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告昊蘇

並告昊蘇是一出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話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並告昊蘇
  • 客里空: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話劇
  • 沉吟:沉思低吟
  • 發生時間:1961年7月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相關史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二首)
一九六一年八月,小丹遠行就學,余適因公南行,匆匆言別,不及細談。寫詩送行,情見於辭,不盡依依。望牢牢緊記。並告諸兒女。
(一)
小丹赴東北,升學入軍工。
寫詩送汝行,永遠記心中。
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
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
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學技術,專業應精通。
勿學紈絝兒,變成百痴聾。
少年當切戒,阿飛客里空①。
身體要健壯,品德重謙恭。
工作與學習,善始而善終。
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
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試看大風雪,獨立有青松。
又看耐嚴寒,籬邊長忍冬②。
千錘百鍊後,方見思想紅。
(二)
深夜拂紙筆,燈下細沉吟③。
再寫幾行詩,略表父子情。
兒子去學校,照顧勝家庭。
兒去靠組織,培養汝成人。
樣樣均放心,為何再叮嚀?
只為兒年幼,事理尚不明。
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雲?
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
尤其難上難,鍛鍊品德純。
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
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1]
2

作品注釋

①客里空: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話劇《前線》中一個愛講假話、華而不實的人物。
②忍冬:即冬青,常綠灌木。
③沉吟:沉思低吟。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1]
3

相關史事

1961年7月,陳毅之子陳丹淮,考上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要去赴校入學的時候,正趕上陳毅要去南方參加外事活動,陪巴西朋友訪問杭州。匆忙之間,不及多敘,但又想到兒少年幼,涉世尚淺,不知風雲多變,征途多艱,遂寫此詩,作為告誡,並表父子離別之情。
陳毅作為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以革命為本,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他作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勛和繼周總理之後一個偉大的外交家,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一貫嚴以律己,刻意反省,認為人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造、不斷革命的前進過程。為此,他必須接受艱苦的磨練,必須在風浪中鬥爭,才能成為純而又純的、具有堅定立場的共產黨人,才能為廣大人民做出貢獻。陳毅常常以此自勵,在他的《六十三歲生日述懷》中,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 中夜嘗自省,悔愧難自文 ; 今後幾時期,正路再遵循 ; 寫詩以自勵,聊以剖心情 。如果《述懷》詩是對自己的要求,《示丹淮》則是他以不斷革命的思想對兒女的勉勵。陳毅深知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重要性,本詩以及他同期寫作的《示兒女》都是以共產主義的理想對兒女及青年一代的教育,表現了他對革命下一代的殷切期待與勉勵。[1]
4

作品鑑賞

這組示兒女的詩篇,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站在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高度上,對兒女提出的殷切期望與要求。語言通俗明白,感情摯切,諄諄教導,語重心長。
第一首開篇四句,交待寫作起因,直切而入,要子銘記。接下四句,作者簡明扼要,微言大義。“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作者顯然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位置上,而不是作為功臣之後嚴加要求,要他們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保持革命本色。以下十二句,從“汝要學馬列”,到“善始善終”,是要求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把自己培養成為對黨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有用的人材,切忌成為遊手好閒、過寄生生活的紈絝子弟,也不要成為不學無術,愛講假話、華而不實的人物。作者在這裡採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加強了說服力,接下來“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四句,作者是用共產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後代,要他們學成之後報答人民的養育之恩,祖國有難,應首當其衝。結尾六句,作者則是以“千錘百鍊後,方見思想紅”的道理,鼓勵兒女要不怕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經過艱苦的磨鍊後,鍛造出火紅的品性來。
最後幾句,作者以青松經風雪而挺,忍冬歷嚴寒猶綠,深山石灰千錘百鍊方見清白連連作比,把一股凜然豪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家能夠再次感受到“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勃發雄氣激盪並躍動紙上,搏擊著兒女並向每一個讀者的心靈滲透。
作者寫到這裡,顯然意猶未盡。又深夜拂筆,細作沉吟。於是又看到了作者的第二首詩。如果說第一首詩中的諄諄教誨,看到了一個嚴父的形象,這裡的再三叮嚀,體驗到慈母般的溫情。臨行前的叮囑,它是嚴肅的,但語語含情。作者作為一個曾率軍百萬的將軍,說話辦事一向斬釘截鐵雷厲風行。“兒去靠學校,照顧勝家庭。兒去靠組織,培養汝成人。樣樣均放心,為何再叮嚀?”從這一組像是問話,像是自答,不斷反覆和沉吟的詩句中,看到了某種猶豫、割捨不下甚或是“婆婆媽媽”的感情。但它也因此讓人感動。
作者作為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家,它把自己的生命看成為屬於黨和人民的,把自己的兒女也是放在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位置上來看待,他的人倫之愛、親子之情也就升到了另一高度。他對兒子的諸多牽念並不只是私自的,他想到的是下一代要能擔負起繼續革命的偉業,必須磨練意志,鍛造品性,保持革命的堅定信念,一直向前。無奈兒子年幼,經歷尚小,不知路途多艱,愛子心切,便只有一再叮嚀了。“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雲?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正是說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處處存在著矛盾和鬥爭,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鼓勵孩子不要被困難嚇倒,不要被風浪衝垮,不要在前進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在這裡,作者一連用了幾個 應知 ,把摯愛、惦念、鼓勵與期待一齊籠於筆端,像一席親切和藹語重心長的交談。
結尾四句,“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在這斬釘截鐵的話語中,在“一切”所包含的範圍深廣,在“永作”所經歷的時間長久之間,再次浮現起一個胸懷坦蕩意志堅定永遠前進的革命家的身影,一個愛中有嚴嚴中有愛的父親的形象。人們再次為一種精神所感染,一種力量所激盪,被一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起來。這是作者對自己的子女也是對青年一代的期望。
這首詩語言明白曉暢,詩體舒展自如。情生語到,為意遣文,毫無矯飾,真切自然。作者把諄諄教誨融於切切之言,把愛子之情寓於鼓勵和厚望,愛中有嚴,嚴中有愛,二者交相輝映,使人們看到了革命家的錚錚鐵骨和一個嚴父的“依依”情懷。[1]
5

作者簡介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該校黨支部書記。1924年至1926年曾任北京學生總會的黨團書記、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組織部長、中共北方區委國民運動委員會委員兼中共北京地委國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等職。1926年3月參加和領導了北京民眾抗議"八國通牒"的鬥爭。同年被派回四川萬縣工作。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與朱德領導的湘南暴動,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同年4月,率部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先後任工農紅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1929年至1934年曆任紅四軍前委書記、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贛西特委書記、江西軍區總指揮等職。中央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代理軍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山東、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建國後任上海市市長、華東軍區司令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為中共第七、第八、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三、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