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私見

並非私見

《並非私見》是陝西出版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向讀者推出的“江蘇雜文叢書”系列中的一本雜文集。陳春先生近幾年來以隨筆的筆法撰寫的時事評論尤佳。《並非私見》收集了其在2004年到2008年間對一些重要的公共事件發表的評論觀點,彙編成集,以饗讀者。

基本介紹

  • 書名:並非私見
  • 作者:陳春
  • ISBN:978-7-224-09505-0
  • 頁數:218頁
  • 定價: 陝西出版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尺寸:890mm x 1240mm
  • 重量:340 g
作者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陳春,現居南通州區,上世紀70年代生人,80年代求學,90年代中期工作。服務桑梓十餘載,躬耕於三尺講台,朝夕惟聞蒙童稚語,自覺其樂融融。職業之餘,亦為南通雜文學會會員,撰寫時文雜感,零散文字偶見於報章,所著文字皆關注當下轉型之時代,嘗以羸弱聲音,表達公民之理想,呼籲民生之理念,參與公共之討論,並非私見爾。
近幾年來,在《揚子晚報》、《中國青年報》、《大公報》等媒體發表文字近百萬言,涉及教育、社會、公共時政等領域,部分輯錄於2004年的《熱點冷談》一書。曾在《中山商報》等紙質媒體開設雜文評論專欄,並受邀在《天涯》人物專欄撰文,簽約《博聯社》等著名網媒,與同道諸君一起見證這個時代每一天的不同,每一點的進步。

