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作家叢書:美國美人》的作者是陳光。《世界華人作家叢書:美國美人》美之旅程:生活散記;人性人情:短篇小說;人在美國:人物訪談;戲如人生:劇本選段;都是中國人在美國生活之折射,有風有情,有淚有笑,既是生活體驗所拾,更兼藝術的提煉與升華。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華人作家叢書:美國美人
- 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 頁數:156頁
- 開本:16
- 定價:28.80
- 作者:陳光 文昊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9391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華人作家叢書:美國美人》指出“水,是生命,是靈性,是情調,心底的起伏,而在遭遇譚盾的這一刻,我才驚覺,水,是音樂本身,是藝術本身,是生之律動。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陳光
陳光,美裔華人,現居美國洛杉磯。20世紀90年代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可謂“誤入藕花深處”,得以受之“思維的體操”。後入中國人民大學研讀商業碩士並隨後赴美攻讀博士。雖浮游商海而不捨流連文字,於精神上探求歸宿,在藝術中找尋家園。學生時代始即以文知名,數次在全國、全省獲作文獎項。在中美兩地發表及出版作品包括詩集、話劇、歌舞劇、小說、散文、雜文等,並曾任影視劇作、翻譯。2012年首次訪問台灣,以文會友,宣傳中華文化,受到當地僑民歡迎,中華郵政特發行人物郵票以資紀念。群賢惜才,贈詩云:“擲筆縱橫氣勢雄,才如佳麗更誰工”“去國悠遊何所似,放懷天地撰文章”。
陳光,美裔華人,現居美國洛杉磯。20世紀90年代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可謂“誤入藕花深處”,得以受之“思維的體操”。後入中國人民大學研讀商業碩士並隨後赴美攻讀博士。雖浮游商海而不捨流連文字,於精神上探求歸宿,在藝術中找尋家園。學生時代始即以文知名,數次在全國、全省獲作文獎項。在中美兩地發表及出版作品包括詩集、話劇、歌舞劇、小說、散文、雜文等,並曾任影視劇作、翻譯。2012年首次訪問台灣,以文會友,宣傳中華文化,受到當地僑民歡迎,中華郵政特發行人物郵票以資紀念。群賢惜才,贈詩云:“擲筆縱橫氣勢雄,才如佳麗更誰工”“去國悠遊何所似,放懷天地撰文章”。
圖書目錄
美之旅程——藝術生活
綠
天上的雲
魂“浴”天音
再憶仙客來
黃石記游
絲蘭
捷運口的靜安寺
女人、男人和鞋
名不正,“咽”不順
文學的目的
豫劇的孤兒
人性人情——短篇小說
老人與狗
虎子
人在美國——人物剪影
趙本山演出目擊
一杯清茶遠
生命之燼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之夜”爵士音樂會
夢想照進現實
美國美人
戲如人生——舞台劇作
明月清風黎錦暉(劇本節選)
無法改造的丈夫(獨幕劇)
人生可問,命運不可問
綠
天上的雲
魂“浴”天音
再憶仙客來
黃石記游
絲蘭
捷運口的靜安寺
女人、男人和鞋
名不正,“咽”不順
文學的目的
豫劇的孤兒
人性人情——短篇小說
老人與狗
虎子
人在美國——人物剪影
趙本山演出目擊
一杯清茶遠
生命之燼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之夜”爵士音樂會
夢想照進現實
美國美人
戲如人生——舞台劇作
