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弦歌:陳嘉庚李清泉文化視野

阮溫凌的《世紀弦歌(陳嘉庚李清泉文化視野)》為“文化綠洲”書系的一種。全國著名的泉州僑鄉誕生了兩位華僑領袖:新加坡橡膠大王陳嘉庚和菲律賓木材大王李清泉。本稿即重點研究兩位華僑領袖發揚孔子、墨子、朱子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平民教育精神,率先創辦集美學校、成美學校,集美集善,成美成材,以此為奠基石拓展平民教育大道,培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精英人才。他們追隨孫中山,投身辛亥革命,為建設祖國,教育興邦,抗日救亡,並肩作戰,建功立業。李清泉較短的人生無私奉獻於抗日戰爭、革命建設、華僑教育、僑鄉文化、中菲友誼,教育、培養了無數革命和建設英才,身後呈現華僑辦學千姿百態的僑鄉人文景觀。書稿寫人之未寫、少寫,集人物形象、歷史事件、華僑教育、僑鄉文化於一體,以昔鑒今,力圖為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紀弦歌:陳嘉庚李清泉文化視野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3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阮溫凌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1456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陳嘉庚先生是舉世公認的華僑領袖、中華英傑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海內外億萬中華兒女和華僑華人學習的好榜樣。
李清泉先生是深受海內外中華兒女敬仰的菲律賓著名華僑企業家、銀行家、報業巨子和愛國僑領。
《世紀弦歌(陳嘉庚李清泉文化視野)》為“文化綠洲”書系的一種,重點研究兩位華僑領袖發揚孔子、墨子等先賢教育精神,為建設祖國,教育興邦做了很多偉大的貢獻。編著阮溫凌希望通過本書,以昔鑒今,力圖為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作者簡介

阮溫凌,21歲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監事。歷任泉州市文協秘書、《華僑大學學報》編委、福建省社科成果評審組成員等職。13歲開始文學創作,學生時代發表作品數十篇。在國內外發表研究古今中外文學的論文300餘篇。著作與教學成果獲全國、省、市十多種獎項。出版學術著作11部。集教學、科研於一身,熔學術研究、文學評論、藝術鑑賞於一爐,旨在追求人性美和藝術美。

圖書目錄

華僑文化研究書系總序
緒論 華僑領袖輝映千秋
第一章 中華文化薪火傳承
第一節 兼愛施教源流長
第二節 中國書院大觀園
第三節 世界宗教博物館
第二章 五四時代平民教育
第一節 先知先覺新文化
第二節 新文化星空燦爛
第三節 最後平民教育家
第三章 陳嘉庚的豐功偉績
第一節 誠毅弦歌昭身教
第二節 教育引領新潮流
一 教育為本,振興中華
二 愛的教育,啟迪民智
三 重教重學,師範為先
四 精英校長,德才師生
五 學村示範,擴大辦學
六 誠毅精神,滋潤綠洲
第三節 學子引領新潮流
第四章 陳嘉庚的光輝榜樣
第一節 辦學引領新潮流
第二節 英才建校海東頭
一 第一名校集美中學
二 李光前辦國光中學
三 劉玉水辦荷山中學
四 陳碧玉辦外語學校
五 對比反思
第五章 李清泉的豐功偉績
第一節 厥功至偉抗戰者
第二節 菲華經濟開拓者
一 大展宏圖的金融奇才
二 銳意興革的木材大王
第三節 抗惡鋤奸革命者
一 福建自治為僑鄉人民
二 維護華僑權益不讓步
第四節 抗日救亡功勳者
一 前線後方的夫唱婦隨
二 八路軍總司令表彰函
第六章 李清泉的光輝榜樣
第一節 南洋辦報宣傳者
第二節 中菲友誼締造者
第三節 世界輿論讚頌者
第七章 李清泉華僑文化篇
第一節 圳山書報文化史
第二節 成美成材石圳人
第三節 後裔及三同鄉會
第四節 華僑文化研究會
第八章 李清泉故鄉教育篇.
第一節 弦歌唱醒古城頭
第二節 南國綠洲眾園丁
第三節 教會興教創業績
第四節 華僑辦學興中華
第九章 李清泉身後新景象
第一節 弦歌響遍海東頭
第二節 石圳僑校展新姿
第三節 菲華騷壇迴響曲
第十章 周恩來教育思想贊
第一節 教育者的指南針
第二節 廉政者的傳家寶
一 讀書少年傳統美德
二 民間辦學引航舵手
三 愛心教育培養人才
四 知識分子知音導師
五 匡正現實真理準繩
第三節 反腐者的長明燈
後記 慧眼與視窗

