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林蛙

中亞林蛙

中亞林蛙(學名:Rana asiatica)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分布於中亞卡扎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大陸新疆,主要活動於溫帶各種較濕的地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天山伊犁河。

基本介紹

簡述,分類,特徵,習性,核型,種群狀態,分布,

簡述

本種形態特徵與中國林蛙R. chensinensis近似。背側褶較顯,在顳褶部形成彎曲狀,先與顳褶相連,然後再達胯部,即背側褶不成直線。背部有一定數量的疣粒。由眼後經鼓膜幾達肩部有一三角形黑色帶。內蹠突低。雄蛙咽部皮膚下具有一對內聲囊。與中國林蛙主要區別表現在頭較扁,頭側頰部極為傾斜;足部蹼較為發達,趾蹼缺刻淺,第五趾內側蹼之凹陷近趾端。
中亞林蛙中亞林蛙
成蛙主要生活於森林,灌叢或草地等陸地環境。進入繁殖季節,在靜水域或溪流較緩處產卵。蝌蚪多在靜水中生活。國內分布於新疆(哈拉斯);國外分布於中亞等地。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中亞林蛙中亞林蛙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蛙科 Ranidae
屬: 蛙屬 Rana
種: 中亞林蛙 R. asiatic

特徵

中亞林蛙的顳部有三角形黑斑,頰部向外側甚斜出;趾緣缺刻淺。雌必體長71-90毫米,雄性較小。雄蛙體長50~58 mm,雌蛙體長49~66 mm。頭寬略小於頭長; 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 吻棱較明顯,頰部甚傾斜; 鼓膜圓,直徑約為眼徑的2/3; 犁骨齒兩小團。背部疣粒明顯,兩眼和背側褶間長、短疣粒略排列成2縱行,肩背面常有 “八” 形疣粒; 背側褶較寬厚,在顳部上方呈曲折狀,體側光滑無疣; 腹麵皮膚光滑。前臂及手長為體長的45%左右,指、趾端鈍圓無溝; 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或眼后角,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疊,脛長小於或等於體長之半,足比脛長; 內、外跗褶略顯,趾間約2/3蹼,外側3趾間略超過半蹼,蹼緣缺刻較淺,外側跖間蹼幾乎達跖基部,內跖突卵圓形,小而高,無外跖突。背面棕色、灰褐色或棕黃色,背部疣粒周圍棕黑色,體側有棕黑色斑塊,除上述大斑塊外還雜以小斑點; 顳部有棕黑色三角形斑; 四肢背面有棕黑色橫紋; 腹面黃白色或棕紅色。雄蛙第一指上具灰色婚刺3團,基部2團大,腹面分界不明顯; 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 背、腹側均有雄性線。
中亞林蛙中亞林蛙

習性

生活於陰流星焰火的山坡樹叢離水較遠,4月左右繁殖。捕食葉甲蟲、蝗蟲等。
該蛙生活于海拔700~1 000 m植被較好的沼澤地或河岸的水坑、水塘及其附近,在綠洲區的稻田或堰溝緩流處亦可見其蹤跡。繁殖期可能在3~4月,卵產於靜水域內。卵團的直徑為10~12 cm,每團含卵1 025~1 148粒,卵粒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多為灰白色。
中亞林蛙中亞林蛙

核型

中亞林蛙的核型為2n=26,NF=52。第2號染色體短臂有一條近端著絲粒區C帶。第10號染色體長臂上有一對標準NORs。本文認為,田野林蛙起源於歐洲,是歐洲林蛙群與亞洲2n=24的林蛙群間的過渡種類。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區寬,其種群數量甚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分布

新疆(伊犁、託克遜、焉耆、尼勒克、察布查爾、烏魯木齊、若羌、庫爾勒、特克斯、瑪納斯)。國外分布於哈薩克斯坦(南部)和吉爾吉斯斯坦。
中亞林蛙中亞林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