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創新經濟發展及其經濟成長效用比較研究(許倩倩創作經濟學著作)

中俄創新經濟發展及其經濟成長效用比較研究(許倩倩創作經濟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俄創新經濟發展及其經濟成長效用比較研究》是許倩倩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8月。

該書在闡述中國和俄羅斯創新經濟發展過程及路徑的基礎上,對兩國創新經濟的發展績效進行比較分析。在分析過程中主要以技術創新、創新政策的發展路徑為主線,而創新經濟績效主要是研究創新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作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俄創新經濟發展及其經濟成長效用比較研究
  • 作者:許倩倩
  • 首版時間:2018年8月
  • 字數:247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八章。第一章為導論,在分析相關研究背景的基礎上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對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概念進行界定。此外,還闡述了研究目的和意義,介紹了該書的研究思路、方法、創新之處和結構安排。
第二章為創新理論及分析框架。論述了創新理論的發展,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熊彼特的創新經濟理論以及創新理論的演化,這其中回顧了技術創新學派、制度創新學派、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綜合學派、國家創新系統的相關理論思想和演化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分析框架。
第三章為創新經濟的提出及推進過程。論述了創新的經濟效應和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意義,並詳細闡述了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的推進過程。其中,技術創新的推進過程闡述了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邏輯關係,描述了從第一次技術革命到第三次技術革命中技術創新的整個發展歷程。在關於創新政策的推進過程中介紹了創新政策及其特點、分類、目標和主客體,從創新政策的形成、技術創新政策及其重點的轉變、創新理論模型的角度分析了創新政策的演進,最後分三個階段分析了關於創新政策研究的發展概況。
第四章為中俄技術創新發展路徑比較。論述了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發展路徑。在中國技術創新發展領域,描述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具體情況,在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開展創新,闡述了中國技術創新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中國企業在創新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和選擇。在關於俄羅斯技術創新發展路徑的分析中,對俄羅斯技術創新發展的情況進行了概述,描述了技術創新基礎和技術創新成果。最後分別從技術創新發展背景、發展模式和實現途徑三個方面對中國和俄羅斯技術創新的發展進行了比較分析。
第五章為中俄創新政策比較。在分別詳細闡述中國和俄羅斯創新制度政策演進過程的基礎上對兩國在創新制度政策方面及其推進方法的不同之處和共通之處進行比較分析。
第六章為中俄技術創新經濟績效比較。利用靜態面板模型對中國技術創新績效進行定量分析,同時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對俄羅斯技術創新績效進行計量分析,在得出兩國技術創新相關因素對於經濟成長的關聯性和貢獻度的基礎上分析比較了中俄兩國技術創新的經濟績效。
第七章為中俄創新政策經濟績效比較。通過建立模型,選擇數據,進行了實證結果分析,得出中俄創新政策的經濟績效。
第八章為結論與啟示。通過對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多方面的創新經濟發展的比較與分析,得出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結論並推及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創新經濟發展的啟示。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五章 中俄創新政策比較
第一章 導論
第六章 中俄技術創新經濟績效比較
第二章 創新理論及分析框架
第七章 中俄創新政策經濟績效比較
第三章 創新經濟的提出及推進過程
第八章 結論與啟示
第四章 中俄技術創新發展路徑比較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21世紀初,技術創新對經濟成長乃至創新經濟的影響相關研究較多,而制度創新對創新經濟進而整個經濟成長的研究較少,將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二者結合起來分析其對經濟的效用問題就更少,尤其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這類轉型國家。一方面,技術創新的發展雖然會對創新經濟產生直接效用,但是制度創新又是影響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因此,單單從技術創新這個角度研究創新經濟的實施效果存在片面性,只有將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各因素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才更為全面;另一方面,儘管以美國為代表的創新型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創新經濟的發展,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經濟得到了飛躍式增長,作為轉型國家,對已開發國家的一些創新技術和政策可以引進、吸收並再創新,但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經濟體制和市場結構有其自身的特點,轉型國家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應在引進、吸收和借鑑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調整和改進,這樣才能有助於本國創新經濟的發展。鑒於此,《中俄創新經濟發展及其經濟成長效用比較研究》選擇兩個典型的轉型國家:中國和俄羅斯,從技術和制度相結合的角度對創新經濟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並比較中俄兩國創新經濟的發展路徑和效果。