文摘

第二章 五四時代平民教育
周恩來稱頌華僑領袖陳嘉庚毀家紓難“憑良心和人格”說話辦事,這一評價實際上也是對華僑領袖李清泉的一種寫照。其沐浴中華文化傳統道德陽光雨露的光輝一生,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傾資辦學之誠毅精神,平民教育理念,正與周恩來教育思想相輝映。他們追隨孫中山辛亥革命,建設祖國,抗日救亡,華僑教育,振興中華。“所能者僅為誠、信、公、忠四字”。誠,即《中庸》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信,即《論語·子路》日:“言必信,行必果。”《老子》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公,即《尚書·周官》的“以公滅私”,《禮記·禮運》的“天下為公”,《淮南子·修務訓》的“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賈誼《新書·階級》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惟義所在”。忠,即《說文》言:“忠,敬也,盡心日忠。”《左傳。僖公九年》言:“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誠、信、公、忠,乃華僑領袖實踐之信條,本章即可以此審視:先知先覺新文化,新文化星空燦爛,最後平民教育家。
第一節 先知先覺新文化
直接推動陳嘉庚、李清泉故鄉平民教育發展的,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南國僑鄉宗教文化,五四運動先知先覺新文化,也有積極影響。先知先覺新文化,追溯歷史,即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帶來的黃金時期,帶來的文化學術之鬆綁。從王宮貴族解放出來的諸子百家,其學術主張各有創見,各抒己見,得以傳播神州大地,大多為民間大眾所接受。因而賢者聚眾講學,勞者工余聽教,平民師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蔚然成風,呈現大眾化教育新氣象,為中國文明史寫下一篇洋洋大觀的序言。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才開始書寫一部燦爛輝煌的平民教育史詩。
中國平民教育由其源頭奔涌而來,到五四運動時期,先知先覺新文化的革命家、教育家才針對封建貴族教育制度提出革命口號,在世界新潮流的衝擊下付諸實踐行動,掀起新文化運動。他們大多來自高等學府和教育界文化界,一開始即主張對勞苦大眾進行新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和科學知識教育,高舉科學、民主大旗,在社會底層奔走呼號,發動勞苦大眾投入新文化運動,反暴政、反腐敗、反愚昧,爭民主、爭自由、爭人權。組織平民教育講演團、講習所、演講會,結合實際,開闢平民教育之路。創辦工人夜校、農民講習所、婦女夜校、工讀學校、業餘學校、識字班、掃盲班、讀書班、讀報社等,以多種形式的平民教育實體,掀起平民主義運動,出版平民教育書刊。他們公開在《平民教育》發刊詞宣揚“愛的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全民教育。具有先知先覺新文化的知識分子倡導的平民教育,接過孔子‘‘有教無類”、墨子“農工同舉”、朱子“書院講學”的衣缽,以工農民眾為對象,以民間辦學為基礎,馳騁於平民社會,同工農大眾結合成一體。
先知先覺新文化,最早有北京大學三位名校長之指引帶動,有中國……
P23-24

