:
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
劉安蒐集秦始皇時代散失和秘藏的書籍,加以輯錄和整理。《淮南鴻烈》成書之後,劉安便把此書獻給漢武帝,以表明期盼國家昌盛和諧,當中《卷二十一·要略》便明確指出希望達到“紀綱道德,經緯人事”,“天地之理究矣,人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認為要以天地的大道為準則,來維持正確的社會道德秩序,維繫人們倫理關係的和諧,作為民眾的共同目標。該書編寫整理的時代,正值西漢初年文景之治,當時統治者以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統治國家的指引,期望人民在戰國和秦國的戰禍後,好好休養生息,於是大力鼓勵社會各階層研究及熟讀道家書籍。
《淮南鴻烈》原著有“內書”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及“外書”三十三卷,內容龐大博雜。當中的“內書”是現存流通的版本,講解天地大道與社會人事等哲思;“中篇”主要記錄修煉神仙的技法,以及驅神除鬼等法術;“外書”已佚,內容已不得而知。清人茆泮林和葉德輝各自收集了一些片段,都是中篇和外書的零星佚文。東漢的高誘曾進行註解,他在《淮南鴻烈集解》的序言中說:
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於無垠。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其義也者,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
由此可見,《淮南鴻烈》不但論述了巨觀的宇宙,還蘊含了皮毛纖小的事,以及奇異怪誕、精彩的事物,而且文辭豐富瑰麗,因此被譽為“構思精密,構想奇特,構造完備”的巨著。
二、歷代研究
最早為《淮南鴻烈》做註解的有高誘和許慎,可是後來文稿雜亂了,令人分不清哪些註解出自誰人。不過,《淮南鴻烈集解》仍然是最重要的早期版本。在宋明時代,雖然《淮南鴻烈集解》廣泛流傳,卻沒有重大的校正。到了清朝,考據學鼎盛,研究者對《淮南鴻烈》做了仔細的校勘,當中乾隆年間的莊逵吉版本較受歡迎,而樸學大師王念孫對此亦有嚴謹的校對,其文記載於《讀書雜誌》。清末則有俞樾的《諸子平議》和孫詒讓的《札》,
他們繼承了王念孫的方法,再加以改進和補充。現代學者於省吾的《淮南子新證》和楊樹達的《淮南子證聞》都做出了詳細的考證闡釋。至於劉文典編撰的《淮南鴻烈集解》,勘對廣闊,搜羅詳盡,被胡適讚揚為“總賬式”,成為新中國建國初期研究《淮南鴻烈》的重要參考書。至於較近期的出版有何寧《淮南子集釋》、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和顧遷《淮南子譯註》等,作品各有特色,如果合併起來閱讀,則可達到更深入的效果。此外,許匡一所著的《淮南子全譯》運用了音韻通轉解釋文字,理據有力,並提出了具啟發性的解讀。要研究《淮南鴻烈》,也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思想內涵,例如徐復觀的《兩漢思想研究》、牟鐘鑒的《〈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和葛兆光的《中國經典十種》等。
歷代對於《淮南鴻烈》的研究都有豐富而多角度的觀點,值得讀者參考。例如宋代史學評論家高似孫在《子略》中評論此書:“《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於《離騷》;《淮南》之放,得於《莊》、《列》;《淮南》之議論,出於不韋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書。”至於研究的主題,主要是研究當中的道家思想和先秦各種雜說兩大類。
三、心身修煉
基於開拓新視野,必須重提先秦時人們讀書學習的模式,而修煉就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部分,例如顏回有“坐忘”的功夫,管子亦提到“動則失位,靜乃自得,道不遠而難極也”。只有靜慮、靜觀、平靜,才易於悟道。明代大儒王陽明教導學生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思辨和讀書不能過於消耗體能,他認為修煉可以提升體內的正能量,這樣才有機會發揮智慧潛能。