明月清風黎錦暉(劇本節選)
無法改造的丈夫(獨幕劇)
人生可問,命運不可問
序言
還記得生平第一次寫作文的情景。大約國小三年級吧,我也就八九歲。我們集體參觀完了省博物館,老師布置寫一篇感想。那時媽媽下了班正在準備晚飯,在案板上鏘鏘地切著青菜。我已經感想了半天,還是不知如何感想,就跑過去問媽媽。她是省宣傳部門骨幹新聞記者,每天靠爬格子給我們飯吃的,我以為她會停下菜刀認認真真給我開個“小灶”,長篇大論地給我上—課,她卻飛刀不停,扭頭只說了4個字——好好觀察。
我那時基本上是個聽話的孩子,就遵照媽媽的指示,開始考慮如何觀察。不過,觀察已經發生過的事顯然來不及了,但我仍可以把回憶細細“觀察”一遍。我想起了下午的參觀過程中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細節:放在玻璃櫃裡的幾片藥。註解上說是周總理吃剩下的藥片。身為國家總理的他一向非常節儉,有次幾片藥掉在地上弄髒了,他想都沒想就撿起來擦乾淨吃了。這幾片藥是他的工作人員偷偷保存下來的。
第二天,我的參觀感想拿到學校,跟所有小朋友的流水賬都不同,我寫的是玻璃櫃裡的這幾片藥。老師拿著這篇“範文”在全年級的各個班級一一宣讀。我人生真正意義的“處女作”就這么誕生了。
打那以後我幾乎每一篇作文都成了範文,常常在班上和年級里被展示被表揚,同學們也都習慣成自然了——直到快畢業時,有一次,我作文只得了70分,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我以前的範文都是我的記者媽媽“代筆”的。這是小學生之間半真半假半醋半糖的玩笑。我自己清楚,我是遇到了實在沒興趣的一個題目,很八股地根據老師的輔導提示寫了千篇一律的一篇作文,當然得不了90分。要知道,文章裡面絲毫沒有我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千篇一律”這個詞我是從一個小姑娘那裡聽到的。
不知道是不是那個時候我提前有了點叛逆,反正我開始在作文里追求不從師言的與眾不同。也許是受這位同窗好。友的影響。我後來發現我的“好色”是從喜歡美麗的女孩子開始的。那時這個叫葉青的小姑娘像一片青青的柳葉突然就從畫兒上飄到了我們校園。她是個剛跟父母歸國回來的印尼華僑,深而圓的眼睛,長而彎的睫毛,緊繃而嬌俏的嘴唇,剛好配得從她眼角飄散下來的一絲若有若無的、屬於轎子裡的大小姐的冷傲。她從裡到外與我們面目平凡的學生顯然不同。這對我就有了致命吸引力。於是我們迅速成為形影不離的閨蜜,一下課我就跑到她家去畫畫,或是給布娃娃做衣暇。我也是在她家見到了一個漂亮得驚人的小男孩——她的表弟。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我們漢人,還有一種叫混血兒的完美的異類。
比她的長相和家世更不同的是她的個性。她寫作文時從來不按照老師的預先提示,如何分段,主題思想,她從來不考慮,只由著自己的興致寫,所以作文成績也在60與90之間不規則跳躍。但她與我們有升學壓力的孩子不同,她不僅滿不在乎,甚至還會嘲笑同學們的“千篇一律”。這在那個從思維方式到教育方式都還很封閉的年代,一個黃毛丫頭有如此不屑之語,即使不算離經叛道,也有幾分驚世駭俗了。
近朱者赤,近“葉”者“青”。是不是我的作文也開始朝這個方向偏離了?我不知道。反正有次去參加全市小學生作文比賽,老師滿懷信心以為我會拿個獎盃回來,誰知評語是“寫得非常出色,可惜離題”。我記得作文題有點怪,叫《比賽之前》,我就寫了,參加比賽之前的一段路上“觀察”到的有趣的人與事,豈不知評審們要看到的是我們這些小學生們如何在老師的辛勤指導下準備努力賽事的內容。
