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全長0.5米左右。頭略呈三角形,頸明顯,有頰窩,瞳孔為直立棗核形,有“白眉”。上唇鱗7(2—1—4)枚或6(2—1—3)枚;頰鱗1枚;眶前鱗、眶後鱗各2枚;顳鱗2(1)枚+4(3)枚。背鱗23—23—19行,除最外1~2行光滑外均起棱;腹鱗157~178枚,肛鱗1枚,尾下鱗40~53對。背面黑色、灰色、土黃色、沙黃色或褐色,自頸至尾有白色細橫斑;腹面灰黑色,布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或帶黑色的小斑點;頜部密布細黑褐色斑點。
生境繁殖
生活于海拔620~2400米的平原、丘陵和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尤以山麓、麥田、路旁、碎石堆、墳地、岩縫、牧草茂盛、灌木叢生等處多見,亦見於荒漠、半荒漠地帶。夏秋時節為其活動旺季,炎熱時則早晚活動活躍,中午隱息。耐寒,10月末始漸入冬眠,翌年4月出蟄。性兇猛,但行動緩慢。食性廣,已知食鼠類、沙蜥、麻蜥、蛙類、山溪鯢、魚,亦食其他蛇類、小鳥及其卵、昆蟲。卵胎生,5~7月交配,8~9月產仔,每次產2~10仔,初產仔全長140~170毫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山西、陝西(秦嶺以北)、內蒙古(大興安嶺以西)、寧夏、甘肅(武威、敦煌)、新疆(天山南北坡,以北坡及托里、裕民、木壘等地較多見)。國外分布於蒙古西南,原蘇聯遠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