媒體評論

這倒是一點私見
——自選雜文集《並非私見》之後記
靜夜,偶爾有不眠的蟬,打破這安靜,也攪動我的思緒,面對這份剛剛整理完成的文稿,覺得有必要再寫一點什麼,也算是對此的一個小結。
這幾年斷斷續續的在報章紙媒上發表一些豆腐塊,當然都只是個人觀點,寫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要做成小冊子,只是這么就事論事的寫,然後有媒體願意刊登出來,純屬一種私人的事情。那又為什麼現在取名“並非私見”,我想也是有道理的,在整理完文稿之後,再粗粗的前後瀏覽,發現這些文字涵蓋了這幾年在公共領域所發生的大小事件,再重新檢視自己的觀點,和後來事件的趨勢一致,也和當時所謂主流民意是一致的,因此也就算不得一己之“私見”,或許是一種常識的推演。是的,並非私見,乃是常識。這或許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待這些“速朽”的文字一個自以為最恰當的概括。
之所以說這些文字“速朽”,是因為事件發生之突然,消失的也快。這個資訊時代的焦點往往並不固定,每每一些重大事件披露,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周前或許還是風起雲湧的所謂“大事件”,現在已經偃旗息鼓,甚至在媒體上再也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這不是速朽是什麼?而依附於這些事件所謂的評論、雜感當然也難逃被迅速遺忘的境地。關於這一點,上世紀初的《大公報》主筆張季鸞先生有過一個形象的“包花生米”比喻,大意是說他的評論文字上午刊發在報紙上有人買來讀,下午就會被他們用來包花生米或者用作他用,全不記得了。這當然是笑侃,張先生的《大公評論》百十年後讀來依然熠熠生輝,時弊之針砭,激揚之文字,酣暢淋漓,乃後學之楷模也。
之所以說這些文字是“常識”,也是有理由的。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事件關注中,我們會輕易的發現很多雷同的現象存在,例如要求行政信息公開的,例如公民因言獲罪的,例如污染事件,例如食品安全事故等等,除了時間和地點的不同,事件的其他要素大致相同,結論也是一致的,概括起來也就四個字:盡失常識。或許,現在是一個需要重申常識的時代。於是,稍有良知的媒體報章,連篇累牘的文字,或直率,或委婉,或鴻篇,或短章,直指常識本身。我的這些小文只是匯入了“回歸常識”啟蒙的洪流。舉一個小小的例子:2006年當時有一個銀聯繫統的跨行查詢收費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結果廣東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質詢這件事,我在廣東《新快報》、《羊城晚報》連續撰文,結果均作為社論刊發,轉載多處,文中之意不過在重申一個公共監管機構的職責“常識”。當然,在其他事件中,還有包括公民的言論權利、行政知情權利、免於食品安全恐懼的權利等等常識也在一再重申,這些大家可以在文稿中得以瀏覽,不再贅述。
無論是“速朽”,抑或是“常識”,都只是這些許文字在這個時間段里承載著的一段思緒,這倒是純屬個人的,現在輯錄在一起,才發現有這么長時間的堅持和熱忱。而激發這種熱情的,最早要追溯到《南通日報》的“紫琅茶坊”,記得當時是由張堅先生主持的,而《江海晚報》的雜文版面是由王建先生主持的,最初嘗試著投寄了一些文字,結果連續的發了一些,要謝謝他們的鼓勵啊!後來又在日報的雜文專欄“熱點冷談”撰寫了一些文字,這些都收錄在雜文學會的《熱點冷談》一書中。之後幸得一些市外媒體的包容,在《中國青年報》、香港《大公報》、《雜文報》、《羊城晚報》等國內的數十家媒體的雜文、評論版面零零散散的發表一些文字,參與許多公共事件的議論,這次遴選一部分,收錄在這本小冊子裡,也算是對過去幾年的一個段落小結。
河邊鄉村的生活是安靜的,平緩的,因此也會有對公共事件更多理性、平和的考量;網際網路是開放的、包容的,因此注定視野不會狹窄,技術傳輸不會遲緩。二者兼具,方可使自己的一些觀點得以迅速的公開,無論是紙媒還是網路,都有足夠的空間供你選擇,這是一個慶幸。另一個值得慶幸是的理由或許是當下的“前公民時代”,相對注重多元言論,在制度建設上逐步走向透明,這些都是積極的因素。當然問題依然不少,因此,用來“包花生米”的時政雜感斷然也不會少,這是一個大的時代背景,生於斯,寫於斯。
09初夏,玉成會長矚我整理一點文稿的時候,甚為不安,之後看到此次叢書輯錄的都是前輩大家,更為惶恐。硬著頭皮把這些散亂的,已經“過期”的文字聚攏來,用“並非私見”做題倒也心安些,言下之意,“乃是常識”,說說而已,當不得真,也沒有用處。在本書輯錄的這個過程裡面,感謝玉成會長的幫助和支持,不斷地督促和修改,才稍許符合體例。感謝吳熔、王向東先生的作序。當然,更要謝謝家人的默默支持和南園諸君的默契,讓這些文字得以在一個“非誠勿擾”的環境裡面靜靜流淌出來。
是夜,靜謐,寫一點零散的文字作為這本小冊子的後記,這是唯一的一點私見。

目錄

《並非私見》
目 錄
序 金陵客(著名雜文家)
1,《立法法》之第三十四條“軍規”何以體現?
2, “好支書一離任,組織就癱瘓”,咋辦?
3,以什麼名義反對奧運“考察”
4,“還風景於市民”的範本意義
5,“損害自身利益”的制度,誰去執行?
6,公開“愛滋”信息,天塌不下來
7,民意暢通,方能“肝膽相照”
8,在職幹部更需要審計給“清白”
9,公民也有權透視“玻璃錢櫃”
10,長江之“污”拷問環保執行能力
11,歷史終究會“記住”抒寫自己的人
12,農村基礎教育免費不僅僅是“呼籲”
13,質量監管不能躲在“擋箭牌”後
14,讓索要發票成為我們的習慣
15,熊德明路徑走不出欠薪迷局
16,“違憲審查”申請的理性期待
17,行業潛規則的“多米諾骨牌”會倒嗎?
18,方鴻漸還有多少“同窗”
…………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