不久後我就輕而易舉就雪了恥,以全校最高的成績考上省重點中學,成為唯一一個考入這所人稱“小清華”的非常難進的學校。除了數學一分不能丟,我的作文也為我掙足了分數。是我的那位有小兒麻痹後遺症的數學老師第一個到我家裡報的信。他一瘸一拐地爬上4樓,難掩興奮地告訴我媽,他一直以我這個“得意門生”的數學成績為榮,卻不知道我的作文也這么好,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可以把事物刻畫得那么“細緻入微”。
我自然有些得意。我的這種與別的孩子不同的觀察力,一直延伸到現在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也許看不到地上掉的一個錢包,也許自己的太陽眼鏡又找不到了,但我看得見草叢裡細如針尖的一種草花,知道它也有5個絳紫色的花瓣和一絲不苟的鵝黃花蕊。我更不會錯過在2月的風裡用海倫凱勒一樣的眼睛看著正輕柔起來的枝條。經歷世事後,我還可以在剛剛落座的一桌新相識面前,一語不發,卻能在5分鐘之內基本搞定每個人的年齡(不管她臉上刷了幾層油彩、眼神里做出幾分稚氣)、性別(世界轉了一大圈後,這些以前不是問題的都是問題了)、職業(喔,又是一個電腦工程師,應該是軟體);10分鐘內,基本斷定每個人的血型(嗯,這位是A型,而且是Ao的)、星座(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雙魚),甚至慢慢忖出一個人的五行本命(水性的女人啊)。在我眼裡,每件事都如恆河裡的一粒沙,有它的微不足道和微渺里包含的宇宙。每個人,都是一朵花,也許艷冠群芳,也許芒刺在頭,有的大如斗,有的小不見,但一樣也有著合乎完美比例的花瓣和花蕊。在我意識到感知之前,在我小小的生命里,寫作文(如果還不屬於寫作的話),已經開始漸漸成為我一種認知世界、感知社會和自我表達的方式,與分數無關,任由我組織字句的珠串,把眼睛裡的動靜、腦子裡的飛轉和心裡的曲折都記錄下來。我已經知道,並非有眼都能見;無心的人,生活只是視而不見的一本流水賬。
當然也沒想到,後來我的“與分數無關”的作文還真的幫上了忙。上了中學,我的作文開始不斷得獎,時有被選入優秀作文集出版。也就因為這些獎項和我除了體育之外各科還都算是優秀的綜合成績,被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這對我算是一個折中的結果,是對我母親不允許我像我姐姐的好友一樣考入中戲的戲文系(怕我掉入文藝圈的大染缸,更怕我找不到工作餓死)的妥協就範,又是對擔心考不上北京大學的一種隨緣任運。
從此我對於寫作的夢想,就這樣在現實的照耀下,忽遠忽近,燈影一樣虛幻而真切。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勤奮的寫手,可寫可不寫的,我從來都選擇不寫。我寫出來的,除了小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文,幾乎都是不得不寫的,泉一樣從心裡自動流出來的。這一方面是由於我的懶散,一方面也因為身不在江湖,寫作不是我吃飯的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寫作對於我,是很個人、很自我、很快樂、很柔情、很憂傷、很鬱悶、很憤慨、很犀利、很譏諷的事,與真情有關,與愛憎有關,與生命有關,與靈魂有關,而與分數、與粉飾、與虛情假意、與錢、與名、與地位,甚至與成功都毫無瓜葛。
現在,漂洋過海十幾年,用中文寫作,對於我們這些每天為生活打拚得不亦樂乎的遊子異客來說,更成為一種心嚮往之的奢望。那些會咧嘴、會撇腿、會張牙舞爪,也會一本正經、一臉嚴肅的方塊字們,白天像舊歡一樣被我故意冷落,晚上卻會在夢裡與26個英文字母一拼高下。在某個冷雨漸息的冬日清晨,它們就冷不丁地,倏然隨著洛杉磯清潤的氣息潛入我空寂的枕上,零落成幾行淚,排比成幾行詩,將舊時人事卷戍豪太奇一樣的影像在腦子裡川流不息。