《淮南鴻烈》書中有八十四個“靜”字,數量頗多,讀者閱讀此書時,可以心身修煉為切入點,在閒靜的狀態下,直接感悟書中的道理。關於心身修煉,看似道家最為注重,其實在上古至漢代初年,讀書人都會把修養功夫貫徹於書本的學問中,二者不會分割開來;而且儒、道尚未分家的時候,中華文化便採用“道”、“易道”或“大道”等辭彙開展古人的哲學理念研討,並且會系統化地觀察萬物。一直以來,修煉的技巧以導引術為主流,有外導引的“引體”動功,其次是內導引的“行氣”靜功。道家學者較注重修煉的技術,多研究身體的健康和變化過程,墨家則側重個人生活上之刻苦修煉,其他諸子百家則以論述思辨“心性之學”為主,“心齋”或“坐忘”的功夫則放於次要的位置。在龐大的書庫里,對於心性的哲理探求,向來有不同的學說,人的心理變幻多端,可善可惡,要修養心境,應多讀善書經典,這必然對人有所幫助,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心寬體胖”。
在《淮南鴻烈》一書中,亦多處提到修煉養神的重要性及作用,例如《泰族》篇說:“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治國,太上養化,其次正法。”這裡很清楚地指出修煉比治國更為重要。其實治理個人自身,根本就是“養神”的氣學精神修煉功夫,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使身體健康,提升智慧。有了健康的身體,便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在身心提升的過程中,也可以感悟變化的道理,對治事治國都有幫助。治國的最高目標,是引導和教育人民修養道德及維護公義,從而讓每個人的氣質有所變化提升,內化而達到有道德修養,成為一位良好的公民。至於法律則較為次要,只有罰戒的功用。這就是傳統“身國同治”的修煉方向。此外,《淮南鴻烈》對於修煉亦有一些見解,如《齊俗》說:“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內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雲天。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氣處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時詘時伸,其不能乘雲升假,亦明矣。”這裡指出如果“時詘時伸”,沒有持久恆常修煉,便沒有良好
結果。
要讀書追尋智慧,必須要內外配合,對外應避免被事物沖昏頭腦,對內要穩定自己的神氣,煉神養氣,這樣才可以開通閉塞的竅門,明悟天地的真理智慧。《精神》篇便重申修煉精神的重要性,並做出提示。雖然《淮南鴻烈》看似沒有具體的功法,但當中其實有許多指導性的原則,是高層次的修煉方法,也是內外相合的實踐成果。
往後發展的修煉方法有“丹功”或“性命雙修”,而道家最後確立了“性命之學”,“性”是智慧心境,“命”是身軀肉體。“性命雙修”即是心身同時鍛鍊,是現代養生文化和醫學氣功界普遍推行的方向。這種身心並煉的理解,也切合於現代西方身心語言學(NLP)的理論,由此可見中西文化確實有共通的地方。
四、主要思想內容
《淮南鴻烈》的內容豐富,其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哲學史、諸子思想、儒道思想的比較、政治主張、神話的理解、文學特質、混沌與宇宙本體、陰陽哲理、人事組織、管理學、天人關係思想、兵學策略等等。當中以“道”為最主要的核心內容。文中的“道”有多種意義,且有不同的引申,讀者可加以揣摩,以轉化為日常實際套用的道理。
(一)《淮南鴻烈》的“道”
1.“道”是天地萬物的本體及整體
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卷一·原道》)
“道”包羅了天地所有事物,是萬物的本體及整體。現代人在抉擇人生道路時,不要只考慮個人的生命本體意義和價值,還要顧及整體性,包括家庭和親友,以至社會和國家,甚至是人類和宇宙大歷史的寬廣層面。
2.“道”是宇宙的創生源頭,聯繫著天、人、地的主軸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卷七·精神》)