作品思想

第一,發展創新經濟是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創新經濟是技術創新、政策創新、組織與管理創新等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創新體系,它的發展路徑是要使經濟從外延型向內涵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注重經濟成長數量到注重經濟成長質量的轉變,這是對傳統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挑戰,也是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對於中國來說,發展創新經濟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在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之後開闢的又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隨著國際經濟局勢的不斷變化,以廉價勞動力、低成本的土地以及其他生產資料取勝的中國製造所帶來的相對優勢正在逐漸減少,以粗放型及要素型生產方式為主的製造經濟的潛力已經越來越小,終究會被挖掘殆盡。中國必須找到一條新的可以提升經濟成長質量、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發展之路,這就是由製造經濟向創新經濟轉變的發展之路。而對飽受“休克療法”轉型之苦的俄羅斯來說,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使經濟能夠重新崛起並實現快速穩定增長的願望更為迫切。對於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來說,有兩大因素制約其順利進行:一個是俄羅斯轉型之初,由於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的轉型方式和方法,導致俄羅斯經濟受到重創,使經濟成長停滯甚至衰退;另一個是對資源經濟的過度依賴,導致俄羅斯的經濟成長一直處在一個不健康、缺乏可持續性的路徑之上,這不但使俄羅斯經濟容易受到國際能源價格的影響,威脅經濟安全,也使本國產品附加值低,缺乏競爭力。
第二,發展創新經濟的內涵就是將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利用比較優勢來進行生產和國際貿易的方式在較長的時期里維持著國際經濟秩序,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開發中國家,低廉的勞動力、土地以及豐富的能源就是它們的比較優勢,利用這些優勢進行的生產活動和國際貿易活動成為維持兩國經濟成長的主要方式和途徑。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以及俄羅斯的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與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進行貿易,用以此獲取的利潤維持本國經濟發展及購買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雖然這種方式確實為兩國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同時也為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技術創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這種生產方式和貿易方式在國際市場上始終沒有競爭力可言。如何在國際貿易中提升本國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使產品從低端向中高端發展並增加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實力,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創新經濟的發展,發展創新經濟就是使本國產品由外延式的比較優勢向內涵式的競爭優勢轉變。隨著國際貿易發展範圍的擴大,中俄兩國也不斷地努力加入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產業鏈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有益於本國科技的發展,不過即便如此,高技術產品產業鏈中的核心部分或高端環節仍然是兩國難以涉足的,可以參與的仍然是依靠本國比較優勢而進行的低端生產環節,因此,改變經濟和貿易發展模式,利用發展創新經濟和自主創新的方式使本國產品具有競爭優勢是兩國勢在必行的經濟發展路徑。利用發展創新經濟的方式來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一方面是保障本國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增長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國際經濟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第三,經濟發展模式與轉型實現途徑決定了創新經濟的發展。對於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處於轉型期的開發中國家來說,發展創新經濟的關鍵是選擇何種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實現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途徑。對於中國來說,原有的資源消耗型或者要素租金依賴型的製造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向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這就需要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改變原有的簡單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技術創新發展方面,不能單純依靠對於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吸收,還應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提升創新能力和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由於轉型危機和經濟危機給俄羅斯經濟帶來的重創,相比於中國,俄羅斯希望通過改變原有的經濟成長方式以及依靠發展創新經濟來使本國經濟重新崛起的願望更為迫切。資源經濟對於俄羅斯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如此之深,以至於在較長時間內都無法擺脫資源經濟對於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束縛,因此,俄羅斯不應再走轉型之初“休克療法”的老路,而應循序漸進,在正視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在利用資源經濟帶來巨額收益的同時,穩步向創新經濟轉變,使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更為合理,逐漸擺脫本國經濟和社會對於資源經濟的過度依賴,這也是增強俄羅斯經濟安全性的選擇。在技術創新領域,俄羅斯應在充分利用本國雄厚科技實力和人力資本的同時,對於國外的先進技術進行引進和吸收,取長補短。總之,不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在未來應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它可以幫助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的增長,也可以幫助俄羅斯擺脫“資源陷阱”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並走上經濟重新崛起之路。在實現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的途徑上,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質量,應在全面認識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找到適合自身的實現途徑。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俄創新經濟發展及其經濟成長效用比較研究》
2018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247-7

作者簡介

許倩倩,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博士,現為德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產業轉型、食品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在CSSCI、EI、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