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沿革
2002年4月,
世界貿易中心重建構想正式提出;7月17日,世界貿易中心原址重建方案發布會舉行,並進行市民投票活動;8月,世界貿易中心重建設計方案招標。
2003年4月25日,世界貿易中心原址重建計畫中的核心建築被命名為自由塔;12月19日,世界貿易中心及自由塔初步設計方案公布。
2004年7月4日,自由塔奠基儀式舉行。
2005年6月28日,自由塔最終設計方案公布。
2006年4月27日,自由塔正式啟動建設;12月19日,自由塔首根鋼樑開始安裝。
2009年3月29日,建造中的自由塔更名為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
2012年4月30日,建造中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高度達到381.3米,超出
帝國大廈成為紐約市最高建築。
2013年5月2日,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成功封頂;11月12日,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正式竣工。
2014年11月3日,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投用運營。
建築格局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占地面積約0.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5萬平方米,樓體高度為417米,樓頂尖頂高度為124米,總高度為541米,為地上94層,地下5層結構,包括約24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造價32億美元,共使用了5660立方米的混凝土,92920平方米的玻璃,40800噸的結構鋼。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設計了一個橫跨地下鐵路的鋼結構,在施工的過程中支撐塑性混凝土荷載,最終集成到永久性結構中;地基之上是一個60米高的基座,基座覆以鈦和不鏽鋼混合板材。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的樓體結構是圍繞一個巨大的抗力矩鋼框架設計的,樑柱通過焊接及螺栓連線,框架與巨大的混凝土剪力牆搭配,為整個建築結構提供了剛性和冗餘度,同時提供無柱的內部跨度;此外,塔樓在上升過程中逐漸變細,加上地板上的倒角,形成了一個符合空氣動力學和結構效率的形狀。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隨著建築從立方的基座上不斷上升,邊緣逐漸呈現出倒棱的形狀,外立面由八個細長的等腰三角形組成,建築中間形成了一個八角形平面,頂部則為正方形平面,與建築底部形成45度旋轉;幕牆是一種熱破碎的組合式牆體系統,集成了具有巨大規模的隔熱玻璃裝置。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的尖頂部分是一種混合結構,由天線和三層通信平台環組成;天線被天線罩包裹,稱為邊條的螺旋通道安裝在天線罩的幾何結構中,環繞在天線上,天線罩外殼的幾何形狀是基於重複的模組化系統,靠近塔尖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氙氣燈。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核心部分被鋼筋混凝土包圍,有兩個相互連線的消防豎管和額外的水儲存,以兼容高容量的灑水噴頭,如果豎管被切斷或損壞,連線閥會自動切斷該豎管的供水並將其重新導向另一豎管,確保每一層樓都有灑水保護;加壓消防樓梯比標準寬20%,配有應急照明設備,包括發電機和備用電池,以及發光的出口標記;塔樓還在每一層的租戶集合點設有單獨的救援樓梯井。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利用懸索結構建立了一個觀景平台,觀景台高度為413米,觀景台玻璃擋牆高2米,兩者相加達到415米,這也是原
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的高度。
建築特色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原稱為“自由塔”,歸
紐約新澤西港務局所有,設計師為猶太裔波蘭人設計家
丹尼爾·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由美國
SOM建築設計事務所完成最終設計;塔樓淨高417米,加上124米高的尖頂部分,總高541米(1776英尺),象徵著美國1776年發表《
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英國統治;塔尖的立標燈,與對岸自由女神像遙相呼應。
文化活動
2015年5月18日,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舉行跑樓梯比賽,為殉難、受傷的軍人和警員籌款。
2019年2月3日,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點亮“中國紅”,慶祝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的到來。
所獲榮譽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獲得LEED金級綠色建築認證。
2014年,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獲得美國鋼結構學會頒發的鋼結構工程與建築設計創新獎“傑出工程總統獎”。
2015年,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獲得美國混凝土學會頒發的混凝土建築卓越獎“高層建築榮譽獎”。
2015年,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獲得Architizer頒發的高層商業辦公樓類“A+大眾選擇獎”。
2015年,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獲得《工程新聞記錄》雜誌頒發的”最傑出辦公樓/商業/綜合功能項目獎“。
2015年,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獲得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頒發的“2015美洲最佳高層建築”獎。
價值意義
參觀信息
交通信息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北鄰維西街、南鄰富爾頓街、西臨曼哈頓西街,東臨紐約世貿表演藝術中心,南側為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出入口位於富爾頓街。
電梯設施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內設有電梯轎廂(包括公共、私人與貨物升降機)共7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