“道”是宇宙的源頭,它生成了一,一是天,二是地,三是萬物。“道”又是聯繫著天、地、人的主軸,人的精神靈性乃來自天的最完備能量,而人的形體結構則符合大地;人類頂天立地,管理著大地的物類,“道”可以在宇宙人間循環運行,生生不息。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熱烈地談論環保的問題,提倡節儉消費,其實當中的核心原則便是人與天地的關係。天、人、地是互相聯繫的,人類的舉措除了會直接影響到天空和大地外,也會影響未來,因此人必須維護宇宙創造時的自然生態,才不會破壞天、人、地的循環
秩序。
3.“道”是宇宙和所有事物的運行規律、範圍及進行程式
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飛蠕動,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卷一·原道》)
“道”雖然衍生了萬物,但卻不是萬物的擁有者,也不是物質的本身,它只是生產過程中所運行的規律。然而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大道的範圍,沒有大道的方程式,就不能有生生死死的循環系統。在道的運行下,春夏秋冬四季活動正常,動植物的生長可得到優良的培育,可是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為的活動都擾亂了大道的規律,例如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造成了酸雨,影響生態;又如人類大量使用化學飼料、防腐劑等,導致肉類和蔬菜受到污染,人類食用後便會影響健康和體質。這些都是人類自己惹的禍,破壞了大道的活動
規律。
4.“道”是宇宙最高最終的哲理、真諦和真理
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調於義,發動而成於文,行快而便於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順情,其心愉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卷八·本經》)
在宇宙的開始,“道”展示了最高最終的哲理狀態:它和順、寂靜、質樸,閒逸寧靜而不急躁,任憑事物自然推演。而聖天在內會配合大道的不變原則,在外演化成仁義,少言而合於大道天理,順應人情,不做虛偽的行為,自然樸素而不用修飾。當人順應這種自然態勢運動,必定會增加大智慧,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5.“道”是最高尚的道德規範
聖亡乎治人,而在於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於德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則幾於道矣。(……)是故得道者,窮而不懾,達而不榮,處高而不機,持盈而不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強,平虛下流,與化翱翔。(《卷一·原道》)
“道”是最標準最高尚的道德規範,是人類修養德行的規矩法則。這就像正確而無形的人生大路,人如能走在此路,便是有道德的聖人。聖人不在乎坐上高位管治人民,而是希望得到高尚的道德;他們不會因為獲得財富而快樂,只希望以良好的德行修養與大眾同樂。此外,他們明白修養高尚的道德才是正確的人生大路,這比得到天下的名利更為重要,即使貧窮,他們都不會懾服於名利的誘惑和武力的威嚇之下。假如名利增多了,他們不會炫耀個人的光榮,反而會在沒有特殊勢力的情況中獲得別人的尊敬。即使沒有巨大的財富,他們仍能夠運用充足的資源服務社會人群。這種不為名利的人生目標,使現代人必須重新思索自己應該選擇和開拓哪一條人生新道路。
6.“道”是萬物的自然活動力量和潛能
是故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因循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舒安以定,攻大靡堅,莫能與之爭。(《卷一·原道》)
