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路

世間之路

《世間之路》是英國作家奈保爾創作的文學作品,首次出版於1994年。

《世間之路》由九篇看似並無關聯的部分組成,其中有自傳、遊記、歷史記錄,也有虛構敘事。其最初在英國出版時被標為“小說”,後來在美國出版時則被標為了“序列”。

該作將真實與虛構、想像巧妙結合進行重新敘述,體現奈保爾不為世俗左右的、讓弱勢的曾經消失的歷蟲重現的獨特歷史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世間之路
  • 外文名稱:A Way in the World
  • 文學體裁:小說或序列
  • 作者:【英】奈保爾
  • 字數:280000
  • 首版時間:1994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奈保爾在《世間之路》所書寫的歷史跨越了時間和空間:時間從伊莉莎白時代到拿破崙時代,從早期的殖民戰爭至20世紀的脫殖時期;空間上構成其背景的有特立尼達、委內瑞拉、蓋亞那、倫敦、南美、烏干達以及一個不具名的非洲殖民地。連線這些時間和空間的有西印度群島的無名小卒里奧納達·塞德和邁尼爾·梭扎諾,小說家福思特·莫里斯、流散的黑人運動積極分子布萊爾和雷博仁,以及“歷史”人物哥倫布、瓦特·拉雷男爵,還有瘋狂的委內瑞拉革命者弗蘭西斯克·米蘭達。

作品目錄

一、序曲
四、過客
七、一個新人
二、歷史
五、流亡
八、在荒涼的海灣里
三、新衣服
六、一包檔案、一捲菸葉、一隻烏龜
九、回歸故里

創作背景

奈保爾的祖父作為印度勞工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特立尼達。18歲那年,憑藉英帝國的獎學金,奈保爾得以離開特立尼達到牛津讀書,並在那裡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奈保爾成長的過程就是他在印度文化,特立尼達文化和英國文化之間尋求認同的過程。對於奈保爾而言,成長的過程就是他寫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深深地受到他在各種文化間流散返回而形成的張力空間的影響。沒有背景,沒有過去,也就是沒有歷史。被移植的殖民地人既被從故土拔根,又不能真正融入移入地的社會,他們的命運就只能是一種漂浮的無根狀態。及至寫作《世間之路》的時候,他已經明白,自己的身份認同正是與自己的流散歷史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世間之路》是奈保爾作為後殖民主體為自己、特立尼達,以及那些影響了特立尼達的人物和事件所撰寫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世間之路》是對《黃金國的失落》的重寫。

人物介紹

倫納德·塞德
糕餅裝飾師和花匠,在她的國小舉辦的插花比賽當過裁判。老師的敘述聚焦在她對倫納德的“美感”的震驚和厭惡。這種美感使倫納德既可以為殯儀館死人整容化妝,又可以為國際婦女聯誼會的婦女們展示如何在糕餅上做上花朵和裝飾。倫納德是個印度裔穆斯林教徒,卻在臥室里掛著基督畫像。通過敘述者提供的上下文信息和老師的回憶展現的倫納德的是一個混雜的人物,具有明顯不協調的行為。倫納德是作為一個克里奧爾化即混雜化的形象浮現的,象徵著加勒比地區文化構成的混雜化。
勒布倫
1937年特立尼達油田罷工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使敘述者想起他第一次注意到勒布倫——作為學校書架上一本被遺忘的書的作者。在向一位高年級學生打聽勒布倫是何許人之後,他表示了他自己的懷疑,一個當地人竟然是一個有名望的逃亡“革命者”。作者後來與勒布倫相識並來往,那是在倫敦,勒布倫在俄羅斯的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評論奈保爾的幾本書,他將這本雜誌寄給敘述者,從此兩人有了來往。
米蘭達
米蘭達是《世間之路》中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西方人認為米蘭達是一個為拉美獨立開闢道路的革命家。然而,在《世間之路》中,奈保爾卻將米蘭達與哥倫布、羅利歸為一類人,因為他們都曾對新世界充滿期待,但最終都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西方人強調米蘭達積極的影響,然而在奈保爾筆下,米蘭達不再是那個被光環籠罩的革命家。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世間之路》將歷史事件與當代的非虛構材料混雜在一起,個人生活和政治互相滲透:以一種考古學的過程深入研究文化遺產和作為歷史的集體記憶,探索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過去里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
該作描寫的是南美洲早期殖民地獨立運動的鬥爭,通過還原歷史的方式講述獨立運動領導人的抗爭過程,表達了作家對美洲民族獨立運動和革命運動的反對。奈保爾對於工人罷工的場面描寫地深入細緻,描繪了伴隨罷工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暴力問題與社會秩序的紊亂。對於奈保爾來說,這些夾帶暴力成分的工人運動並不能給問題的解決帶來實質性的進展,只會無端產生暴力事件。罷工從表面上看來轟轟烈烈,而實際上不過是一個無意義的混亂場面。從這部作品中可見作家對於南美洲工人運動缺乏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對於產生罷工的真正原因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缺乏足夠深入的了解與反思。
奈保爾對歷史的重演並不是要與過去進行比較以突出當前的優越性,表現時代的進步。相反,歷史作為敘事,並沒有真正的開始和結束,以不同的視角接近歷史,讀者會看到不同的歷史之路,作者在此記錄的只是世間歷史的一種道路。而作為歷史主體的個人,則總是被歷史的大潮時而拋至浪尖,時而淹沒於浪底。這就是奈保爾在《世間之路》中描繪的後殖民時代“新大陸”歷史道路的寓言。
《世間之路》是一部反歷史的作品,不同於已有的關於殖民地過去的歷史。它也是一部關於如何書寫歷史的作品,關於奈保爾如何寫作歷史,以及如何寫出不同於殖民地已有歷史的歷史。奈保爾旨在打破線性的時間概念,消除回歸一個神聖過去的可能性。但是,奈保爾也深知,“人類需要歷史,這有助於他們知曉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對於一個作家而言,歷史可能會是惡夢,也可能成為挑戰。倘若他將自己囿於線性的歷史關,歷史會是惡夢;而若他發揮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自由,想像性地在一個理性和線性的歷史之外去發掘經驗的領域,歷史就會成為挑戰。奈保爾在《世間之路》中所呈現的,正是對歷史作為公理,作為有著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數據的挑戰。對於不可恢復的過去的固定觀念的解構使得奈保爾能夠重新書寫殖民地個體的歷史,並且認識到在後殖民時代前殖民地人的身份認同是一個流散的動態身份。

