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美堂燈

《世美堂燈》是創作於明朝的散文作品,作者是張岱,出自《陶庵夢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世美堂燈
  • 作者:張岱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世美堂燈
兒時跨蒼頭頸,猶及見王新建燈。燈皆貴重華美,珠燈料絲無論,即羊角燈亦描金細畫,纓絡罩之。懸燈百盞,尚須秉燭而行,大是悶人。余見《水滸傳》“燈景詩”有云:“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已盡燈理。余謂燈不在多,總求一亮。余每放燈,必用如椽大燭,專令數人剪卸燼煤,故光迸重垣,無微不見。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為閩中二尹,撫台委其造燈,選雕佛匠,窮工極巧,造燈十架,凡兩年。燈成而撫台已物故,攜歸藏櫝中。又十年許,知余好燈,舉以相贈,余酬之五十金,十不當一,是為主燈。遂以燒珠、料絲、羊角、剔紗諸燈輔之。
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彩為花,巧奪天工,罩以冰紗,有煙籠芍藥之致。更用粗鐵線界劃規矩,匠意出樣,剔紗為蜀錦,墁其界地,鮮艷出人。耳金歲供鎮神,必造燈一盞,燈後,余每以善價購之。餘一小侯善收藏,雖紙燈亦十年不得壞,故燈日富。叉從南京得趙士元夾紗屏及燈帶數副,皆屬鬼工,決非人力。燈宵,出其所有,便稱勝事。鼓吹弦索,廝養臧獲,皆能為之。
有蒼頭善制盆花,夏間以羊毛煉泥墩,高二尺許,築“地涌金蓮”,聲同雷炮。花蓋畝余,不用煞拍鼓鐃,清吹嗩吶應之,望花緩急為嗩吶緩急,望花高下為嗩吶高下。燈不演劇,則燈意不酣;然無隊舞鼓吹,則燈焰不發。余敕小侯串元劇四五十本。演元劇四出,則隊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其間濃淡、繁簡、松實之妙,全在主人位置。使易人易地為之,自不能爾爾。故越中夸燈事之盛,必日“世美堂燈”。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小的時候騎在老僕人的脖子上,還見到過一次王新建做的燈。花燈都很貴重華美,不用說珍珠料絲做的燈,就算是普通的羊角燈也要描金細畫,在外面罩上瓔路。即便掛上百盞這樣燈,人們走路的時候還是需要舉著蠟燭,十分讓人納悶。我看《水滸傳》中的一首燈景詩說:“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寫盡了花燈的道理。我認為花燈不在於多,但卻要明亮。我每次放燈,都會用像屋樑那么粗的蠟燭,並專門吩咐幾個人為燈剪除燈芯燭灰,因此燈光能穿透數重牆,再微小的東西也能看見。十年前,我的同鄉中有個李姓人,為福建縣丞時,巡撫委託他造花燈,於是他挑選了幾個雕刻佛像的能工巧匠,極盡能事造了十架燈,花了兩年時間,等到燈造成了,巡撫卻已經去世了,他就把這些燈收在箱子裡帶回了家鄉。又過了十多年,他知道我喜歡花燈,就全部贈給我,我給了他五十兩銀子作為酬謝,而這連燈的造價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我就把這些燈當作主燈,然後用燒珠燈、料絲燈、羊角燈、別紗燈等幾種燈來搭配這些主燈。
我有個叫夏耳金的朋友,用彩紙剪出來的花無與倫比,把冰紗罩在紙花上,看上去有煙籠芍藥的情致。再別具匠心地用粗鐵絲畫邊線,鋪怖在蜀錦做的別紗燈的邊界處,顏色鮮艷動人。夏耳金每年元宵供神的時候,必定會造一盞燈,燈節過後,我往往以一個好價錢把燈買下來。我有一個善於收藏燈的僕人,即使是紙燈也能十年不壞,所以我的燈日漸多了起來。我又在南京得到了趙士元製作的夾紗屏和幾副燈帶,製作工藝堪稱鬼斧神工,非人力所及。元宵節的晚上,我把收藏的所有燈都拿出來,這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勝事了。
吹拉彈唱,我的小所和婢女都能表演。我有一個善於製作煙花的老僕人,夏天的時候,他用羊毛燒制了高二尺左右的泥墩,做成“地涌金蓮”的樣子,點燃後的聲音如雷炮一樣響亮,綻放的煙花有一畝多大。根本不需要鑼鼓和節拍,只要輕吹嗩吶應和就足夠了,根據煙花迸放的緩急和高下分別控制嗩吶聲音的緩急和高下。如果張燈結彩卻不演劇,看燈的心情就沒有那么酣暢了;然而沒有隊舞鼓吹,燈焰也不會那么明亮了。我讓僕人演出了四五十本元劇。演四出元劇,就要表演歌舞一次,鼓吹一次,弦索一回。演出中情緒的濃淡、形式的繁簡、劇情的松實等妙趣,全由我這個主人決定。如果換人換地方來做,都不能達到這樣盛大的場面。所以越中地區說起燈事的盛大,一定會說到“世美堂燈”。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一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磨,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精戲曲,明亡後不仕,貧困不堪,入山著書以終。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著述宏富,有《夜航船》《琅媛文集》《西湖夢尋》等。《陶庵夢憶》共八卷,卷首自序所謂:“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