“道”是宇宙一切事情和物類的自然活動力量和潛能,人如能守持著清靜的大道,修煉著精神養氣功夫,不爭先恐後,柔弱虛靜,便能應變萬事萬物,有強大的力量,並且獲得勝利或達到目標。現代人只要清楚了解自然活動的力量所在,好好培養及發揮潛能,便可在人生路上化險為夷,開拓生命的新道路,成就非凡的功業。
7.“道”是主宰一切的最高力量
故達於道者,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失其情。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萬物之至,騰踴餚亂而不失其數。是以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眾弗害,天下歸之,奸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卷一·原道》)
“道”是主宰一切事物的最高力量,人不能改變天理道理,只可順隨。“道”這種巨大的能力無處不在,天下人都信仰(類似宗教式的信仰),而奸邪的人則會畏懼,沒有人敢與這種權能爭鬥。“道”不是簡單的神性宗教,它的主宰力量統領著人間和天地的事物。
(二)《淮南鴻烈》的“無為”觀
1. 不違本性,順從自然
《淮南鴻烈》的“無為”觀,並非一般人認為不做任何事的想法,它其實是指不去阻撓身心的自然反應,不去阻礙人性自然的美善,讓日常生活更自在。《卷一·原道》說:
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神托於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總,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
意思就是要依從“道”、“和”,在沒有目的及壓力之下做事,順乎身心,讓所做的事情合乎大道,不使用做作的言語,發揮出人性自然的美善。因為順從天性,便會自然遏止不公平正義的事件發生,或救濟弱小社群,這種善良的行為便是真正的功德。
2. 君臣異道,以“無為”馭“有為”
“無為”同樣用於治國,君主必須用“無為”的態度做事和駕馭下臣的“有為”,《卷九·主術》中說:
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是故心知規而師傅諭導,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耳能聽而執正進諫。
君主應實行無為之治,不須以言語說教,只須循著自然法規來任用下屬,以自己的言行做模範,教導朝臣和老百姓,堅守不干擾方式。君主依法治國,選用賢臣明士,避免動搖群臣依法行事的工作方針,各人都負上應有的責任,國君就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國家也會一片祥和融洽。
現代人開始明白返璞歸真的自然無為生活,不過部分人只明白外在的大自然,沒有反觀自身中的自然天地,其實人們應順著體內的小天地,配合大天地,自然地活動起居,令生命舒暢,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為。本書將會提供這方面的解讀,讓人們從新的視野閱讀經典,找回自然無為的道理,從而兼顧內外合一,天人合德,通達心身天人一體的大道。
五、用語賞析
現在流行的版本,全書共分二十一卷,實際有二十篇,上冊有十三篇,下冊有七篇,相傳上冊為高誘所注,下冊為許慎所注,故有上下分冊的編排,最後一卷為《卷二十一·要略》,即是重要的概略大綱,總括了全書的內容。大綱放在最後,是漢代以前的方式,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也是如此編排的。
語言文字是重要的表達方式,讀者不妨研究《淮南鴻烈》的用語多寡,以探討文章想表達的深層義理。全書共十五萬八千多字,平均一卷約七千五百四十五字。最長一卷是《人間》,共一萬二千六百餘字,最短一卷《覽冥》共三千六百多字,超過一萬字的有四卷。相比之下,《老子》只有約五千字,《淮南鴻烈》比它的字數多三十倍,也比《莊子》多逾一倍。此書大部分內容都在《老子》及《莊子》之上有所發展,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不可忽略。以下統計了《淮南鴻烈》的字詞使用次數,可供大家參考:
字詞
使用次數