後記

後 記 慧眼與視窗
文學理想,貴在藝術見解之慧眼獨具,透視生活之視窗定位。作家“慧眼”依生活“視窗”而望,而了解生活的“視窗”則是第二隻“慧眼”。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所依靠的,也就是有這樣一對“慧眼”。而眼觀時空變幻,文學世界的“視窗”也不止一個。視“定位”而選,我最初倚靠的“視窗”,是指導學生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組織學生閱讀與鑑賞,提高其文化素質。教學實踐中,也為其選定文學“視窗”,培養其“慧眼”獨具。審美對象,豐富多彩;學術研究,海闊天空。從感性到理性,各顯其能,各盡其才。如果沒有“慧眼”獨具,找不到對應“視窗”,文學理想就無法跨出第一步。
我的文學理想起步於學生時代的文學創作,轉型於任教生涯的學術研究,再回歸於今後的文學創作。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周而復始,深入文學世界探魅,解讀藝術迷宮,了解人生,彰顯人性。我的學術研究自文學鑑賞開始。這是美學指導與實踐,帶來審美活動的連鎖反應,也是鑑賞主體感受、共鳴、想像、見解之循環,情感體驗與主觀評價之整合。學術研究,即在此發端。文學鑑賞與文學評論匯流一起,分不離,斷不開。文學評論雖然也姓“論”,但它卻要以賞心悅性的藝術形象引起的審美感受為先導,因而文學評論來自文學鑑賞;而文學鑑賞在審美心理活動過程,也要滲透鑑賞主體的傾向、認識、觀點、態度,因而文學鑑賞蘊含文學評論。鑑賞是評論的基礎,評論是鑑賞的提高。二者都是學術研究的必經之途。在文學鑑賞的“此岸”和文學評論的“彼岸”,有一座審美橋樑,那就是內心的“意會”——只有“意會”,才可以“言傳”,“言傳”就是“評論”,而“意會”只有通過“鑑賞”才能達到。我們的鑑賞活動和評論活動都要通過內心世界,因而有無限廣闊的天地。正如雨果說的:“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內心的活動。”赫爾岑也說:“人的內心世界就是宇宙。”本來,作為客觀世界現實生活之反映,其鑑賞對象內涵已經是夠錯綜、夠複雜、夠多樣、夠豐富的了,再加上鑑賞主體各自都有宇宙般的內心活動和奧秘難測的意會神交,審美視點多有變換,參照構架不斷轉移,就必然要造成鑑賞對象和研究對象的“多義性”和“模糊性”了。即有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有一千個評論家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即學術研究之我見:要獨具“慧眼”,要選定“視窗”。
唯其如此,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才得以興替,才得以繁榮。由此可見,在文學鑑賞和文學評論的廣闊天地,觀點是多種多樣的,寫法是無窮無盡的。但重要一點,鑑賞主體應該具有與眾不同的學術敏感、藝術眼光和美學見解,寫出自己獨具審美個性和研究價值來。最忌人云亦云,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進死胡同。美國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曾作過比喻:“文學評論——開著許多窗戶的一幢房子。”在這幢房子裡,每一個評論家都應該占有自己的視窗。我占有的視窗,則來自“心靈的敏感區”最佳視角的選擇,要求慧眼獨具。我透過這一視窗,觀察人物形象,嘹望生活場景,審視思想主題,探尋藝術技巧。各種審美實踐,各種管窺蠡測,始終圍繞一個中心,即對藝術形象的探賞和對藝術技巧的探魅。而每一篇探賞文章,則在受到鑑賞對象的打動之後,深挖形象新意,提取藝術精華,尋求創作技巧,講究語言藝術,重視結構章法,儘量寫得活潑些、生動些、靈慧些、優美些、雅致些,把本身是鑑賞人家藝術作品的文章,寫成讓人家可以鑑賞的藝術作品。它應該帶有詩的激情,散文的文采,小說的感染力。這是我在自己學術視窗豎起的一個高度,是鑑賞效果和審美價值統一的高度,夠我攀登一輩子。回顧來路,出版研究著作《藝術形象探賞集》《人性美的追求》《菲華作家林健民創作研究文集》《歐·亨利的藝術世界》四部,發表於國際學術季刊和全國核心期刊、大學學報、省級雜誌的論文逾三百篇,其中發揮學術價值影響較大的,已知有數十篇被權威刊物轉載收錄。二十一世紀以來研寫“華僑文化”研究書系三編六著,是攀登第二高峰。而今馬不停蹄,長篇小說三部曲創作,正在攀登第三高峰。因有慧眼之獨具,視窗之定位,故有人生豎起三座高峰。
有生以來,除了讀書,就是教書,甘居一隅,別無奢求。一生學問,清心寡欲,不求時髦,不趕浪潮,菸酒茶不染,唯嗜書如命。由於天生憎恨邪惡,追求美善,多遭風暴襲擊,丟掉時間太多,總有緊迫之感。人貴拼搏,來日可追。人生追求,在於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學術之旅走到二十一世紀,從十三歲創作短篇小說《小紅》起步,苦行僧整整筆耕六十年。而二十歲大學畢業後的教書育人,則逾五十年。平民教授,人性作家,今特以六部學術新著,聊作華僑文化工程“雙慶”及個人“雙慶”之禮物。文化赤子,文學理想,視窗慧眼,定位看準,即使處於文化沙漠,也能開拓文化綠洲,從死水微瀾,到擊浪興波。
阮溫凌二0一二年秋於南國綠洲靈慧泉畔

