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記憶遺產的南京迴響

2017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在第四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江蘇新聞廣播創作團隊特別策劃製作了該專題。報導對象是學術界面向全球線上、線下同步發行的《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叢書,該叢書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又一鐵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全書既有侵華日軍自己的記錄,也有美英等國第三方人士的觀察,更有中國方面受害者的血淚控訴。這些鐵證有的曾被披露過,有的鮮為人知,尤為珍貴。作者仔細梳理了叢書所載檔案資料,最終選取文字、照片、錄像三個類型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檔案作為節目的主要脈絡;除了講述檔案原件,更重要的是加進了延伸閱讀、價值剖析,在反思中關注人類共同命運,使檔案更具有現實教育警示意義。12月13日公祭日當晚,江蘇新聞廣播臨時調整版面,利用《曉東有話說》節目復播時段,播出了這檔特別專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記憶遺產的南京迴響
  • 參評項目:專題
  • 語種:中文
  • 作 者(主創人員):集體(黃信、李折、張倩、錢一鳴、朱延慶、馬驪雪豪、侯貞、李康)
  • 刊播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
  • 首發日期:2017年12月13日
  • 刊播版面(名稱和版次:江蘇新聞廣播 《曉東有話說》
  • 作品字數 (時長):21分18秒
社會效果,評語推薦理由,

社會效果

立足真實的檔案講述歷史,著眼人類共同的命運祈願和平。該作品的優勢是,歷史檔案的真實性賦予了它一般廣播作品不具有的衝擊力;用聲音解讀檔案作品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又賦予了它有別於文字產品的特殊感染力。節目在公祭日當天播出,同時又輔之以音頻客戶端的網路傳播,擴大了影響力。

評語推薦理由

立意深遠:首先,作品講述歷史,但並沒有停留在歷史本身,而是通過對日軍暴行鐵證的歷史講述,闡述這些檔案史料在當下發人深省的意義與價值。該作品提出:南京大屠殺檔案中那些文字、照片和影像記錄,是人類的共同記憶,不忘歷史是為了未來永遠的安寧、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其次,作者講述沉痛的“南京記憶”,並沒有簡單地立足南京,而是把這段歷史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去回顧和反思,強調“和平”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願望,也是世界人民、是全人類的共同心愿。作品尾聲借用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的採訪,再次宣告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中國主張: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會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這種布局與結構,使作品具備了鮮明的新聞價值。 手法創新:把歷史故事講出新意極具挑戰。作者設定了三個聲音講述歷史——由主持人、播音員講述檔案,由記者回訪追尋歷史,由歷史相關人或專家點評歷史。既把歷史和當下做了自然的時空切換,在切換中留下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又大大豐富了作品的聲音元素,充分發掘了廣播特色。製作精良:結構清晰,包裝精美,播音嚴謹大氣穩重,整個作品的風格基調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