名字
老子
五十七

孔子
五十二


五十二


四十七



六百一十六


三百○六


三百


二百二十二


二百二十一


一百七十三


一百四十六


一百四十二


一百一十四

詞語
君子
七十四

天子
六十二

仁義
五十六

精神
三十九

道德
二十八


筆者非常重視此書使用文字的技巧,而現代西方亦設有語言分析哲學的科目,如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淮南鴻烈》的文字,將會牽涉到很多相關的問題,例如該時代的語言結構、文字的理解等,因此筆者在這裡只能做一個引子,希望引起讀者留意,然後做出深入的探討。從表面的詞語套用數量觀察,本書傾向於展現道德仁義君子的大道,並且希望審視人類哲理的源頭,引申出中華傳統文化“道”的本體。
六、《淮南鴻烈》的現代價值
經典的存在價值在於它蘊含先賢的智慧,而這些智慧對於現代社會仍然非常有用,具有現代的價值,故此很多人爭相研讀經典。只要懂得基本的“大道”哲理思想,便可以明悟《淮南鴻烈》內所述說的智慧,並能加以運用。
現代社會重視物質享樂,萬物紛陳;另一方面,人們又用法律條文控制人的外在行為,割裂自己的身心聯繫,更切斷了人與天地的關係,而《卷一·原道》卻清楚指出: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回響而不乏,此之謂天解(即知曉天然的道理)。
人們身處於龐大而複雜的現代社會,要找出應付的辦法,可從《淮南鴻烈》得到啟示。這裡用廣闊的事物把人與社會的事件聯繫在一起,提醒人要回歸大道一體的親密關係,並要明白萬事萬物的根本在於“道”。當面對百事變遷時,要懂得守著門戶,即抓緊道的原則作為行為的指引,從而解決現代人面對的大量困擾。
此外,《卷五·時則》又提到:
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規、矩、準、繩、權、衡”是六種規範標準,很多人就認定規矩準繩是科學的標準,於是堅持個人的價值判斷。然而《淮南鴻烈》卻提示現代人,不可單一使用客觀科學的標準,而要因應時間和空間,兼顧當時社會的大眾公義價值,權衡各方面的相關情況,並做出恰當的調整和配合,以得出最合適的選擇。
另一方面,現代人忽略保養心身健康、修煉養靜的方法,同時又面對林立的商品,以及種種引誘人們盡情吃喝玩樂的行銷廣告,結果導致精神消耗。人們浪費金錢之後,又拚命賺錢,耗費了精神健康。在《卷七·精神》中說:
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
這裡道出了古今人們的狀況,以及聖人如何避免“蹶”與“竭”。現代人必須反省一下養靜修煉的功夫有沒有現代的價值,以及精神的價值與物質帶來的短暫快樂,哪一種有較高價值?
除了修養心身外,《淮南鴻烈》中有關君主與臣下關係的思想,也對現代人在管理公司或待人接物時有重要的價值。《卷九·主術》說:
夫人主之聽治也,清明而不暗,虛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
現代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管理人員大多都有很高的學歷,不過人總有弱點,視野上或許會有所疏漏,故此公司的總裁或總經理必須“聽治”,多聆聽各方面的意見,保持清明的心境,虛心請教老前輩的意見,切忌恃才傲物;此外,也不可隨便顯露個人的觀念和計畫,應先讓下屬表達不同的見解,“無愚智賢不肖”,不計較他以往是智是愚,對事不對人,因為下屬隨時會有最優秀的方案。
最後,《卷一·原道》說:“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這裡提醒人必須細心觀察事物的“自然”進化過程,以了解事情發展的結果。人類的智慧,永遠都不可能徹底明白萬物改變的機制,人只須讓事物自然地繼續演變,以了解未來發展的趨勢,這樣才更為重要。
七、本書說明
現時坊間的版本,每卷或用“某某訓”作為篇目,例如《卷七·精神訓》,但清代人姚范指出,“訓”字是:“高誘自名其註解,非《淮南》篇名所有,即誘《序》中所云‘深思先師之訓’也。”由此可見,“訓”字是後人所加,高誘原注也沒有“訓”字,故本書也刪去“訓”字。
另一方面,本書在每一卷挑選了重要的段落做注釋,白話譯文會儘量以現代思維表達原有的文字,以順序為脈絡,融合古今的語法,用直譯方式為主,希望貼近原作。例如“道”字,會譯為“大道”、“道德”或“道理”。至於節選文本的方針則以“道”為主線,至於有關《老子》的篇幅則儘量減少,避免重複。而賞析與點評部分,則會拉闊一點視野,讓讀者有通識關聯的了解。此外,這部分也會透視書中的重點及要旨,希望讀者能夠玩味書中的美句,並選擇當中精警的語言,成為自己做人做事的座右銘,以此作為修心養性或鍛鍊心平氣和的指導性原則。

序言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了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了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出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出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樑,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歷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歷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致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論語》、《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系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合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啟示與借鑑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出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啟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合圖書的出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出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制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表明先生對出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出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向饒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出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