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故居及墓分屬兩地,其中丘浚故居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金花路三巷9號,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丘浚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水頭村西、今丘海大道東約100米處,建於明洪武二年(1495年),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

丘浚故居共有三進,現存“可繼堂”和前堂兩進,前堂面闊3間,進深4椽,通高4米;可繼堂面闊3間,進深13椽,均是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丘浚墓葬方向坐南朝北,由墓冢、墓前石碑、御祭碑、神道、石象生、石牌坊等組成。

1996年11月20日,丘浚故居及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丘浚故居及墓
  • 地理位置:丘浚故居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金花路三巷9號
    丘浚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水頭村西、今丘海大道東約100米處
  • 所處時代:明朝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4-155-3-77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丘浚故居,丘浚墓,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 丘浚故居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丘浚故居由丘浚先祖始建,規模最大時,有“丘氏十八屋”之說。丘浚為官期間,又擴建了願豐軒、學士莊、藏書石屋、尚書府等建築,並對前堂和可繼堂進行過維修。可繼堂無論從體量、進深,或者高度都要超過前堂的許多,符合海南古代民居中的前低後高、前小後大的總體布局。
明成化九年(1473年),丘浚守孝期滿,返京前將廣購的書籍在可繼堂後開辦藏書石屋。藏書石屋多年後坍塌。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於可繼堂後庭建寶敕樓,以珍藏著丘浚撰寫的110萬字的帝王之學一《大學衍義補》手抄稿。
清乾隆時期,寶敕樓內仍珍藏著丘浚所著《大學衍義補》手抄稿一部和其他珍本及刻版,任學子閱讀。寶敕樓後來塌毀,《大學衍義補》手抄稿也不知去向。丘浚謝世後乃至清代,丘宅門外樹立華表和朝廷旌表丘母李太夫人節行的牌坊。
民國以來,丘宅門前寬闊的空地,被居民住房所覆蓋。
20世紀90年代初,丘浚故居已破敗不堪。
1994年6月,瓊山市人民政府對丘浚故居投資130多萬元按現存原貌進行修葺。
1996年,丘浚故居免費對外開放。
  • 丘浚墓
明弘治八年(1495年),丘浚墓始營建。
清光緒年間,雷瓊觀察使朱亮生曾主持重修丘浚墓。
民國時期,丘浚墓也曾得到修繕。
“文革”時期,遭嚴重破壞。
1979年,清明節,丘(邱)氏後人聚集於水頭村,舉行丘浚及吳氏骸骨安放儀式,並簡單重修了丘浚墓,重新堆起墓冢。
198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撥專款進行了維修。重修墓丘、墓碑、石牌坊。
2007年11月,海南省文物考古部門正式啟動對丘浚墓地的發掘考古工作。
2012年10月30日,海口市正式啟動了丘浚墓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
2014年2月28日,丘浚墓在完成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後重新開放,成為一處開放的綠地公園。

建築格局

  • 丘浚故居
丘浚故居坐東朝西,大門門楣上端刻有羅哲文題寫的凹陷金字宅名“丘浚故居”。過庭院便是前堂,前堂之後是可繼堂,兩堂之間南北兩側是廂房,原是丘氏家人做飯儲物的場所。可繼堂之後,便是丘浚建的“藏書石室”(已毀)、“願豐軒”(已毀)等建築。故居為單座建築組成庭院式,土地面積632平方米,建築面積210平方米,共有三進。
  • 丘浚墓
丘浚墓葬,傍山而建,坐南朝北,墓區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由墓冢、墓前石碑、御祭碑、神道、石象生、石牌坊等組成。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雙龍飛舞”,兩旁刻有青松、仙鶴、祥雲等圖案花紋。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題:‘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贈左柱國太傅諡文莊丘公。妣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夫妻合葬)。主墓前有“理學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兩旁有翁仲,石羊、石獅、石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華表一對。整個墓園前臨清泉水塘,面對平疇沃野,後枕蒼翠小丘。

主要建築

丘浚故居

前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頂,通高4米,通面闊12.9米,通進深3.6米。明間兩側是廂房,屬起居臥室,據傳丘浚就誕生於前堂左廂房中。
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故居前堂
可繼堂,面闊三間,進深十一檁,單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頂,通高6.6米,通面闊12.9米,通進深8.5米,明間梁架用十架椽,是現存最大的丘浚單間故居。
丘浚故居及墓
可繼堂
廳堂,正中置放有一尊丘浚的金色坐像,兩邊分別為“勤儉持家”和“詩書繼世”的楹聯。
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故居金色塑像