藝術特色

《世間之路》是奈保爾超越小說的藩籬,對小說文體貢獻的典範。虛構與包括遊記、傳記、歷史記錄在內的紀實文學混合為一體:《世間之路》里有作者的成長自敘,如《歷史,魚膠的氣味》、《過客,30年代的一個身影》、《重回家園》;有以小說形式講述的歷史,如《一捆檔案,一捲菸,一隻烏龜》和《蒼涼海灣》;有遊記,如《一個新人》;有虛構與事實的混合,如《新衣》和《流亡》。小說從歷史人物到現實的虛擬人物,穿越時空的隧道,常常跨越幾個世紀,從殖民時代的戰爭寫到殖民統治的解體以及民族主義對第三世界的影響。事實、虛構、自傳、歷史與想像,有力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作品的獨特風格。
通常歷史寫作的重要標準是以展現歷史事實和日期具有一種內部的一致和連貫性的方式書寫,在《世間之路》里奈保爾巧妙地解構了歷史寫作過程,嘲弄歷史事實必須被闡釋或敘述為一種易於辨認的連貫性的原則。這部作品不是按照有關事件本身的年代的順序來排列,或是事件發生的準確的時間次序。恢復歷史記事有關的細節上有意地傳達一種碎片感。通過存在於多重發聲位置,奈保爾介入西方書寫的歷史記載,以及他先前的作品,開始獨創性地重寫這些文本,不論是歷史的、人類學的或虛構的。因此《世間之路》闡明了奇特的被銘記的歷史,有目的地使它不同的敘述形式的結構、它的建構實踐以及啟發性的策略顯而易見。
《世間之路》沒有中心,既無中心人物,也無中心事件。貫穿在九個呈碎片狀的敘述後而的是每個人物流散的經歷以及由此經歷而產生的動態流散身份認同。這些人物的流散認同是一個雙向的旅程:從原居地到流散,從流散再回到原居地,這是一個開放的過程,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對流散者來說,這種不可解決性正是他們解決身份的方式,他們居住在文化的邊界,在“遠離家園的地方建造家園”,將“邊界和界限變成介於中間的空間,在此文化的意義和政治的權威得到協商”。

作品影響

《世間之路》在奈保爾的創作生涯中極其重要,不僅僅因為他創造出了小說書寫的新形式更為重要的是,這部“小說”亦或是“序列”是他對自己多年流散經驗的概括總結,同時也是對被帝國主導敘事湮埋扭曲的殖民地歷史的重新書寫—不論是在個體層面,還是在社會的層面。

作品評價

《紐約時報》:該書是“奈保爾創作能力頂峰時期的一部傑出作品”。
《華爾街日報》:《世間之路》充滿了普魯斯特式的段落:記憶的片段一旦掀開,就打開了往日的世事,而又和現在有著出乎意料的關聯……當中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精簡的散文,刻薄的幽默,精確的觀察,豐富的佚事。
《華盛頓郵報》:《世間之路》綿密錯綜、辛辣尖銳、深負寓意,將事實、虛構、自傳、歷史與想像,作了強有力的組合。
《信息時報》:奈保爾將歷史、人物研究與自傳緊密交織在一起,戲劇化地重構了歷史場景,並穿插以自己的身影:特立尼達的一個小男孩、獲得了獎學金並擁有光明前途的年輕文書、在倫敦掙紮起步的無名作家、得到基金資助在東非遊歷的寫作新星。這也是一本失意者之書,自認為受種族歧視而鬱郁不得志的文員,改換身份國籍的新移民……這些夾縫中的人,追尋著自我與完美,迎向注定幻滅的結局。然而,他們卻永遠改變了這個世界:往更好的方向。

作者簡介

維·蘇·奈保爾,1932年8月17日出生於加勒比地區特立尼達島(位於向風群島最南端、委內瑞拉東北部海岸外)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祖父1880年作為契約勞工從印度北部漂洋過海移民特立尼達。奈保爾年幼時,父親憑自學謀到特立尼達英語《衛報》記者之職,於是舉家從鄉間小鎮搬遷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 在父親的感染下奈保爾從小立志做作家。奈保爾於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