序言

卷前語
“華僑文化”研究書系包括第一編“南國綠洲”的《世紀弦歌》《學村候鳥》、第二編“華文創作”的《海峽悲歌》《海外星空》、第三編“藝術景觀”的《審美稜鏡》《海峽子規》。其中《學村候鳥》重在追尋巴金足跡僑鄉行——巴金像學村候鳥,為李清泉的傾資辦學、教育興邦的平民教育業績所感召,三次南下遊學,參與李清泉故鄉平民教育實踐和文學創作活動,影響帶動許多作家、教育家、科學家會聚南國僑鄉講學。除創作李清泉故鄉的系列小說名著和系列散文佳作外,還培養一大批僑鄉平民作家、平民教育家,引人矚目。
連同前出版四著,共十部學術著作,乃創建以李清泉為主體的華僑文化研究會之奠基作。
三編六著,彰顯華僑文化主旨,自成研究體系,相互關聯,各自獨立。以華僑文學、華文教育、台港澳文學、僑鄉文化及古今中外文學藝術研究為主幹,熔學術研究、文學評論、藝術鑑賞於一爐,融平民教育與平民文學為一體。腳踢孵化蛋種,手寫人性文章;平民情結永駐,筆墨風雷激盪。寫人之未寫之少寫,以昔鑒今,反腐倡廉,義務辦事,自費行動,十年磨一劍。雖無國家基金和政府補助,然出自對華僑領袖和華僑教育之熱愛,志在完成文化使命。前有國際學術季刊《文化中國》發表拙文十多篇,南洋四大僑報發表六篇相關長文,文化界矚目,學術界青睞。與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陳嘉庚研究會、台灣華僑協會總會等國際文化機構合作交流,意義重大。
華僑領袖李清泉和顏敕賢伉儷,屬於僑鄉故土,屬於中華民族,屬於華僑世界,也屬於菲律賓中華總商會等華僑機構僑領新秀,也屬於其子孫後代和石圳宗親三同鄉會。創建以李清泉為主體的華僑文化研究會,撰寫其華僑文化書系六著,旨在研究宣傳華僑領袖陳嘉庚和李清泉的科教興國、教書育人的誠毅精神和倡導平民教育的優良傳統,筆墨更多集中於第一編“南國綠洲”,包括其身後僑領新秀及後裔宗親關係密切者。心血結晶,書系六著,無私奉獻。然所需出版經費,實非耗盡十年學術財力精力之單槍匹馬者所能承擔。幸蒙菲律賓華僑教育家慈善家陳祖昌率先贊助出版一著,立即兌現,僑界讚揚,衷心感謝!兩年前還有李清泉嫡孫之一李國柱指定第一編“南國綠洲”答應贊助出版,旅菲石圳同鄉會理事長李貽廉同時答應贊助出版一著,雖今未兌現,也先致謝!學術之旅菲律賓調研期間,得到陳祖昌、林玉燕、李長城、李世欽等華僑教育家慈善家在生活上的關照,無限感激!今為告慰李清泉在天之靈,共同完成文化使命,呼籲華僑慈善家支持書系六著出版齊全,以啟動研究會之正常運作。
鑒於前出版、發表著作屢遭不同手法剽竊、抄襲及其他侵權行為的種種傷害,今書系六著已向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等維權機構和法學家請教、登記、存檔,蒙其反侵權指導,採取維權措施,均此深表謝意!
華僑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監事
二0一三年十二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