於是,我常常不得不拾起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希望將這些零散的生活的珠串,繡成人生的一件袍,任它華麗、任它粗朴的旗袍。
這時,我又成了那個細細地賞一朵小花,然後小心地把它綴上布娃娃新衣的小女孩。
我那時基本上是個聽話的孩子,就遵照媽媽的指示,開始考慮如何觀察。不過,觀察已經發生過的事顯然來不及了,但我仍可以把回憶細細“觀察”一遍。我想起了下午的參觀過程中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細節:放在玻璃櫃裡的幾片藥。註解上說是周總理吃剩下的藥片。身為國家總理的他一向非常節儉,有次幾片藥掉在地上弄髒了,他想都沒想就撿起來擦乾淨吃了。這幾片藥是他的工作人員偷偷保存下來的。
第二天,我的參觀感想拿到學校,跟所有小朋友的流水賬都不同,我寫的是玻璃櫃裡的這幾片藥。老師拿著這篇“範文”在全年級的各個班級一一宣讀。我人生真正意義的“處女作”就這么誕生了。
打那以後我幾乎每一篇作文都成了範文,常常在班上和年級里被展示被表揚,同學們也都習慣成自然了——直到快畢業時,有一次,我作文只得了70分,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我以前的範文都是我的記者媽媽“代筆”的。這是小學生之間半真半假半醋半糖的玩笑。我自己清楚,我是遇到了實在沒興趣的一個題目,很八股地根據老師的輔導提示寫了千篇一律的一篇作文,當然得不了90分。要知道,文章裡面絲毫沒有我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千篇一律”這個詞我是從一個小姑娘那裡聽到的。
不知道是不是那個時候我提前有了點叛逆,反正我開始在作文里追求不從師言的與眾不同。也許是受這位同窗好。友的影響。我後來發現我的“好色”是從喜歡美麗的女孩子開始的。那時這個叫葉青的小姑娘像一片青青的柳葉突然就從畫兒上飄到了我們校園。她是個剛跟父母歸國回來的印尼華僑,深而圓的眼睛,長而彎的睫毛,緊繃而嬌俏的嘴唇,剛好配得從她眼角飄散下來的一絲若有若無的、屬於轎子裡的大小姐的冷傲。她從裡到外與我們面目平凡的學生顯然不同。這對我就有了致命吸引力。於是我們迅速成為形影不離的閨蜜,一下課我就跑到她家去畫畫,或是給布娃娃做衣暇。我也是在她家見到了一個漂亮得驚人的小男孩——她的表弟。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我們漢人,還有一種叫混血兒的完美的異類。
比她的長相和家世更不同的是她的個性。她寫作文時從來不按照老師的預先提示,如何分段,主題思想,她從來不考慮,只由著自己的興致寫,所以作文成績也在60與90之間不規則跳躍。但她與我們有升學壓力的孩子不同,她不僅滿不在乎,甚至還會嘲笑同學們的“千篇一律”。這在那個從思維方式到教育方式都還很封閉的年代,一個黃毛丫頭有如此不屑之語,即使不算離經叛道,也有幾分驚世駭俗了。
近朱者赤,近“葉”者“青”。是不是我的作文也開始朝這個方向偏離了?我不知道。反正有次去參加全市小學生作文比賽,老師滿懷信心以為我會拿個獎盃回來,誰知評語是“寫得非常出色,可惜離題”。我記得作文題有點怪,叫《比賽之前》,我就寫了,參加比賽之前的一段路上“觀察”到的有趣的人與事,豈不知評審們要看到的是我們這些小學生們如何在老師的辛勤指導下準備努力賽事的內容。
不久後我就輕而易舉就雪了恥,以全校最高的成績考上省重點中學,成為唯一一個考入這所人稱“小清華”的非常難進的學校。除了數學一分不能丟,我的作文也為我掙足了分數。是我的那位有小兒麻痹後遺症的數學老師第一個到我家裡報的信。他一瘸一拐地爬上4樓,難掩興奮地告訴我媽,他一直以我這個“得意門生”的數學成績為榮,卻不知道我的作文也這么好,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可以把事物刻畫得那么“細緻入微”。