丘浚墓

丘浚辭世後,明孝宗欽命欽差大臣工部進士陳元護喪南歸,負責督造墳塋,為夫妻合葬墓。
墓冢,位於整個墓區的最南部,由基座和穹隆頂兩部分構成,全部用石塊砌築而成。基座平面呈正十二邊形,從下至上共有五層,通高約3.90米。
丘浚故居及墓
市民參觀丘濬墓
墓碑,位於墓冢之前約2.05米處,現存有碑身和碑座,且碑身與碑座已脫離分開,碑身已嚴重殘缺,僅餘上段之右側部分。此碑毀壞後,1986年又重新複製墓碑,通高364厘米、寬102厘米、厚29厘米,碑之上端中間陰刻楷書“皇明勅葬”四字,四字的左右兩邊各線刻一條騰龍,兩龍頭部相對,共戲寶珠;碑面正中縱書楷體“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贈特進左柱國太傅諡文莊丘公、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右面刻有“弘治丁巳三月清明立”,左刻“欽差督造墳塋工部進士陳元欽差護送行人司行人宋愷欽差齋行人司行人吳自欽差書冊太僕侍卿姜立綱”。碑正面的左右兩邊有六組剔地淺浮雕裝飾圖案,每一組的圖案由雲朵、松鶴構成。
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墓及碑
神道,呈南北縱向分布在墓冢前直至牌坊的進處,全長100餘米,寬4米,如今用石板鋪地,中間有二級亭台,亭台東西長7.25米、南北寬5.03米,周邊用石條貼砌。
石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的石結構牌坊,東西跨度約長10.04米、南北縱寬約8.7米,中間的兩根方形立柱較粗且高,通高4.4米,邊長0.36米,柱礎為圓柱形,下面是方形底座。兩柱頂上承載著橫穿的兩塊枋板,上下枋板之間有墊板,正面中間陰刻一“旨”字,下枋板長3.25米,寬0.66米,正面刻寫有楷書“理學名臣”四字。
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墓石牌坊
五龍池,位於石牌坊前約12米的地方,池的平面形狀宛如半圓形的扇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60米,深約2米左右,池周邊用長石條壘砌。五龍池又稱作“丘公塘”。
丘浚墓前的石象生原有石翁仲、石獅子、石羊和石馬等,保留下來了一對石獅子和一對石馬。“大學士丘文莊公諭祭碑”及“丘公神道碑”,今已佚失,碑文為早期方誌所錄得以保存。
丘浚故居及墓
丘濬墓前的石像生

文物價值

丘浚故居是海南官式建築中級別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建築,形制古雅莊重,富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是瓊崖古代木結構民居建築的瑰寶。
丘浚故居是海南現存年代最早、工藝水平最高的瓊崖古代木結構建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與周圍民居融為一體,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建築群體,是明代保存較好的建築物。
丘浚墓充分體現儒學文化與丘浚學說和明代官員墓園構架與傳統紀念文化。

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丘浚故居及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丘浚(1418~1495年),一作邱浚,字仲深,號深庵,又號玉峰、瓊台,別號海山道人,瓊山府城鎮下田村(又名朱桔里,今名金花村)人。中國明代中葉的理學名臣,15世紀的傑出學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與唐代的張九齡(曲江)、宋代的余清、崔與之(增城)並稱為“嶺南四大儒”,與海瑞同被譽為“海南雙壁”。
丘浚故居及墓
丘浚
後世紀念
海口人民為紀念和瞻仰丘浚,海口市內建有文莊路、丘海大道、丘浚文化公園等地名、道路,丘浚故居附近街道牆上繪製了精美浮雕講述先賢人物和歷史文化故事。
主要話動
20世紀50年後期和60年代初期,朱德、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專程前往丘浚墓參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丘浚故居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金花村三巷9號;丘浚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水頭村西、今丘海大道東約100米處。
丘浚故居
交通出行
自駕:自海口市瓊山區人民政府出發距離丘浚故居約6.3千米,駕車約18分鐘到達。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