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丫髻山位於平谷區劉家店鎮北部,距平谷城區14.5 公里,與北京市密雲縣接壤,101、102國道連線路橫貫全境,平谷——華山——
河北興隆縣公路也從此通過。
地形地貌
丫髻山海拔363米,
玉皇閣、
碧霞元君祠為京東著名道觀。鼎盛於元、明、清三朝,
清朝皇帝多次駕幸丫髻山,御封為“金頂”、“畿東泰岱”、“近畿福地”、“靈應宮”。丫髻山海拔高361米,背靠燕山,面向平原,平地拔起,其山之頂鬼斧神工般地凸起兩座峰岩,酷似女孩頭上梳的兩個髮髻,故名“丫髻山”。 丫髻山座西北朝東南,滿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下錯河如玉帶環繞,山前有四十八盤台階直通山頂。山後為懸崖絕壁,挺拔險峻。
氣候條件
丫髻山屬暖
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東北部山區有地區性小氣候。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1.5℃。年平均最高氣溫17.3°C。年均降水量為644毫米,風向以北西風為主,平均風向頻率9%,多在11~2月。
自然資源
丫髻山雙峰高聳,玲瓏石林,磐石御坐,林木茂盛,鳥雀繁多。景區內有:雙松迎客、回香攬古、石經道、萬壽柏抱松、御坐石、碑林懷舊、碧霞夕照、觀音望海、石門等眾多景點。森林中蓊鬱蔥綠的油松林生長旺盛,遮天蔽日,林下野花爛漫,五彩紛呈。吊床,木屋幫助遊客徹底放鬆,恢復健康清爽。山後為松林山莊,可為遊人提供“小木屋”、“吊床”等休憩場所。
丫髻山景區空氣清新,山色秀美,鳥語花香,為遊人提供了登山賞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裊裊香火、晨鐘暮鼓、使遊人倍感千年古觀之恬靜。
交通信息
乘車線路
乘坐捷運2號線(外環)(或捷運2號線(內環)),在東直門站下車(C東南口出)乘坐852路,在官莊路口站下車乘坐郊82路,在松棚站下車。
自駕線路
沿S204行駛18.8公里,左轉進入寅北路;沿寅北路行駛4.2公里,在松棚橋左前方轉彎;行駛63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歷史沿革
據《玉皇閣碑》記載:“京東百餘里有山曰丫髻,隸懷柔縣,兩峰高聳,望之如髻,故得是名。”關於這座山峰,當地民間有個傳說:王母娘娘大擺蟠桃宴會,命仙童獻酒,仙童不慎弄翻了玉壺,瓊漿灑落人間,成了山下的
錯河。王母大怒,將仙童趕下凡間,化做
丫髻山峰。傳說自然是民間附會,但卻為這一名勝增加了一點神奇色彩。
相傳唐朝即有道士在山上結廬修煉,
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
清朝康熙、乾隆、道光等
皇帝也多次在此題字賦詩。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座廟宇形成巍峨的建築群,成為“京都名勝大觀”。 原廟在 1949 年前夕被毀,當地信眾又重新在山頂建了元君殿和山門,恢復了山下的紫霄宮。每年四月為期一個月的
廟會,仍如前景,成為
北京東部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
丫髻山座西北朝東南,滿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下
錯河如玉帶環繞,山前有四十八盤台階直通山頂。山後為懸崖絕壁,挺拔險峻。自唐貞觀年起,直至民國初年,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大興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築群十八餘處。清
康熙五十二年,適逢
皇帝六十大壽,為了祝壽,臣民捐資,重建東頂玉皇閣,內奉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賜題匾額“敷錫廣生”。在西頂上建有碧霞元君祠,當地人稱娘娘廟。
丫髻山東西兩頂上的建築極為宏偉,而且富麗堂皇,雕樑畫棟,極為精緻。在
西頂有一座別具風格的鐵瓦殿,內奉王三奶奶肖像。在東西兩頂之間,建有三座大殿,稱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鐘樓一座,高約三丈,上懸巨鐘,左側有一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此外,山腰還有亭堂殿閣多處,如萬壽亭、巡山廟、三官殿、菩薩殿、回香亭等。山下有
皇帝的行宮和大戲樓。登山沿途,凡廟皆有石碑,特別那幾座御碑,石質細膩,字跡清秀剛勁,是當時石刻匠人高超的藝術傑作。
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始建於
唐代,後經歷代不斷翻修、擴建,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建築輝煌,香火旺盛,是京東最有名的
古剎。集資重修了碧霞元君祠和金身塑像,恢復了第年農曆四月初旬的廟會。磕頭溝原有雲岩寺,分上下兩寺,始建於遼代,後經多次重修。上寺建築懸崖峭壁上,其規模之大,工程之險,古來罕見。
自元代以來,
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帶人們瞻拜祈禱的聖地。上至
皇帝后妃,宗室王爺,達官貴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東大山的習俗。清康熙和乾隆
皇帝,都曾兩次游幸
丫髻山。當時大駕出遊,旌旗如雲,車馬如龍。至於清室王爺,達官貴人及平民百姓,車馬飛馳,曉行夜宿,去
丫髻山敬香者終年絡驛不絕。而
廟會期間更是人如潮湧。山上有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每歲孟夏,四方人士會於此者,或輦紙帛,或升香燭,拜叩登山,名為勝會,駢肩疊跡,不可勝計……”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1946年。
歷史人文
丫髻山廟會已延續400多年,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之一。一九九四年,丫髻山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道教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