我自然有些得意。我的這種與別的孩子不同的觀察力,一直延伸到現在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也許看不到地上掉的一個錢包,也許自己的太陽眼鏡又找不到了,但我看得見草叢裡細如針尖的一種草花,知道它也有5個絳紫色的花瓣和一絲不苟的鵝黃花蕊。我更不會錯過在2月的風裡用海倫凱勒一樣的眼睛看著正輕柔起來的枝條。經歷世事後,我還可以在剛剛落座的一桌新相識面前,一語不發,卻能在5分鐘之內基本搞定每個人的年齡(不管她臉上刷了幾層油彩、眼神里做出幾分稚氣)、性別(世界轉了一大圈後,這些以前不是問題的都是問題了)、職業(喔,又是一個電腦工程師,應該是軟體);10分鐘內,基本斷定每個人的血型(嗯,這位是A型,而且是Ao的)、星座(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雙魚),甚至慢慢忖出一個人的五行本命(水性的女人啊)。在我眼裡,每件事都如恆河裡的一粒沙,有它的微不足道和微渺里包含的宇宙。每個人,都是一朵花,也許艷冠群芳,也許芒刺在頭,有的大如斗,有的小不見,但一樣也有著合乎完美比例的花瓣和花蕊。在我意識到感知之前,在我小小的生命里,寫作文(如果還不屬於寫作的話),已經開始漸漸成為我一種認知世界、感知社會和自我表達的方式,與分數無關,任由我組織字句的珠串,把眼睛裡的動靜、腦子裡的飛轉和心裡的曲折都記錄下來。我已經知道,並非有眼都能見;無心的人,生活只是視而不見的一本流水賬。
當然也沒想到,後來我的“與分數無關”的作文還真的幫上了忙。上了中學,我的作文開始不斷得獎,時有被選入優秀作文集出版。也就因為這些獎項和我除了體育之外各科還都算是優秀的綜合成績,被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這對我算是一個折中的結果,是對我母親不允許我像我姐姐的好友一樣考入中戲的戲文系(怕我掉入文藝圈的大染缸,更怕我找不到工作餓死)的妥協就範,又是對擔心考不上北京大學的一種隨緣任運。
從此我對於寫作的夢想,就這樣在現實的照耀下,忽遠忽近,燈影一樣虛幻而真切。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勤奮的寫手,可寫可不寫的,我從來都選擇不寫。我寫出來的,除了小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文,幾乎都是不得不寫的,泉一樣從心裡自動流出來的。這一方面是由於我的懶散,一方面也因為身不在江湖,寫作不是我吃飯的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寫作對於我,是很個人、很自我、很快樂、很柔情、很憂傷、很鬱悶、很憤慨、很犀利、很譏諷的事,與真情有關,與愛憎有關,與生命有關,與靈魂有關,而與分數、與粉飾、與虛情假意、與錢、與名、與地位,甚至與成功都毫無瓜葛。
現在,漂洋過海十幾年,用中文寫作,對於我們這些每天為生活打拚得不亦樂乎的遊子異客來說,更成為一種心嚮往之的奢望。那些會咧嘴、會撇腿、會張牙舞爪,也會一本正經、一臉嚴肅的方塊字們,白天像舊歡一樣被我故意冷落,晚上卻會在夢裡與26個英文字母一拼高下。在某個冷雨漸息的冬日清晨,它們就冷不丁地,倏然隨著洛杉磯清潤的氣息潛入我空寂的枕上,零落成幾行淚,排比成幾行詩,將舊時人事卷戍豪太奇一樣的影像在腦子裡川流不息。
於是,我常常不得不拾起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希望將這些零散的生活的珠串,繡成人生的一件袍,任它華麗、任它粗朴的旗袍。
這時,我又成了那個細細地賞一朵小花,然後小心地把它綴上布娃娃新衣的小女孩。